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把握温州竞技体育优势 全力打造奥运冠军之城——郑昆委员的发言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提案委


近年来,温州以深化体育改革、承办亚运赛事为契机,体育事业取得显著长足发展。温州先后培养出奥运冠军5名、世界冠军92名,体育健儿在国内外赛场屡获佳绩。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温州军团勇夺1852铜,荣登全国地级市金牌榜榜首。巴黎奥运会上,温籍健儿斩获321铜,位列全国地市级金牌榜第三,其中,潘展乐打破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上唯一打破的世界纪录,惊艳全世界。

当前,温州正在有力推进“强城行动”,积极申报奥运冠军之城,有望成为全国第六座获此殊荣的城市。同时,温州还成功获批国家体育总局评定的“国家奥运梯队建设重点城市”(全国仅温州市、保定市、南通市三地入选),充分彰显了温州在竞技体育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广阔前景。打造奥运冠军之城,对于温州而言,不仅意味着荣誉的加冕,更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然而,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迈向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温州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训练场地设施有待提升。目前我市青少年训练场地不足,以温州体校为例,由于项目场馆紧缺,足球、射箭、自行车、射击、田径等多个项目的训练不得不外借场地,影响了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竞技水平的提高。例如射击项目是温州传统优势项目,培养出温州首位奥运冠军朱启南、世界冠军王芝琳、卢恺曼等,但因缺乏场地,该项目被安排在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内训练,路上就要花费2个多小时,严重影响训练效果。

二是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有待深化。体育资源在教育和体育系统之间的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入校执教等方面仍存壁垒。同时,温州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近5年我市引进市外中高级高水平教练员仅1名。

三是资金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在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教练员的聘请和培训等方面仍有较大资金缺口。目前温州在竞技体校上的投入不够,仅占杭州、宁波的1/3左右。

为此,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训练场地

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温州体校打造全国一流体校。针对当前训练项目场馆紧缺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温州奥体三期建设,高标准建设集多功能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训练基地,为运动员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训练场地保障。

二、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持续优化人才环境

以体教融合为抓手,促进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紧密携手,构建更加稳固的合作关系。畅通体育后备人才的升学通道,逐步扩大招生范围,探索打通游泳、羽毛球、田径以及三大球等重点体育项目的高校升学通道。在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吸纳更多专业素养高的教练进入校园执教。参照金华等地市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培训制度,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加大优秀退役运动员安置力度,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特别是足球领域的优秀人才。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温州市政府关于“国家奥运后备人才梯队”的共建协议,紧抓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这一政策机遇,加强游泳、射击等重点项目的发展,以及建设优质教练团队、深化体教融合、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等。加大体育彩票对体育事业的支持力度,用好用活每年留成的体彩公益金。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事业,积极落地中乙足球俱乐部等重点体育机构,携手社会力量共筑体育强市。探索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等资金筹集机制,争取更多金融支持和服务,共同推动温州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打造奥运冠军之城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