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合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全力冲刺千万人口大市——高晓静委员的发言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提案委


出生人口递减,人口红利渐失,已成为我市进军千万人口大市的突出问题。自2017年起,我市常住(口径)出生人口连续六年下滑,生育率从长期高于全省均值降至低于该水平,当前的政策举措效果并不佳。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婚恋难题凸显,结婚意愿降低。我市初婚平均年龄逐年推迟,单身人数不断增加。当前,青年人崇尚自由、追求品质,加上受到结婚成本高、婚恋负面宣传、职场竞争内卷、婚介机构短板等方面影响,出现了“不愿、不敢、不能”结婚的现象。

二是生育难题重重,治疗费用不低。据统计,2023年我国不孕不育发生率为18%左右,以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为例,两家医院不孕不育门诊量每年均高达4万余人次,持续治疗费用不低,而且辅助生殖技术服务费用高昂,尽管部分费用已纳入医保,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仍然是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我市中小企业居多,女职工孕期哺乳期权益保护落实困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生育率。

三是养育成本高昂,家庭压力增大。适育家庭不愿生育的首要原因是“经济负担重”,浙江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约为85.8万元。教育内卷和社会育儿期待值脱离常态,导致年轻父母承受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双压力。在托育服务方面,我市公办托育园仅14家,存在托育服务供给与入托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家庭和社会服务双重因素,进一步影响了生育率。

四是政策力度不足,补贴受众有限。我市本级生育补贴标准一孩1000元、二孩2000元、三孩3000元,与孩子养育成本相比,补贴金额太少,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激励作用。此外,全市所有的生育、养育、购房补贴对象仅限于户籍人口,受众面过于狭窄,无法有效覆盖所有有生育意愿的家庭。

为此,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进强城先强人

建议市级层面成立促进生育支持政策落实的协调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各县(市、区)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乡镇街道配强力量,村居社区落实专人。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推动各级政府将生育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二、改善婚恋服务,努力破解婚恋难题

整合部门、社团、企事业单位等,建强社交平台,织密青年社交空间,丰富青年社交项目,为青年交友、婚恋创造条件。出台婚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健全工作机制,规范经营行为,明确监管主体,加强人员培训,营造良好的婚姻介绍服务环境。

三、强化政策激励,减轻生育养育成本

各县(市、区)要建立鼓励生育专项基金,适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受众范围。出台政府、用人单位、家庭三者生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减轻用人单位负担,更好地保障职工生育权益。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进一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降低生育医疗成本。

四、高标供给服务,增加养育时间和能力

严格落实产假、陪产假、育儿假,鼓励用人单位采用弹性上下班、远程办公等形式,缓解员工工作与育儿矛盾。大力建设公办托育机构,鼓励引导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创办福利性托育机构,积极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多渠道增加普惠托育资源供给。加强婴幼儿照护和托育人才培养,打通托育从业人员职业晋升路径,提高托育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深入落实“双减”政策,为有特殊需求的家长提供晚托服务,按公益性标准收费,解决教师绩效外超课时补助问题。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人口发展事关国计民生。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全社会的友好支持作用,有力推动我市人口出生率的提升,为温州冲刺千万人口大市做出积极努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