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小组讨论综述(6) 1月20日下午,民革、民建、民进、教育界、文艺界、新闻出版界、体育界等界别委员就市政府工作报告、《温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草案)》及其他有关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徐有平委员:参加两会是政协委员最重要的履职方式:要把两会的文件学习好、理解好、宣传好、贯彻好,这是政协委员知情明政的基础;要把选举任务完成好;要把意见建议表达好;要把委员形象维护好。文艺、新闻、体育界别的政协委员,要时刻保持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向、同步发力,在两会之后继续发挥传播优势、交流优势、专业优势等独特优势,弘扬正能量,提振信心、凝聚共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推动温州高质量发展。 诸葛启钏委员:政府工作报告高举旗帜、主题鲜明、目标明确、措施具体,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全体民革党员要在省委会和温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凝心聚力,在共同富裕、市域一体化,法治社会建设等方面出谋献策,积极投入强城行动,为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徐健、王少莲委员:政府工作报告成绩斐然、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结果,更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温州人民迎难而上、破难而进的结果。下一步将紧紧围绕中心大局,积极建言献策,为温州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苏立坤委员:建议提升露天美食夜市赋能夜间市场经济。一是挖掘市场潜力。各街镇因地制宜制定详细规划方案,调整放宽夜间摆摊经营相关政策,出台鼓励政策。二是提升公共服务。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升环境卫生,定期检测,建立经营者信息公示机制。三是提升内部管理,优化功能布局,分类设置有无油烟餐饮区,做好垃圾分类,安排专人分类、专业企业运输。 林宇委员:政府工作报告真切实在。希望在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上再发力、再提升、再突破,打造全城爱“新”暖“新”典范城市。 李方喜委员:政府工作报告令人振奋,各项指标、数据成绩喜人。围绕打造非遗之都提出建议:打造未来五年温州非遗文化的新地标,如建设温州非遗馆;研究出台扶持温州非遗事业发展的新政策;加强非遗发展项目的立法力度,如下一步加强太公祭项目的立法工作;加大非遗的宣传力度。 章迅挺、谢作如委员:建议在职业教育中尽早布局人工智能教育。一是开展全员式的人工智能教育,尤其是向教师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二是调整课程体系,植入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三是重新设计职业教育的计算机课程,加强学生编程教育。 吕建海委员:报告站位高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举措务实、可及可感。建议突出发展重点,激发社会活力,注重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奥运冠军之城”、世界龙舟名城,推进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 胡俊楷委员: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建尚停留在街面“线”的更新,亟待“面”的融合,建议政府牵头对历史街区进行梳理,腾出公共空间;引导民营资本对建筑物进行复原,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改造项目;以低成本、微改造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时尚新业态植入、共建新商圈。 王春美委员:针对我市自建房的消防安全问题,建议完善存量自建房信息,规范新增自建房建设,开展城乡消防安全综合风险普查,加快消防基础设施配备,落实自建房消防责任,修订《温州市居住出租房屋消防安全管理条例》。 孔强委员:围绕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建议:一是建立滩涂生态补偿机制,并探索红树林与滩涂养殖耦合模式。二是争取中央及省奖补资金,利用新增红树林面积奖励40%建设用地指标的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三是建设红树林研究中心和蓝碳实验室,开展红树林耐寒育种、碳汇能力等方面研究。四是推进“蓝色海湾”生态智治,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体系,把红树林纳入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范畴。 李胜碧委员:围绕加强农产品管理,建议:一是打通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追溯与重大创建、项目申报、品牌推选等挂钩机制。二是出台农批市场批批检测规定,确保市外入温农产品100%批批检,同时加强市域地产农产品专项监督抽检。三是实现“检测+追溯”数据开放,实现农产品信息实时追踪。 章才岔委员:针对城市道路的硬隔离设施,建议成立工作组全面评估排查,确定需要优化或拆除的路段;设计更人性化,如设置可移动隔离栏或开口,并美化外观;优先考虑行人及商铺需求,设置便捷通道和临时停车设施;定期维护更新隔离栏,及时总结反馈优化效果,提升城市形象与活力。 陈香堂委员:建议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一要与师范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开展专场招聘会,精准招揽人才。二要精准定位教育短板与特色发展需求,鼓励跨行业人才转型投身教育,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三要打造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四要制定全面、科学、动态的考核标准,丰富激励形式。 殷欧艳委员:当前预付卡消费领域存在立法体系不健全、行政监管不够有效等问题,建议:制定预付卡消费监管地方性法规,优化预付资金监管体系,完善预付卡基础信息库与数据共享机制,加大司法监管力度,加强对“职业闭店人”的打击与监管。 施晓娴委员:建议加强医保基金管理,一要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化水平。二要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保基金监管上的应用,健全医保专项法律法规,细化相关定责标准。三要加大基层医疗投入,提高公立医院服务条件和医疗技术,推动医保共同体建立。四要完善六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不断强化协作,构建大监管体系机制。 张正凯委员:建议推进温州美术馆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同时考虑到开馆首展及典藏工作的紧迫性,应加大对温州美术馆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向有意捐赠作品的温籍名家群体开展征集工作。 