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海外人士座谈会发言综述 1 月21日,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召开港澳台海外人士座谈会,市领导张振丰、张文杰、陈作荣、施艾珠、汪驰、陈应许、张洪国、陈宽、王丽峰、王达武等出席座谈。会上,港澳台海外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结合自身行业领域和温州发展规划,围绕侨商回归、人才引进、经贸合作、公益慈善、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等话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列席人员夏烈:建议在用侨资、引侨智、促侨贸等方面发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加强招商引资,推动投资温州工作。结合“五城三园”建设,大力吸引华商华侨回归。要以项目为单位成立多部门服务小组,联合审批、全程服务,吸引更多侨资投入园博园建设。加快奖补政策兑现落实,增强华商华侨对家乡投资的信心。二是加强招才引智,推进创新温州建设。破除华商回乡创业定居的壁垒,推动由原来自己携资金回温创业转变成为携资金+技术+子女回乡创业定居,为温州带来更加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活力。构建千万级常住人口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打造“青年态”的商圈、社交、运动、休闲等项目。全面提升在温生活便利度,对华商华侨子女开展语言培训,使其能够更好适应温州生活和发展。三是加强内外互动,推进稳外贸促发展。加强港口建设,加快打通贸易端堵点、痛点,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深化“友城”合作,发挥华商华侨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推动人文交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经贸往来。 列席人员郑颖:温州“一港五谷”建设需要引进更多的国内外高端人才。香港拥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中西文化交融,是海外人才进入中国的首选地。建议借力香港“人才高地”优势,推进温州“一港五谷”建设。一是加强温港青年专才交流互鉴。“一港五谷”对国际水平高层次专业人士的需求日益增长。建议借助香港温州青年会平台,开展温州与香港青年交流,促进两地青年专业技能的进步。二是柔性引入境外英才贤才能人。“全职入驻”的传统的人才引入政策已不适应当前引才形势,建议采用柔性引入境外人才办法,如一年来温 1 - 2个月或每月数日,通过客座授课、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三是携手港校共进激发新质生产力。“香港理工大学温州研究院”的签约落地,是香港高校与温州产业合作的最好范例。建议梳理温州产业研发难题,对接香港高校专业及实验室,借助科研基金、专利或项目股份分配等手段促进合作。同时,拓宽在港合作版图,从香港理工大学逐步延伸至更多科创机构。 列席人员翁明照:在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大量中国企业订单向越南转移,客观上优化了中越贸易在全球市场的布局态势。要加强中越经贸往来,拓展海外发展“新版图”。一是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大力拓展海外发展新版图。支持企业凭借技术、品牌等优势开拓海外市场。强化海外园区建设与服务,组织力量深入研究越南有关政策法规,防控投资贸易风险。加强与越南沟通,简化通关程序,降低物流成本。二是积极推动“引进来”战略,为温州发展注入新动能。利用2025年中越建交75周年契机,引导侨商回归,引入越南资源和企业。用足用好港口物流和广阔市场优势,大力吸引越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中越旅游项目,鼓励高职院校开设旅游课程和培训项目。三是积极倡导企业“总部回巢”,谱写家乡发展新华章。鼓励企业总部回归家乡,将在海外积累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资源带回温州。优化引资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一站式审批平台和全周期服务体系。 列席人员余路远:香港与温州虽地域不同,但在文化上有着深厚的渊源与共同基础。温州是七星级慈善城市,温州人“善行天下,义利并举”。建议推动温州与香港慈善工作互学互鉴、共同成长。一是大力弘扬慈善文化。香港非常注重青少年的慈善熏陶。建议我市要借鉴香港做法,在中小学教育中适当增加慈善文化课程或实践环节,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二是积极创新慈善模式。“留财子孙不如积德后代”。发挥名人效应是香港慈善的一大特色。建议我市鼓励社会名人、企业家带头开展慈善活动,积极引领社会风尚;结合温州侨乡文化,设立海外侨胞关爱家乡慈善项目;探索慈善与金融创新结合模式,开发慈善理财产品,开展慈善信托等。