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温州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简报(第16期)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温州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秘书处


■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综述

 

1 月21日上午,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市人民大会堂举行。市政协主席陈作荣,党组书记施艾珠,副主席马永信、徐有平、诸葛启钏、王丽峰、陈胜峰、郑建忠、胡荣党、王达武、曾瑞华,党组成员木力,秘书长狄鸿鹄出席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军,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吕伯军,应邀出席会议。会上,15名政协委员围绕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大会发言。另有6名政协委员在19日上午举行的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会上作大会发言。

周夏静委员:建议积极推进首发经济,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一是提升城市能级,改善首发营商环境。塑造高能级城市商业核心区,建设打造高品质消费集聚区。举办首发、首展、首秀等活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二是优化政策设置,加大政策宣传。完善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品牌企业在温州设立法人主体,分级分类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放宽对首店的入驻要求和首发活动的审批条件。加强政策宣传和政策解读。三是探索数字赛道,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数字化首店和首发活动。设法引入或培育一家高端平台型企业,助力一批品牌实体店开设数字化首店。打造温州首发经济数据平台,不断完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体系。四是营造本土品牌首发氛围,优化服务能力。加大对温州本土品牌首发活动的服务引导。开展“瓯城首店”打卡指南发布、品牌首秀推广促销等活动。梳理培育一批温州本土服装鞋革等品牌,探索打造“温州首发焕新节”,发布温州首发经济名单。

郑昆委员:要把握温州竞技体育优势,全力打造奥运冠军之城。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训练场地。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温州体校打造全国一流体校。加快推进温州奥体三期建设,高标准建设集多功能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训练基地。二是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持续优化人才环境。促进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紧密携手,构建更加稳固的合作关系。探索打通游泳、羽毛球、田径以及三大球等重点体育项目的高校升学通道。在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培训制度。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游泳、射击等重点项目的发展,以及建设优质教练团队、深化体教融合、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等。加大体育彩票对体育事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事业,积极落地中乙足球俱乐部等重点体育机构。探索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等资金筹集机制。

苏立坤委员:围绕绘就活力十足的“双万”城市新图景建言献策。一是出好“破常规”的大学生引回留政策。精准实施大学生“引回留”,让更多青年人“来温州创未来”。聚焦外地大学生“孔雀南飞”,举办百场校园招聘会、硕博专场招聘会。聚焦温籍大学生“家燕归巢”,建立温籍在外高校毕业生信息库。二是造好“来了不想走”的青年社区。打造“最具温暖感的青年人才社区”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通过批量收购存量商品房、安置房等方式,增加国际青年人才社区布点,重点布局公共区域,招引优质服务商负责社区运营。各社区开辟15到20个房间作为“青春驿站”,适当降低人才房配售申请条件。三是办好“拴心留人”的温暖小事。聚焦青年人夜生活、婚恋、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关键小事,把工作做到青年的心坎上,让青年人在温州“安心、安身、安业”。

林成磊委员:建议激发产业创新引擎,推动低空经济加速发展。一是聚焦产业强链补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挖掘现有智能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潜力,推动航空器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发展。编制低空产业链招商图谱,针对关键环节进行招商。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园或孵化基地。二是推动多元业态融合,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开辟低空旅游航线,打造低空文旅项目。拓宽低空设备公共服务。打造空中物流配送生态圈。鼓励民间团体、协会举办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创新大赛、穿越机竞速比赛等特色活动。三是建立配套支撑体系,夯实低空经济底座。推进机库、能源站、气象站、通信基站等地面支撑设施建设,规划布局低空飞行器检测实验室、测试飞行场等基础设施。打造低空三维空域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低空服务保障中心。构建多层次低空经济人才梯队。

谢聪颖委员:要建设高水平肿瘤专科医院,打造区域医疗服务高地。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建设高水平肿瘤专科医院。推动建设一家辐射浙南闽北地区的省属三甲肿瘤专科医院。助力肿瘤专科医院在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上“蝶变式”发展。探索对疑难、急重症肿瘤患者诊治实施优惠补贴、完善医保、价格等方面配套政策的协同保障机制。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全市肿瘤整合防治网络。理顺市域内各家单位优质资源的融合机制。建设肿瘤专科紧密型医联体。做好全市肿瘤整合防治网络建设工作。三是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推动肿瘤诊治能力提升。打造一支高精尖人才领衔、结构合理的肿瘤医学人才队伍。积极落地肿瘤质子治疗等标志性高端设备。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国家级高能级科研平台。建立肿瘤专科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

