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推动AI赋能温州非遗文创产业 提升温州“强城行动”文化软实力——黄乐萍委员的发言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提案委


温州非遗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入选第一批“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城市,获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荣誉。2025年新年“第一会”,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推进创新温州建设,传递出重创新、抓发展、谋未来的鲜明导向。对此,下步如何推进温州非遗与科技创新结合,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大命题。当前AI技术的蓬勃兴起,为非遗文创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也带来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非遗与AI结合不够。AI技术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和深入,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提升非遗文创产品创意性、生产效率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优势。

二是AI人才对非遗关注不足。AI领域的高端人才对非遗创新缺乏关注,高校相关专业学生也未将非遗作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方向,导致非遗文创产业在AI技术应用方面人才支撑相对薄弱。

三是赛事活动不多。非遗文创设计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有限,参赛作品数量少、种类单一。如去年“瓯潮非遗”创意赛中,参赛作品仅114件,而全市非遗项目共有779项,占比不到15%。此外,我市非遗项目还缺乏持续推广和展示的平台,难以有效激发创新热情和社会关注度。

为此,建议:

一、聚焦非遗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温州非遗文创IP

转变思路,积极结合AI技术,推动非遗与科技深度融合,探索出更多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建立温州非遗AI资料库,由市文广旅局牵头组织本地优秀非遗传承人取材,通过算力平台全面分析,打造温州非遗AI元数据库和模型,不断提升模型性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建“温创AI IP创意库”,创作者通过AI技术生成的设计样式可纳入该创意库,由市版权局对创作者知识产权给予保护及指导。

二、完善平台体系,强化非遗AI复合型人才培育

鼓励设有非遗专业的温州大学、温州商学院、温州技师学院等高校、职业院校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开设非遗传承与AI技术融合的相关课程,如“非遗文创产品AI设计”等,培养既懂非遗传承技艺又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发展所需各类要素保障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文创企业和非遗传承人通过AI设计提升自身创作力,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主体。重点关注具有温州特色和全国乃至世界辨识度的永昆、廊桥、太公祭,瓯绣、瓯塑、“三瓯两雕”、木活字等非遗产业。同时,建立健全非遗产业人才评价体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非遗文创产业。

四、激发赛事驱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在现有的“海丝之光”AI青瓷设计大赛、“瓯潮非遗”创意赛等基础上,举办温州非遗文创设计大赛等,通过赛事发现优秀人才和新产品。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出,由商务部门对接阿里巴巴、抖音等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运用H5ARVR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温州非遗文创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消费者和企业关注并参与,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创新作用,为非遗嵌入时代“芯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