何荣强委员:建议科学谋划城市更新工作,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实现“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二是探索建立统一征收、统一改造、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工作模式,并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项目进行分类处置。三是建立城市更新投入产出测算的标准化体系,探索构建控规框架,明确各类公共服务要素的建设标准、配置形式、布局、服务半径。 余向前委员:围绕推进青年友好城市建设,建议:一是建设温州南北交通大通道,贯通茶山大学城—市区—温州北动车站,深化温州北动车站交通枢纽建设。二是建设小户型青年宜居社区“555”工程,即面积50平方以上,实行市场房租价的50%且连续租住5年。三是建设适合青年运动健身的公共设施,举办相关文化沙龙。 陈珉委员:建议加快构建我市产教融合赋能体系。一要加速打造重点产业,借助温州市产教融合研究院力量,加快出台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产教融合实施方案”。二是推动建设先导园区,依托市级以上产业园设立先导园,推进校企在办学、育人、就业、发展等方面深度合作。三是加大培育试点企业,优化认定标准,细化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组合式激励政策清单,探索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成本补偿机制,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 周凯委员:针对优化营商环境,建议:一是加强对基层营商环境的监督。成立基层营商环境监察办公室,与企业合作收集投诉信息,重视投诉反馈。二是创新营商环境改善监督方式。邀请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参与成立营商环境监督巡查大队,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联合监督。三是强化营商环境相关考核。将营商环境纳入基层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并公示排名情况。 金军鑫委员:围绕进一步促进温州市区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以及职普融通问题,建议:一是逐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和多样性,打造特色学校。二是办好办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三是进一步提升职普融通,完善课程衔接体系,加强宣传引导。 林炜委员:关于加强我市网络安全管理,建议:一是建立应急技术预案。统筹推动安全厂商、专业机构、高校院所共同研究应对方案,提升应对安全能力。二是实现网络安全防范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网络安全防范工作,组建本地安全服务商开展网络安全威胁监测。三是培养和引进网络安全人才。强化校企合作、做实联合培养,完善“学术+技能”双导师制度。 薛长虹委员:进一步完善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建议:一是全面提升企业对信用修复的认知,积极开展多渠道宣传,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体系。二是各部门聚焦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关键环节,制定详尽、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完善信用修复政策体系。三是依托政务平台搭建统一的企业信用修复平台,实现多部门信息数据共享机制,构建多部门协同的信用修复“一件事”模式。 邓江帆委员:围绕打造“温州CityWalk城市漫游”文旅消费新场景,建议:一要打造特色丰富的 “漫游” 线路,如古城漫游线路、海滨漫游线路、山地漫游线路等。二要打造沉浸体验式“漫游”消费场景,发展特色餐饮,提升购物体验,丰富文化体验项目。三要鼓励与宣传“特色漫游”,设立“特色漫游”专项奖励资金,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温州 CityWalk 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吴冬敏委员:一是建议提升温州马拉松赛事办赛水平,更好发挥赛事经济效益,优化赛前准备与领物流程,提升赛后服务与完赛体验,发挥经济效益与产业联动。二是建议政府采购的科研设备、电子数据、场所实现开放共享,同时公布共享资源清单,建立监管机制。三是建议占用道路资源的市政工程设立告示牌,强化信息公开。 严晓鹏委员:建议以温州肯恩大学为桥梁,整合旅美温籍华侨华人,特别是旅美学者、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对美各类经贸活动;整合各高校及各领域对美合作资源,形成有标识度的对美交流合作品牌。 余雪妹、刘越秀委员:围绕中小学科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增加中小学科学教师师资配备,优先招聘理工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建立系统的科学教师培训体系;建立科学教师资源库,实现区域间科学教师的共享和交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减缓人才流失。 郑再丽委员:围绕关爱型社区建设,一是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居民树立多元的人才观与价值观。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困境家庭救助机制,形成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联动的救助格局。三是创设良好的社区帮扶和教育情境,如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关爱老人儿童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立社区荣誉激励机制。 黄通友委员:面对即将到来的普高入学高峰,建议:一是实施“一县一策”,各县(市、区)提前谋划,科学规划,制定符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行动计划,为未来三年普高学位高峰提供保障。二是优化各县(市、区)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三是通过扩容现有普高、改建已有学校、新建一批普高、转型部分职高等一系列措施,保障普高学位供给平稳过渡。 陈杰委员:围绕规范办学行为、教学管理,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加大违规行为处罚,鼓励对违规招生行为的监督和举报。二是严格执行“睡眠令”,并定期定点开展督导。三是监督落实作业减负,建立作业熔断机制,定期监测学生的作业负担。 胡伟国委员:建议依托安防学院创办高水平应急安全类职业大学。一是提升办学层次,支持安防学院应急技术和数智安防专业群跻身国家级“双高计划”行列。二是加快设施建设,规划新增建设用地,与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和安全应急类企业共用共享共管。