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公共场所的声环境就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针眼”。温州做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连续五年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公共场所数量不断扩展,设施设备不断迭代升级。然而,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场所声环境质量问题日渐凸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公共场所声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声音分贝高低不一,音质不佳,如某些公共场所只简单地挂一个高音喇叭,反复单调播放音质很差的提示语,有时提示音达到90-100分贝,超过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颁布的《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四类噪声标准,让人产生不适感,甚至可能影响身心健康。 二是声环境信息内容单一。现有公共场所的声环境内容主要围绕公共信息、交通安全、紧急通知等,缺乏与市民的互动,难以激发市民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是文化展现不足。未能充分展示温州的历史底蕴、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独特文化元素。 为此,建议: 一、优化声环境系统技术,加强噪声管理监控 选用高质量的音频设备,包括高灵敏度麦克风、大功率扬声器和先进音频处理器等,升级公共场所硬件设备,提升广播音效质量,确保广播信息的清晰度和辨识度。采用AI智能降噪技术,通过算法分析环境噪音并自动调整广播信号的频率和强度,以抵消或减弱噪声的影响。根据2023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交通设施、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商圈、市场、公共体育场馆、医疗场所等公共场所设计足够数量的噪声监测点位,监管控制噪声源头,从而及时采取降噪措施,并将噪声污染防治要求纳入公共场所的发展规划之中。 二、丰富声环境信息内容,推进全域文明建设 在公共场所广播内容中融入温州地方文化元素,如温州方言、地方戏曲、温州民歌、民俗文化等,以彰显地方特色,增强听众的文化认同感。传播城市文化内容,除了基本的通知和公告外,还可以提供天气预报、交通信息、新闻资讯等多元化内容,以满足听众的不同需求。提升广播语言的艺术性,如采用亲切、自然、生动的语调,增强广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助力全域文明建设和人文素养提升。 三、拓宽声环境信息渠道,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声环境中广播、视频等系统作为城市宣传的重要窗口作用,结合温州文旅活动进行宣传,如温州戏曲演出、非遗市集、书法艺术家作品邀请展等,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丰富多样的互动活动,如问答竞赛、投票评选等,增强听众的参与度和归属感。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结合温州地方旅游资源,向市民介绍城市的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基本情况,通过声环境系统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公共场所声环境是连接政府与市民的重要桥梁,应以“绣花功夫”对声环境进行监控与治理,提高我市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助力温州文明及地方文化发展。我们期待政府的关注与支持,组织相关部门共同推动,进一步提升温州公共场所声环境质量,为把温州打造成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以及“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贡献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