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全国著名侨乡,侨资源丰富,83.6万华侨华人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创业,建立了350多个有影响力的温籍侨团,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信息网、人脉网和商业网。侨商侨企侨贸是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的重要力量,华侨和侨资企业贸易出口是温州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侨商在境外建立的营销网络是温州对外贸易独特的路径模式。近年来,我市深挖侨贸资源,强化数据集成,增强口岸能级,提升服务效能,把侨资源转化为促进温州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除了传统领域,光伏产品、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新兴行业出口占比提高,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发展迅猛。但我市物流发展基础薄弱,交通及配套服务设施相对落后,造成本土制造业和跨境电商企业外迁、货源外流、流量外溢。主要原因有: 一是政策精准性不足。目前,我市针对外贸推出的奖补均是普惠性政策,缺乏针对性的涉侨政策,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往往与数据挂钩,不实贸易风险较高,真正本地贸易占比不高。而广东、义乌等地围绕贸易生态链出台优惠政策更有针对性、可持续性,如补贴集货仓、转关场站建设等。 二是部门协作不到位。发改、交通、商务等部门和温州港集团、温州机场集团等省属企业均各自出台了针对外贸的优惠政策,但是协同不足,没有形成一站式全流程的闭环服务。承接华侨贸易的实体空间有限,由于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华侨普遍反映政策信息不畅通、不同步,项目投资缺乏周到服务,如尽管退税等政策更优,但因宣传不到位,成为“信息孤岛”。 三是配套服务不完善。温州港开航密度较低、船期不稳,导致物流成本高、时效低,大部分侨商侨企选择在上海、宁波、广州等地出海。而瓯江口的集拼基地尚未建成,温州机场航空货场面积小,导致货代综合竞争力偏弱,国际物流资源不足。 为此,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贸易回归 树立整体政府理念,由发改、财政、交通、商务、海关、税务等部门,协同海港、机场等口岸单位成立专班,形成工作合力、服务聚力、协调有力的工作格局,力求实现找一个部门触一张(政务)网。将贸易招引列入外派招商组重点任务清单,特别是深圳、上海、义乌等地,以更大力度招引外贸企业。成立政策研究小组,谋划出台相关惠侨政策,并强化政策制定的系统性、精准度,从用地、税收、融资、结汇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侨贸回归。 二、搭建回归平台,推动为侨服务集成 在拟建的温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建立集展贸游购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实现政策叠加、服务集成、功能复合、能级综合、平台高能。拓展侨贸实体空间功能,定期举办涉侨项目招商推介会、政策宣介会、服务对接会,打通信息壁垒、服务梗阻,实现侨贸资源落地。发挥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机场、高铁、轨道交通)流量优势,打造综合展贸平台,联动空港、海港、信息港、贸易港等,实现流量变留量、成能量,在我市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双循环格局。 三、提升基础配套,培育贸易产业生态 加速集货拼箱基地、冷链物流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物流集聚区体系、中转配送体系,加快招引优质货代和报关行等基础性服务中介,大力引进外贸增值服务的供应链企业。立足近洋国际航运中心定位,新增、加密外贸航线和内支线计划,探索小船只、高频次、快通关的物流模式,提升港口竞争力。 四、深化联络联谊,架起外贸往来桥梁 尝试建立海外侨团贸易联盟,海外仓、华侨仓信息联盟等载体,促进侨商住在国与温州的交流合作,通过侨胞侨团牵线搭桥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和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海外侨团与国内商协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搭建合作平台,通过互访考察、互助协作、商贸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双向奔赴、内外联动的外贸发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