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讲温州话。”温州话,简称瓯语,语调复杂、发音独特,曾因其难以破译,在战争时期被用作军事密码,被誉为“汉语活化石”。
然而,如今能说一口流利温州话的孩子,却越来越少。在这个贺知章笔下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场景日渐凋零的时代,来自温州龙港的音乐人,也是龙港市政协委员陈康腾,却毅然选择成为“寻谣人”,用十余年时光,默默守护日渐衰微的瓯语童谣,让“乡音”响彻青龙江,延绵不绝。
埋下一颗文化的种子
陈康腾出生于龙港一个普通家庭。尽管父母期望他从医,但真正照亮他童年的是祖母口中那些咿呀婉转的瓯语童谣。
“月光佛,光溜溜,生个囡儿匼温州……”那些古老而温暖的调子,不仅是他艺术的启蒙,更成为他文化血脉中无法割舍的部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霹雳舞和吉他风靡全国,这股风潮吹进了龙港,也点燃了少年陈康腾心中的艺术火种。他自学舞蹈、苦练吉他,最终考入艺术院校,毕业后回到龙港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
也正是在讲台前,他真切感受到方言断代的危机——“很多孩子已经听不懂老祖宗的话了。”从那时起,一个念头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要用自己的专业,把记忆里的那些瓯语童谣“找出来、传下去”。
两年奔走抢救百首童谣
进入21世纪,普通话快速普及,而龙港作为新兴移民城市,汇聚了天南地北的人,本土方言面临不断流失的严峻局面。陈康腾发现身边能听到的乡音,变少变淡了——有的人不会说,有的人说不好,有的人不想说,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常说家乡方言了。
方言传承断档的危机,促使陈康腾下定决心将当初的念头转化为实际行动:系统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瓯语童谣。
这是一条艰辛的路。龙港方言体系复杂,“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童谣大多没有文字记载,散落在各个角落,只靠老人口口相传。陈康腾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带上录音设备,开始长达两年的“走村串户”。
从老教师的书房,到乡间的田埂,陈康腾就像一个传统文化的“拾荒者”,走访了无数老人,有时吃“闭门羹”,有时被笑“做傻事”。但他没有放弃,通过不厌其烦的沟通,一点点唤醒老人们的记忆,录下那一句句快要被遗忘的吟唱。
“这些都是龙港,乃至整个温州的文化记忆,抢救下来都是未来的‘传家宝’。”历经两年奔波,2013年,陈康腾终于将收集整理的118首童谣凝结成一本《瓯语童谣》出版,并为每一首童谣配上了曲谱。他说:“这才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作品。”
从传承到活化之路
2019年,龙港撤镇设市,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新身份带来了更国际化的城市视野。“对于现在的龙港年轻人来说,‘双语’不再是方言和普通话,而是中文和英语。方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和‘代际断层’。”
但陈康腾亦在危中看到了机。在陈康腾看来,真正能传承好方言的最佳阵地,在小学、幼儿园,在每一个家庭。保护好瓯语,要从娃娃抓起,让瓯语进校园,给孩子创造更多学讲瓯语的语境。
成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瓯语童谣”代表性传承人后,他积极推动童谣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童谣教学、专场展演,让孩子们在朗朗上口的童谣里拥抱血脉里的文化。更令陈康腾欣慰的是,龙港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和非遗保护愈发重视,开设了专门非遗活态馆,开展了瓯语童谣唱新春、非遗日瓯语童谣专场等系列童谣传承活动。
如今,陈康腾多了一重身份——龙港市政协委员。他致力于推动瓯语童谣从传承走向活化,提出建立瓯语童谣数字数据库、将童谣融入地方教材、打造“龙港童谣节”文化IP等建议。“我希望孩子们听到瓯语童谣时,感到的不是陌生,而是亲切、有趣和自豪。乡音亦借由孩子们的童音,在越来越多人的内心保留独属于它的那份‘跳动’。”
没有乡音,何处遣乡愁?陈康腾用十多年的坚持,守护的不只是几首童谣,更是千百年来沉淀于龙港这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那些曾被视作“土气”的调子,正穿过奔腾呼啸的时代洪流,在新一代人口中重新响起——成为这座城市无法替代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