6月16日至20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专题培训班(第157期)在秦皇岛举行。 在6月19日下午的经验交流环节,市政协主席施艾珠代表温州市政协以“‘小阵地’扛起‘大担当’——温州市政协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的实践探索”为题作交流发言。 温州市政协于2008年开始探索委员工作室建设,通过持续建机制、出标准、抓运行、求实效,有效推动委员履职实起来、联系群众紧起来、民声民意聚起来,成为温州政协的一张“金名片”。目前,市县两级政协共创建委员工作室202家。 一起来看 市政协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的“3456”法——
“小阵地”扛起“大担当” ——温州市政协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的实践探索
握指成拳方能聚沙成塔。浙江省三级政协以“全省一盘棋”的思维,构建省市县立体培育链,系统化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
一是省级引领推动。浙江省政协在全国政协有关文件的指导下,创新团结联谊工作方式,于2018年出台《关于创建委员会客厅的意见》,打造具有鲜明浙江辨识度的政协委员履职平台。
二是市级创新实践。温州市政协坚持把委员工作室建设作为激发委员履职活力的重要载体,实施领导挂钩联系制度(每室1名主席会议成员+1个专委会),形成“创建—运行—管理—评价”的全链条闭环。
三是县级“建用”相长。各县(市、区)政协按照省市的部署,一方面赋能助推委员工作室的创设,另一方面建好用活这个凝心聚力的新平台,从瓯江之滨到雁荡山麓,从千年斗城到未来社区,都有委员工作室的精彩亮相,形成了百花齐放、方兴未艾的生动局面。
委员工作室建设由政协主导主推,但不是政协人的“自娱自乐”。市政协充分发挥委员的专业、界别、渠道、联系群众等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各型各类委员工作室建设,通过“各美其美”实现“美美与共”。
一是基于人才特点的界别型。充分发挥政协界别的专业人才优势,市本级政协30个界别活动组创建了32个委员工作室,实现界别全覆盖。
二是基于志趣相投的跨界型。鼓励委员根据志趣爱好共同创建委员工作室。
三是基于就近服务的区域型。在需求集中的乡镇(街道)、产业园区、商业楼宇,组织若干名委员创建委员工作室,让企业和群众的难题在“最近距离”得到回应。
四是基于单位联动的组织型。在委员集中的院校、部门、社会组织等单位创建委员工作室,充分整合利用单位场地、人员、经费等资源。
委员工作室从创建之初就明确“五有”要素,认真审核把关,逐一实地考察,确保“成熟一个、建立一个、提高一个”。
一是有精干的工作团队。每个委员工作室的召集人和团队成员都由委员工委审核把关、党组会议集体研究,让履职热情高、群众口碑好、业内影响大的委员团队成为工作室“主心骨”。
二是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坚持“一室一主题”,根据工作室成员团队的专业和优势锚定“服务坐标”,避免同质化、重复性建设。
三是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明确委员工作室要有独立或与其他组织共享的工作场所,以及履职必须的办公设备。
四是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建立活动组织、线上运行、联系群众、定期评价等系列制度,并实行工作目标、委员信息、主要职责“三上墙”。
五是有统一的形象标识。设计委员工作室名称色调、标识标牌,在醒目位置进行设置和规范,让委员工作室成为群众能清晰感知的“政协地标”。
委员工作室主体在“委员”,关键在“工作”,落脚在“实效”。
一是打造促引领的“强磁场”。把委员工作室作为“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重要载体。如鹿城区海外传播委员工作室,打造由50多家海内外媒体、500多名外籍人士组成的国际双语传播矩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二是打造促建言的“引水渠”。委员工作室距离群众最近,有利于掌握“第一手”诉求建议,让群众呼声第一时间转化为“议政清单”。如龙湾区东瓯法律服务委员工作室,设立专门的委员接待室定期安排律师接待,并开设法律维权热线和微博、微信公众号广泛收集民情民意。
三是打造促民生的“服务站”。全面落实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以“委员之能”提“服务之效”。如温州市“同商民生”委员工作室设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便民咨询岗开展政策解读、业务办理指导等工作,已服务人数1000余人次。
四是打造促共富的“暖心港”。以“暖心服务”助推共同富裕。如温州市“助残圆梦”委员工作室依托“星梦前行”共富工坊,创设手语主播、无声咖啡师等多种职位,孵化残疾人主播10名,帮助23名低保残疾人就业。
五是打造促发展的“智囊团”。利用委员工作室行业人才集中的优势,为企业纾困支招,为行业发展赋能。如温州市供应链发展服务委员工作室,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积极收集企业诉求建议。
六是打造促善治的“稳定器”。帮助党委政府做好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如温州市“关爱青少年”委员工作室针对文成县侨乡留守儿童问题,联合社工、志愿者结对跟踪帮扶未成年人、开展关爱活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