三是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升级需求。四是支持安防学院与境外优质院校合作,做好本土化吸收、提升及应用。 张盈委员:围绕提升幼儿园办学能力,建议:一是结合“双万”城市的定位,优化学前布局,加大对幼儿园开办托班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实行小班化教学,严格控制班额,原则上控制在30人以内。三是消薄培优并重,推进扩优提质,加大改造整合力度,提升幼儿园办园核心竞争力。 祝海燕委员:围绕高校助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议:加强高等教育投入,激发高校科学研究动能,促进高校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让学科建设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战略先导。 陈联盟委员:围绕高能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议:一是积极争取将农科城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规划,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入驻。二是在校区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用地建设方面予以支持,推进产学研城深度融合。三是引导市属国有企业增加对农科城项目的投资,并在发行专项债券方面提供大力协助。 朱芬委员:针对专任教师培养缺乏长效机制、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支撑不足等问题,建议:推动高层次技能人才评定向中职学校教师倾斜;落实中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证的政策,放宽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评价补贴,并统一补贴标准。 黄乐萍委员:为推进温州市文化展示中心藏品征集,建议:一是出台艺术品捐赠激励办法,鼓励更多的民间藏家捐赠更多的艺术作品。二是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对捐赠者和优秀征集作品的奖励补贴。三是设立荣誉称号,对于积极参与藏品征集活动的个人,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评选推荐,由市政府进行表彰颁发,以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藏品征集工作。 黄庆谊委员:我市企业出海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建议:一是整合国内外行业、协会资源,与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二是高效开展境外商务考察,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对接适配的中资工业园区以引导企业入驻产业园。三是对接企业需求,为出海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合规服务。 叶建、陈瑞赞委员:建议打造廊桥特色小镇和乡村。一是用文字和影像等形式做好廊桥技艺非遗传承人及其技艺的记录,推动非遗传承的社会化。二是积极与美术院校、艺术团体合作,围绕廊桥与周边自然景观打造艺术写生基地。三是打造廊桥“文化地标”,注重乡村文化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 严恒系委员:老旧建筑外墙安全隐患亟待重视。建议:一是针对全市房龄超过20年的房屋,开展外墙质量专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是出台完善建筑维护管理相关规定,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三是做好维修资金筹集和监管,由属地镇街协助业主筹集外墙维修资金,政府可补贴或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用于外墙维修。四是制定外墙脱落等建筑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五是通过社区、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陈晨委员:建议健全我市国有产业基金容错机制,让审计、纪检监察、巡查等后端部门在前端介入,同时设置容亏率指标,建立完善尽职免责豁免机制,让国资基金发挥应有的作用。 周夏静委员:关于推进首发经济,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建议:一是提升城市能级,塑造高能级城市商业核心区,建设打造高品质消费集聚区。二是优化政策设置,鼓励品牌企业在温州设立法人主体,分级分类给予资金支持。三是探索数字赛道,设法引入或培育一家高端平台型企业,助力一批品牌实体店开设数字化首店。四是营造本土品牌首发氛围,加大对温州本土品牌首发活动的服务引导。 姚胜荣委员:建议进一步扩大少美校、少艺校、少泳校等特色类学校的招生范围,恢复原先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招生的政策,以更广泛地选拔和培养具有艺术、体育特长潜力的学生;同时要加强资金支持,将特色学校真正打造成为艺术类、体育类后备人才的培育摇篮。 葛斌委员:建议进一步挖掘温州地方特色龙舟文化,整合现有龙舟相关非遗项目及民俗,打造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列席人员王超俊、梁岩华:朔门古港名声在外,是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对区域历史文化遗存进行科学配置,如将江心屿、海坦山、郭公山、温州港,甚至更大的范围的要素纳入其中,有机合成,相辅相成,缓缓引索出温州古城的千年文化与故事,使其成为百姓心目中不可或缺的“海丝古港”。 列席人员刘旭道、蒋胜男、方韶毅:在加强文化建设方面,建议强化城市文化的传播能力,要让城市封面焕发新姿;搭建城市宣传“朋友圈”,充分发挥专家、传媒、华侨、商会优势,组建“网军”,给城市赋能;进一步重视网络文学,通过策划举办网络文学周活动,邀请网络文学作家来温体验、感受,进一步带火温州文旅资源。 列席人员张声和:建议更加重视发挥温州民营经济作用。除民营企业之外,宏观上扩展到民营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事业上,让民营资本发挥作用。 列席人员张宏良: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建议:精准引才,打造人才蓄水池,做好高校之间人才互融工作;精心育才,做好融汇,把人才、团队融汇产业发展;精准用才,系统集成人才政策。 列席人员刘玲玲:对于国企办高职院校难以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建议:一是增加对国企办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国有民办”的支持。二是优化税收与财政配套措施,对参与校企合作的国企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降低学校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的合作成本,设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三是对事业人员编制,给予一校一策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