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一次小组讨论综述(1) 1月19日下午,总工会、共青团和青联、妇联、文艺界、新闻出版界、体育界等界别委员和列席人员围绕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人员认为两个报告求真务实、内涵丰富、数据详实、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委员今后履职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此外,大家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及建议。 张寂荧、陈林钢、林曙红、徐立新、薛雪越、胡未央、王黎然、俞彬委员:常委会工作报告回顾2024年的工作,成果丰硕,工作扎实;展望2025年的工作,目标明确、谋划全面,深切感受到政协工作与党政工作的同频共振。作为政协委员,下步将继续为群众发声,持续反映社情民意,提出高质量的提案和建设性意见。 陈文聪委员:建议加强委员之间的交流,设置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主题,定期举办委员交流沙龙,邀请委员进行深入研讨。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整合各方资源,为温州发展提供更全面、更具前瞻性的建议,助力温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新跨越。 刘拥军委员:建议建立提案办理结果公布制度,把提案办理情况、效果通过媒体进行公示,避免提案重复提,激发委员间比学赶超,扩大政协履职影响力。 张春媚委员:建议一要立足我市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发挥好委员工作室的作用。二要加强委员履职培训,积极组织委员开展调研,进一步提升委员履职能力。三要进一步加强对委员提案的督办力度,提高提案的解决率。 姜巽林委员:我是一名新闻人,我履职内容中许多来自基层群众、老百姓的心声。我建议作为一名政协人,也应该要有 “自下而上”的视角,与群众的睿智之言、实用之策,双向奔赴。真正发挥政协委员“桥梁渠道”作用,将群众真实的想法和诉求,反馈给决策施政的一方。 吴法庆、胡凝露、杨瑞军、曾焕群委员:两个报告站位高、思路清晰、全面客观、数据详实,全面系统地谋划了新一年政协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下步将继续按照“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积极建言献策,密切关注职工成长型社会建设、新就业群体、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公益红娘工作室等普通职工、群众所关切的问题,为温州“双万”城市建设作贡献。 邓晓峰、郑昆委员:我市正积极申报奥运冠军之城,有望成为全国第六座获此殊荣的城市,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建议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全面提升训练场地;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完善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积极引进国际体育资源;促进城市文化与奥运精神融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孙海芬、潘超超委员:当前,托幼、课后托管服务在管理、师资、安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健全托幼、课后托管类机构日常监管体系;通过数字赋能加强托幼、课后托管服务管理;建立等级评定体系,提升托幼、课后托管业态服务品质;完善社会监督,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林晓林、王春晖委员:温州是历史悠久的东南名邑,要让温州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名城。建议打造温州书法名城,建立全国书法帖学中心,通过举办全国帖学书法大赛和全国帖学书法精英邀请展,推动温州旅游文化产业,扩大温州文化知名度。从课程设计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创新书法考试形式,让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书法教育评价更具有效性。 朱敏圆委员、列席人员潘一钢:温州龙舟运动蓬勃发展,建议打造世界龙舟名城。深耕文化,塑造龙舟精品项目;升级赛事,锻造国际知名品牌;整合资源,勾勒龙舟旅游蓝图;引领活动,增进民族交流交融;培育人才,筑牢龙舟发展根基。 许慧清委员:建议加强儿童青少年全周期营养健康管理,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和校园营养餐建设,强化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监测与干预机制。 邹盈委员:目前我市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尚不能满足乡村居民需求。建议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加强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维护更新机制;壮大乡村体育力量,形成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共管模式。 廖旭丽委员:温州历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建议将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连珠成线,推出温州历史文化游、温州红色文化游、温州生态环境游等多类型、多特色项目,形成温州旅游整体品牌。 华小波委员:要依托制造业优势,发展适合温州实际的低空经济。挖掘科研、制造、布局等应用场景的建设,如利用数安港布局优势,建设监管平台,对温州区域低空飞行器进行一体化的监管,并整合相应数据。 