三是加速培育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是香港慈善事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石。建议大力鼓励非政府福利机构尤其是社会组织的成长。香港温州人爱心基金会将联合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系及香港孔子学院设立南怀瑾奖学金,希望加强与温州慈善机构合作,推动温州慈善事业发展。 列席人员潘柏铨:青年是两岸的未来。温州作为连接两岸青年的重要城市,一直致力于打造“台青筑梦家园”,并取得了很好成效。就进一步推动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建议:一是打造台湾眺望大陆之窗。温州是台青的“第一登陆地”之一。建议精准邀请岛上和在陆知名、重点台籍人士来温参观考察,推介“温进杭出”线路,融入浙江1小时交通圈。同时推动台胞台青来温开展深入交流、促进了解,努力透过温州“看见美丽中国”。二是打造温台合作经贸桥梁。温州有大大小小两千余家公司与台湾企业开展贸易往来。建议推动瑞安汽摩配、平阳宠物生产企业与台湾相关行业合作,共建两岸商品服务中心;创造条件让台青有更多机会与温州本地行业领军人物沟通,更好融入温州创业环境。三是打造台青登陆创业港湾。建议在制定惠台政策时,要更多考虑吸引台湾职业技术人才;将在台湾已缴纳的“健保”视同在温缴纳社保;加大台青在温就业创业租房补贴政策力度;积极举办两岸青年的交流交谊活动。 列席人员吴敏:近年来,温州先后策划举办“一带一路”中国品牌世界行活动,走进意大利、俄罗斯等6个国家12个城市推介温州品牌,提升了温州知名度和美誉度。就下一步如何借“一带一路”契机走出去,继续打响“温州品牌”,建议:一是用“大手笔”做“大品牌”。建议市政府组建“一带一路”温州人品牌组委会,率全国之先整合温州“名人、名企、名侨、名校”联合舰队走出去,组织温州企业借船出海,将温州产品推向全世界;积极宣传温州城市形象和温州品牌,锚定目标靶向招商。二是用“大展台”做“大影响”。建议以园博园建设为契机,借助“一带一路”,宣介温州品牌;发挥海外温州人独特资源优势,在园博舞台展现“世界风采、温州特质”品牌;突出国际范、温州味、时尚感,全力打造“百姓、国际、先锋、文化、全城园博”。三是用“大合作”做“大招商”。建议市政府用好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的国际化平台,加强与意大利及欧洲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合作,推广温州品牌,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此外,王奇委员、陈德锋委员分别作了题为《借助侨力 推动温州足球事业发展》和《法治为翼 护航温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书面发言。 张振丰代表市四套班子对大家提出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他指出,世界温州人是温州发展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温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正锚定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全力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浙江第三极”。当前,温州迎来了战略机遇的叠加期、实力跃升的关口期、城市蝶变的加速期、动能转化的提质期、开放效应的放大期。这一系列变化,离不开海内外温州人的携手奋进。张振丰表示,我们将聚焦创业创新,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体系,建好各类人才“拎包入驻”的孵化空间,推动“一港五谷”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跑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新兴主导产业崛起、未来产业培育的加速度;聚焦开放包容,构建“重协同、强融入”的开放格局,打造“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通道,强化“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功能,营造“聚内外、赢口碑”的开放生态,展现“世界的温州”新精彩;聚焦品质功能,进一步做强中心城区、提升县域实力、壮大中心城镇、绘就和美乡村,打造青年人近悦远来的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吸引天下英才“来温州·创未来”;聚焦共富先行,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加快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创新“旅游+”新业态,建设全龄友好城市,让温州成为“过幸福日子”的好地方。 “海内外温州人如同一颗颗爱国爱乡的种子,大家的心永远留恋着家乡、根脉永远在家乡,家乡温州永远是大家最温馨的港湾。”张振丰期待海内外温州人始终创业创新、荣耀家乡,始终同心同德、携手家乡,始终念兹在兹、温暖家乡,把藤伸向四面八方、把根扎在瓯越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