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市传统产业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创新转型升级新路径,不断强化新质生产力的链群变革,持续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然而,我市传统产业尚未摆脱低水平扩张模式,与高质量发展目标、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升级有待提速。我市传统产业集聚度不足、能级不高,仅电气产业产值超千亿,企业普遍总量大、水平低,中、低档产品占多数,总体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环节。2024年1-11月,全市完成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245.53亿元,排名全省第5,仅占全省总额的7.4%。 二是平台赋能有待加快。截至2024年底,全市仅有2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数量居全省第7。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自创区等战略平台叠加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研发载体较少,截至2024年7月,我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1家,仅占全省总数的9.4%。多数科创平台仍依靠大量财政资金投入维持运行,重建设轻运营、投入多产出少、研发多转化少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三是要素保障有待加强。传统产业发展对土地增值较为依赖,截至2024年9月,全市工业用地面积22.7万亩,仅占全省7%。我市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仅为3374人,居全省末位,存在高精尖人才、技能人才外流现象。 为此,建议: 一、推动新技术嫁接,塑造发展新兴动能 打造新技术嫁接竞技场,依托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传统产业和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对接链接,力争在高压及特高压电器、高附加值汽车电子等高端配套零部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抢占新技术嫁接先机。加快新技术嫁接产业化,把新技术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作为落脚点,强化新技术产品推广,着力形成“技术研发—高位嫁接—规模生产—新品应用”的良好生态。 二、提质新平台建设,培育战略支撑力量 扎实推进国家“一区一廊”建设,力争温州国家高新区排名进入全国前50位,推动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与杭州城西科创走廊、宁波甬江科创走廊的差距逐步缩小。推动实验室体系重组,以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瓯江实验室为龙头,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省重点实验室为骨干、市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高水平重点实验室体系。推进大孵化集群建设,统筹孵化空间资源和差异化布局,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科创园”的科技企业孵化全链条。 三、加快新模式发展,激发释放数智活力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一批具有产业把控力、生态主导的世界级领军企业和雄鹰(链主)企业,打造一批高市值上市企业。支持大企业平台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分享制造平台,有效对接大企业闲置资源和中小企业闲置产能,推动制造能力的集成整合、在线共享和优化配置。大力发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范式,推动不同传统产业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模式,着力解决政府主导或者企业主导者失灵等问题,引领更多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主动智变升级。 四、完善新生态构建,打造多元发展体系 强化政策引导,统筹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发挥基金作用,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开展知识产权、股权等抵质押担保业务及服务。全力做强人才梯队,以“鲲鹏计划”为牵引,引进培育海内外各领域“高精尖缺”,积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优化土地配置,承接好新一轮省委托土地审批权试点,推进审批提速,推行“集中连片论证,分期分块出让”。深化“数据得地365”预评审机制,重点保障亿元以上企业和5000万元以上高成长性企业的用地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