项梅莹委员:建立务工人员就业信息查询平台,提升劳动市场透明度、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强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和服务效率,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并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朱永华委员:我市未成年保护工作仍存在部门责任主体认知不足、部门协作不畅、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建议一要全面普及强制报告制,针对重点报告主体定期开展专项培训;二要完善报告流程,明确指定统一接收部门,并向社会公开联系渠道;三要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搭建未成年人保护信息共享平台;四要成立监督小组,定期监督检查强制报告主体履行情况,作为相关人员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陈乐婷委员:围绕做好温青回归工作,建议:一是实现政策文本独立化,突出留学回国人才引进政策的重点和独特性;二是专事专职专办,如建立专门且独立的“一站式”留学回国人才服务窗口,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三是搭建一体化服务平台,集人才信息数据、高科技设备硬件、实验场地、办事入口等为一体;四是加强宣传反馈渠道,与留学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向留学人员提早宣传回温政策。 徐持衡委员:双减之后,孩子更多时间留在了学校,忽视了个性化培养,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建议:一是优化课时安排,尤其针对晚上要留校自习的孩子,要鼓励更多地去室外运动或者参与兴趣小组;二是增加孩子信息接触面,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三是引导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易招娣委员:建议深入实施创新强市首位战略。一是结合区域规划发展需求,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策源地作用;二是联动高校、政府、企业等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建立体化的就业专家指导智库,并编制发布《产业人才开发指引》《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三是全面实施高校“院长领动”专项计划,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走访大企业”活动;四是系统构建校政企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畅通“长学制”人才培养通道,创新“区域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等。 胡海虹委员:温州是南宋浙派古琴的发源地,乐城白鹤寺边上的听琴楼若能再度拔地而起,将赋予古琴文化研究、传承、展示的重任。建议:一是将白鹤寺听琴楼的重建纳入温州市级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中,使其与海丝文化带建设项目紧密衔接、协同发展;二是深挖古琴文化、“知音”文化,运用现代文化创意手段,呈现鲜活的文化元素;三是政府出台资金补助政策,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听琴楼项目的投资运营。 周莹委员:针对上下学高峰造成的道路拥堵问题,建议:一是由综合执法部门牵头,教育、交通和属地街道、社区协同,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每年打造10条护学路,并制定护学路建设导则;二是结合《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以“一校一路一景”为原则,因地制宜美化校门口路面、梳理提升绿化带景观等;三是把校园及护学路的周边打造成公益广告的展示区、校园文化的延伸区、学生文明行为的实践区、家长举止的规范区、城市文明的传播区。 陈盈盈委员:建议市级各部门对洞头区海霞营地给予更多支持,将市县团员青年的考察培训、交流研讨、教学体验等活动带到洞头来开展,同时在全域研学岛建设方面给予扶持;在品牌打造方面,建议将海霞营地纳入市政协委员培训基地,争取打造省政协委员培训基地。 陈洁委员:建议关注儿童在幼儿园阶段的眼健康。一是幼儿园要提供丰富适宜的运动器械和游戏材料,保障幼儿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二是把幼儿园纳入“学校明亮工程”,按照小学的建设标准建设幼儿园,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三是按照小学视力健康体检要求落实幼儿园体检,重点关注孩子们寒暑假返校后视力变化情况,并将视力监测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王旭梅委员:我市蓝领员工地域文化差异明显,住房支付能力较弱。为进一步提升新居民住房条件,建议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管理,促进供需有效匹配;积极引导用人单位提供低成本住房或补贴;政府积极“补位”保障新居民基本住房。 黄苗苗委员:建议重燃青年生育意愿,营造良好婚育氛围。通过正向宣传新时代婚育观,提供精准婚恋服务;大力弘扬婚嫁新风尚,保障青年婚育健康发展;聚焦女性生育群体精准施策,强化“生育前”和“生育后”的全周期服务等。 张成毕委员:建议将温州沿河的滨水绿道全城打通,形成集观光、休闲、锻炼、文化体验的核心区域慢行道,通过科学谋划,进一步提升温州的城市品位。 金顺伟委员:目前温州历史名人故居的修缮开发和运营仍然存在前期设计缺少专业把关、设计施工单位缺乏资质认定等问题。建议成立专门的名人故居修缮开发设计评审机构;强化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加强活化利用,多角度打造名人故居文化效应;促进与企业的合作,多渠道拓宽名人故居日常运营模式。 朱乾委员:建议借助网络文艺的IP影响力,推动温州文旅“破圈”。一是继续建设温州网络文学村,扶持温州网络文学发展;二是推动温州建立网络文艺数创空间,布局影视、动漫、周边等相关项目,联合温州各大高校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嘉学院,建设中短剧拍摄孵化基地;三是结合温州地方文化,以沉浸式文旅模式为内核,从示范性试点开始,逐步改造提升各大景区、文化街区,打造温州沉浸式文旅产业集群。 列席人员马炯、金柏东、洪振宁:温州民俗资源别具特色,为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议:一是打造年轻态的文旅产品,组织年轻团队和传统文化大咖深挖温州的传统文化底蕴,用年轻态、时尚化的方式表达和输出,并请有流量、高水准的团队来加持助力;二是持续做好文旅产品规划,引进适应现代文旅市场的人才和团队,在打造网红爆款的同时留住引来的流量;三是在文化数字化方面下苦功夫。 市领导吕伯军、木力参加了小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