江衍妙委员:要加快发力抢滩“银发经济”,培育温州“朝阳产业”新动能。一是加快建立多部门协同发展机制。率全国之先组建市级银发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尽早制定我市银发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构建温州银发经济的本位产业、相关产业和衍生产业。二是加快发展银发经济子行业。组建银发经济研创联合体,研发一批高精尖的老年用品。推动老年用品行业提质发展。支持加快研发中药抗衰老系列产品。开发养生保健游、怀旧纪念游、美食品鉴游等精品老年旅游产品。三是加快培育银发经济市场主体。鼓励和引导市属国有企业延伸拓展银发经济相关业务。加大力度支持发展老年用品领域培育国家技术创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从事日常照护、医疗服务、临终关怀等的养老服务运营商。四是加大配套要素支撑力度。探索老年地产的倒按揭、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等金融创新产品研发。严格落实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银发经济知识产权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强化涉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吕庆雷委员:聚焦进一步提升温州港口能级,助推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建言献策。一是简化流程激活民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简化审批流程,打通民营资金投资渠道。加快建设状元岙港区5#、6#泊位。尽快启动乐清湾港区A区二期工程、状元岙港区1-4#泊位前期研究及项目审批工作。完善港区后方集疏运体系。二是加强沿线市县合作,增强产业物流互补。金丽温三地联合制定产业及物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温州港与宁波舟山港、金华国际陆港的港务、关务、船务一体化改革。加大对金丽温大通道物流及外贸出口支持力度。三是明确战略发展方向,增加近洋国际航线。坚持以先进港航设施为基础、以近洋航线资源为特色、以高端航运服务为支撑,充分利用瓯江航道、货运铁路等集疏运网络,加快打造近洋国际航运中心。

项晓委员:要聚焦“一港五谷” 加快引育新质生产力。一是强化产业引领,加快引育新质生产力项目。建立“重点产业培育发展产业链图、招商地图、头部企业招引清单”等“两图一清单”。定期举办“一港五谷”项目集中签约互动。在“一港五谷”建设更多技术检测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二是聚焦细分领域,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孵化平台。打造全市大孵化集群建设样板区。努力将数安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数据强港,加快将中国眼谷建设成为眼健康未来产业先导区。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洼地。通过精准施策提供针对性支持与引导,推进专项政策落地。率先探索实施产业政策奖补、产业项目招引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挂钩机制。建立健全科创资金蓄水池与长效市场机制。四是健全配套设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氛围。加强“一港五谷”综合配套建设。布局体育休闲、文创消费、餐饮等业态。

方军委员:建议科学统筹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整体推动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一是强化要素保障,整体谋划确保学位供给。成立普高发展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做好普通高中发展的资金、土地、人员等要素保障。积极完善普高教师发展提升政策,探索建立健全教师跨学段流通、普职融通、聘任社会兼职人员等机制。二是强化规划布局,精准施策满足学位需求。落实《温州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高质量做好项目谋划、建设,在人口净流入的中心城区和城镇优先新建一批公办优质普通高中,加快紧缺区域普高的选址落地和校园建设,确保普高学校及时投入使用。三是强化资源配置,融通互转应对学位高峰。通过挖潜扩容一批现有高中、新增建设一批普通高中、灵活调整一批存量资源、贯通衔接一批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批优质资源等举措,适度扩大普高班额,科学合理优化现有普高班级人数。

黄乐萍委员建议推动AI赋能温州非遗文创产业,提升温州“强城行动”文化软实力。一是聚焦非遗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温州非遗”文创IP。积极结合AI技术,建立温州非遗AI资料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建“温创AI IP创意库”。二是完善平台体系,强化非遗AI复合型人才培育。鼓励设有非遗专业的高校、职业院校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开设非遗传承与AI技术融合的相关课程,培养既懂非遗传承技艺又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发展所需各类要素保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文创企业和非遗传承人通过AI设计提升自身创作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主体。四是激发赛事驱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举办温州非遗文创设计大赛等,通过赛事发现优秀人才和新产品,促进新产品的研发,提升温州非遗文创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陈建委员:围绕扩增滩涂海水稻种植面积,加强滨海盐碱地综合开发建言献策。一是统筹规划滩涂综合开发,制定有效基层实践措施。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资规部门,制定综合开发规划,制定我市海水稻产业和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实施垦造耕地激励机制。二是加强海水稻标准化生产,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完善海水稻的地方性法规或标准,加大海水稻技术研发、专项补助的扶持力度。加大滨海滩涂盐碱地改良补助,加强农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提升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鼓励建设海水稻示范园区,促进海水稻种植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带动战略,指导企业打造海水稻产品特色品牌。推动海水稻产业与旅游观光等产业相结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卢明东委员:建议加强医疗数据要素治理,助力温州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高起点持续推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由市卫健委和大数据局牵头进行统筹,加快建设基于微服务架构下的信息系统。医院要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提升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服务水平。建强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二是高水平推进医疗健康数据标准化和结构化。医疗机构负责校验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提高数据标准化水平,指导医院构建标准的结构化专病库,完成肿瘤、两慢病等常见专病数据库建设,将其转换为符合临床科研和产业化要求的标准数据。三是高要求推动医疗健康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完成数据共享与医疗机构接入改造。在提升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有限共享。制定医疗机构应用温州医疗健康数据互通工作方案。强化隐私保护,建立健康数据调阅授权制度。

