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温州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简报(第11期)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温州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秘书处


■市政协十二届次会议第一次小组讨论综述(3

 

1月20日下午,民盟、总工会、妇联、共青团和青联等界别委员就市政府工作报告、《温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草案)》及其他有关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木力委员:温州城市发展思路不断迭代升级,城市管理已经从就学、就医发展到安居、暖居。温州提出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与此前总工会提出的职工成长性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希望工会界别谋求更加符合需求的女职工生育福利、继续把“疗休养”等工作的“蛋糕”做大做强,切实促进“双万”城市创建,为温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金文义委员:政府工作报告用详实的数据和具体的事例,客观全面地回顾了2024年政府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并对温州市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详细阐述,涵盖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等多个方面。特别是报告中提到的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等措施,为温州市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叶丽燕、林曙红委员:针对当前适龄女性“不敢生、不想生”的难题,建议:一是降低生育医疗成本;二是完善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生育多孩的女性给予就业创业补贴、对生育后返岗培训给予技能提升补贴等;三是给予托育机构税收优惠,并鼓励其探索社会化运营和社会捐赠、资助等并存模式,降低托育服务收费;四是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减免高中教育和民办教育收费。

陈文聪、廖旭丽委员: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举措,切实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建议依托工会的职工服务中心等平台,为儿童提供教育娱乐等服务,为困难职工家庭儿童提供帮扶;鼓励企业打造儿童友好的工作环境,引导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密切关注职工最为关切的职业技能培训、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问题,加强职工权益保障。

胡凝露、吴法庆委员:政府工作报告给我们三个感受:“实”“新”“进”。为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建议:一要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纳入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职业友好型城市建设范畴;二要明确涉及新就业形态领域管理和服务的部门、群团职责,建立履职清单;三要健全完善市委两新工委运行机制,强化网信、交通运输、邮政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党建指导和行业监管双重职责。

邹盈、项梅莹委员:建议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教育总体布局,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区域、校际协调发展,尤其是做好学校集团化管理及师资共享;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均衡学科师资配置,加强师资培训,完善激励机制;三是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给予基层政策倾斜;四是强化教育评价与监管,推动社会力量监督教育。

陈益平、洪晓畅委员:建议关注残疾孩童的成长发展,在优生优育方面,开展生育环节有效干预,推动普及遗传致残基因检测;在心理辅导方面,为残疾孩童家庭提供心理、情感、帮扶支持;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增设公交车斜坡过渡板,并实现无障碍坡度规范化。

滕伟忠、潘剑叶、章文宇委员:针对电动车事故频发问题,建议: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骑乘电动自行车安全整治行动,对超速、未佩戴安全头盔等行为探索实行年度积分管理制度,严查交通违法、严管职业骑手;二是强化电动自行车安全宣教工作,通过各类电子屏幕、自媒体、抖音等平台滚动播放安全提示,不定期进社区、进工厂、进学校开展宣教活动。

徐立新委员:针对来温创业的新温州人,建议:加大对“一老一小”随迁人员的关注度和关爱度;出台来温创业创新、工作的优惠政策,尤其要关注、关怀技术骨干;在政治上提高新温州人待遇,提高“两代表一委员”中新温州人的比例;加强“来了就是温州人”的城市宣传。

曾焕群委员:当前我市老年健康食品开发尚存空白,建议扶持培育银发经济龙头企业、做好产业集聚,助力我市生命大健康产业发展。

华小波委员:报告接地气,有实感,其中提到加速布局低空经济,建议建设好数安港、国际云软件谷等,为温州低空经济提供优势支撑。通过打造低空经济监管一体化平台和低空数据中台,塑造温州特色的低空经济IP;依托各大数据交易平台构建低空数据交易链,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

张春媚委员:建议加强对劳模工匠馆的宣传推广,打造相关文旅路线;加大对劳模工匠馆的资金政策支持,提升场馆运维能力;拓宽劳模工匠馆的功能和服务;强化区域合作与交流。

张寂荧委员:报告提到要办好“十大助残惠残实事”,建议规范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标准,推进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考评,强化培训质量监督检查。

陈林钢委员:建议:一是结合温州地域文化与现代潮流,构建独特主题消费场景;二是推进数字化消费生态建设;三是创新文化赋能消费场景;四是拓展体验式消费空间。

薛雪越委员:报告描绘了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部署的宏伟蓝图,围绕温州茶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建议:一是深挖茶故事,打造温州茶品牌;二是延伸产业链,推动茶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三是加强复合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业务与服务水平。

陈静委员: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部门衔接,厘清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街道三方关系,保障广大业主权益。

刘拥军委员:建议加强“强城行动”顶层设计,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制机制;梳理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温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规范》;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温州城市大脑应用,提升信息采集智能化水平。

许慧清委员:全市职工对6个月至3岁孩子有较大的托育需求,建议幼儿园要承担6个月至2岁幼儿托育,将托育服务的主管部门转移至教育部门,由卫健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同时,加大对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钟小芳委员:围绕推动山区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农村共富增收,建议:一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倾斜力度,提高山区县“一产”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配比;二要强化对农业龙头企业、种植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基地以及技术培训机构、研发机构等重点单位的扶持力度;三要鼓励市级各部门通过工会购买山区县特色农产品,并充分利用校企等资源搭建产销对接桥梁,助力农产品“走出去”。

黄煌委员:针对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家长教育缺位、教育观念不当、轻视孩子心理教育等问题,建议:一要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二要支持鼓励儿童公共服务场所及福利机构、各类校外实践基地等提供多样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三要制定完善的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条例或实施办法,并将家庭教育纳入城市及儿童相关发展规划中;四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加强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

金巧娇委员:山区学校撤并后,学生管理问题突出, 建议:一是加大宿舍建设资金投入,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同时配足专职心理教师,开展课程与咨询服务;二是各部门联动建立检查机制,通过整治租房点、督促房东落实安全责任等强化学生租房保障;三是交运、教育部门等结合学生需求,规划增加专线公交班次,学校根据学生路途远近灵活调整作息。

陈黎笋委员:围绕困境儿童帮扶问题,建议:一是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聚焦三类儿童全周期健康成长,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二是通过开展公益活动、设立慈善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爱心人士等参与困境儿童救助工作;三是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并在妇儿驿站、儿童之家等配备专业心理辅导教师。

庄文雅委员:建议加快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行政村寄递物流服务网点全覆盖,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开展“村企社”共建提货点合作试点项目,引入物流企业、快递公司等合作共建提货点、存包柜、驿站。

刘温康委员:针对青年婚恋,建议:一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中适当增加合乎年龄段的婚姻家庭教育内容;二是扶持部分自媒体账号,宣传婚恋、家庭、育儿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加强网上婚恋交友平台建设,强化线下婚恋市场监管。

林高伟委员:围绕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建议:一是进一步放宽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加强创业就业青年的贷款政策;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青年创业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詹小虎委员:建议在市一级统筹优势职业教育,建立市县共同投入机制,打造浙南闽北赣东地区的职业教育高地,助推实现“双万城市”。

徐克美委员:围绕瓯江新城CBD建设,建议借鉴北京朝阳CBD经验,优化交通规划,推广智能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便捷性;通过举办文化艺术活动、设立艺术街区等营造文化艺术氛围;加强招商引资,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引入专业规划团队,推进老旧建筑拆除,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强化政策支持,加强部门协调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林小佳委员:建议社会、学校与家庭多管齐下保护“温州话”,如将中小学学校每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周设定为方言艺术周;学校、社区、文化机构等单位合作开展方言艺术节活动,通过集中展示和互动体验等方式构建温州方言良好语言生态环境。

陈永概委员:建议增加社区居家医养资源有效供给;全面推进“互联网+”与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发展智慧养老;建设社区、养老院与医院联动的社区养老模式。

安荣委员:建议发展“演唱会”经济,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加强场馆升级改造与优化,培育壮大演出市场主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演出企业入驻温州;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精心设计涵盖温州经典旅游景点的“观演+旅游”线路,并对演唱会观众推出优惠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强化宣传推广力度。

刘勇委员:围绕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建议在社区开设运动社团,组织社区联赛,吸引青少年参与;推动美育文化与“非遗”进社区,打造家门口的“青少年宫”;引进社区数字文旅,并融合科普与近视防控。

王若舟委员:建议慈善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一是整合慈善组织的资源需求、项目详情、资金使用情况、受益人群的需求等信息,构建全市慈善信息平台。二是设立物资共享中心,收集、分类和调配慈善物资;建立物资资源库,共享优质优惠的厂家信息。三是搭建志愿者资源共享网络,根据项目需求调配志愿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