黄云碧委员:要转型提质 ,推动温州旅游“流量”变“留量”、“网红”转“长红”。一是宣传赋能,留住新群体。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官方媒体和自媒体互促共进,以“世界的温州”为主题加大温州旅游宣传力度。二是文化赋魂,打造新场景。以瓯越文化、宋韵文化、刘基文化、廊桥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为内核,打造多元融合文化场景。开展瓯剧、昆曲、鼓词等“非遗进景区”活动,做大做强雁荡山春日音乐节等节庆、演艺活动。三是业态赋形,培育新动能。形成“特色吃、品质住、智慧行、个性游、创意购、潮玩娱”等新型业态。盘活14处特色小镇文旅资源,活化利用工业园区,形成工业旅游、研学旅行等多业态文旅新方式。加强朔门、庆年坊等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四是交通赋力,联结新通道。改造升级洞头状元岙深水码头,尝试开通洞头、瑞安北麂、平阳南麂之间的海上客运快艇。开发适合自驾及露营的旅行路线。推出市区及各县开通至A级景区的旅游专线。

姜巽林委员:要在“千年商港”看见“世界的温州”。一是树牢“保护第一”理念,夯实公众参与基础。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契机,根据上位法修订情况,适时启动立法保护。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公园文化遗产场景建设的参与面。清晰划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在遗址公园运营中的职责边界。二是找准“活化利用”密码,促进产业多元融合。统筹抓好遗址范围内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结合温州都市旅游核心区,融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把握文博行业数字化东风,打造“虚实”结合的高品质专题博物馆。引导遗址公园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重点文旅企业、产业平台等密切合作。三是拓展“城市营销”途径,促进开放提能升级。发挥“人”的优势,充分结合流量大咖、华侨华商、外籍人士等群体的特点,开发“低空飞行看古港”“宋韵瓯风美食荟”等特色项目。加强“城”的联动,加大与国内重要城市和国际友城的交流合作。借助“媒”的力量,与国内国际主流媒体建立更紧密的合作。

南品仁委员:建议深挖侨贸资源,助力温州外贸提档升级。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贸易回归。由发改、财政、交通、商务、海关、税务等部门,协同海港、机场等口岸单位成立专班,形成工作合力、服务聚力、协调有力的工作格局。二是搭建回归平台,推动为侨服务集成。在拟建的温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建立集展贸游购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拓展侨贸实体空间功能,定期举办涉侨项目招商推介会、政策宣介会、服务对接会。三是提升基础配套,培育贸易产业生态。加速集货拼箱基地、冷链物流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物流集聚区体系、中转配送体系,加快招引优质货代和报关行等基础性服务中介。立足近洋国际航运中心定位,新增、加密外贸航线和内支线计划。四是深化联络联谊,架起外贸往来桥梁。尝试建立海外侨团贸易联盟,海外仓、华侨仓信息联盟等载体,促进侨商住在国与温州的交流合作。推动海外侨团与国内商协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郭建东委员:要加快推进温州智能谷建设,打造省级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金名片。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地标”。支持智能谷加快实施研发核心技术、打造创新平台、构建应用场景和培育产业生态等。成立市级协调机构,建立常态化向上对接机制。二是推进区域统筹,构建人工智能产业“新场景”。推动市直各有关部门资源对智能谷开放,成立市级人工智能场景统筹调度中心。组织推进高水平人工智能场景创新活动。出台专项激励政策。三是强化要素支撑,提升人工智能产业“新动能”。建立温州市域人工智能企业培育库。加大基金招商力度,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温产业化。拓宽人才政策范围,组建高校企业人工智能合作联盟。四是加速设施建设,筑牢人工智能产业“新底座”。加快完善智能谷周边生活配套,打造集居住、工作、娱乐为一体的综合街区,增强人才归属感。完善市级层面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快推进高速网络、云计算平台、算力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高晓静委员:建议合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全力冲刺千万人口大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进“强城先强人”。成立促进生育支持政策落实的协调机构,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二是改善婚恋服务,努力破解婚恋难题。建强社交平台,织密青年社交空间,丰富青年社交项目,为青年交友、婚恋创造条件。出台婚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的婚姻介绍服务环境。三是强化政策激励,减轻生育养育成本。各县(市、区)要建立鼓励生育专项基金。出台政府、用人单位、家庭三者生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进一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四是高标供给服务,增加养育时间和能力。严格落实产假、陪产假、育儿假,鼓励用人单位采用弹性上下班、远程办公等形式。大力建设公办托育机构,加强婴幼儿照护和托育人才培养,深入落实“双减”政策。

邵少卿委员:围绕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一是聚焦要素资源保障,筑牢民营企业发展后盾。深入推行“科创指数贷”“无抵押贷款”。推广金融机构贷前“双查询”机制,加快构建小微企业信用评分体系。支持组建民营资本投资基金。持续优化“数据得地”快速供地机制。二是聚焦科技创新驱动,激发民营企业发展动能。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行动。强化企业研发载体建设,鼓励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三是聚焦现代企业管理,夯实民营企业发展基础。深化温商再出发“雄鹰”行动和“青蓝接力”工程。强化“清廉民企”建设。深化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建设。四是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推进“温暖营商”建设,深化政府服务增值化改革。深入实施“两个健康”集成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一照一码行天下”。积极推动涉企报表“最多报一次”改革。

钟俊岭委员:要盘活三大城市资源,打造双向奔赴的青年引力场。一是盘活政企资产,打造多元青年场景。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生活感的“青年空间”。根据区域特色定制不同类型的青年聚集场所,植入咖啡馆、零售、文化、健身、宠物等多元功能,配备智能化设施和艺术化设计。二是激活企业资金,赋能青年创业创新。设立“青年创新创业基金”,鼓励青年参与文化创意、数字经济和新媒体等行业的创新。推广“青年创业实验场”模式,打造以青年社交和消费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实验场”,链接邀请青年群体投资运营其所需求的项目和活动。三是挖掘文化资源,讲好温州品牌故事。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结合,用青年视角创作国潮品牌。举办开展“国货潮品”创意设计大赛。加强与影视、动漫、游戏等跨界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潮品牌。

陈春平委员:建议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推动新技术嫁接,塑造发展新兴动能。打造新技术嫁接竞技场,推动传统产业和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对接链接。加快新技术嫁接产业化,着力形成“技术研发—高位嫁接—规模生产—新品应用”的良好生态。二是提质新平台建设,培育战略支撑力量。扎实推进国家“一区一廊”建设,力争温州国家高新区排名进入全国前50位。推动实验室体系重组,推进大孵化集群建设。三是加快新模式发展,激发释放数智活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一批具有产业把控力、生态主导的世界级领军企业和雄鹰(链主)企业。支持大企业平台化发展,大力发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范式。四是完善新生态构建,打造多元发展体系。统筹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完善融资担保体系,优化土地配置,深化“数据得地365”预评审机制。

蔡晓秋委员:要进一步提升公共场所声环境质量,助力温州文明及地方文化发展。一是优化声环境系统技术,加强噪声管理监控。选用高质量的音频设备,升级公共场所硬件设备。采用AI智能降噪技术,通过算法分析环境噪音并自动调整广播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在公共场所设计足够数量的噪声监测点位,监管控制噪声源头。二是丰富声环境信息内容,推进全域文明建设。在公共场所广播内容中融入温州地方文化元素,增强听众的文化认同感。传播城市文化内容,以满足听众的不同需求。提升广播语言的艺术性,助力全域文明建设和人文素养提升。三是拓宽声环境信息渠道,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声环境中广播、视频等系统作为城市宣传的重要窗口作用,结合温州文旅活动进行宣传。开展丰富多样的互动活动,增强听众的参与度和归属感。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通过声环境系统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此外,俞海波委员作题为《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 加快培育我市外贸新动能》的书面发言,林曙红委员作题为《推广打造公益红娘队伍 助力“双万”城市建设》的书面发言,耿武军委员作题为《做好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后半篇文章”》的书面发言,郑凯委员作题为《加快推进“强城行动” 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的书面发言,郑向勇委员作题为《以大孵化器集群建设推进青年人才来温留温》的书面发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