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人认为: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于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网格化管理作为有效提高村居整治质效的重要手段之一,自推行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2017 年,“全科网格”建设在温州推行,全市已建成10746个网格,形成了完备的“1+1+1+X+X” 模式。
一、网格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网格力量弱。其一,网格长行政能力参差不齐。存在由经济实力较强人员主导村庄文化和社会价值现象;存在办企能力强、治村能力弱,坐值班不规范、工作不积极等问题。其二,专职网格员专业素质不高。通过司法考试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员为0,这些网格员普遍年纪轻,社会经验不足,在村居工作中缺少与群众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网格职能偏向管理而非服务,且缺少协同治理。其一,政府及网格工作人员理念和服务意识转变不到位。在日常网格工作中,工作人员上门更多的是排查和整治安全隐患、督查村庄环境脏乱差,而对群众的服务需求关注较少,比如缺乏专业的整改服务指导、民生实事代办服务等;其二,工作人员采集的消防安全等各类隐患信息量多且杂,对应诸多部门,处理起来多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协同效果不甚理想。
(三)网格形式不够创新,群众参与机制不完善,多元共治活力不足。基层网格工作杂而多、资源散而碎,加上人员不稳定,数据无交接,内容汇总不及时,导致问题归类难、办事效率差;同时网格员受困于事务性,不能经常深入解决民生问题,难以与群众形成更加密切的联系,导致基层需求无法及时解决,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效能感偏低。
(四)网格平台建设条块兼容性低,分流交办机制不完善。2022年,“四个平台”优化升级为党建统领、平安法治、经济生态、公共服务四个平台,依托街镇各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统筹进驻部门工作人员。但“四个平台”的分流交办机制不健全。
二、网格化建设对策建议
(一)加强网格队伍建设。实施村干部职业化。学习借鉴苏南地区,由乡镇在全镇范围内招聘有能力的职业化村干部,与村书记共同担任网格长,既发挥村书记“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也避免了村书记能力不足和熟人社会监管不力造成的缺陷;用好选调生。年轻选调生干部多为高学历人才,精通数字化应用,且对党建工作上手快、易精通,有利于加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网格人员个人能力提升。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训体系,围绕网格化管理的重点、中心工作和难点问题,加强发现问题、现场取证以及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网格人员整体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对工作成效显著的网格员,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也可纳入村居“两委”后备干部进行管理,另外可针对一些落后困难村居有针对性地向社会招聘优秀社会管理人才,给予比普通网格员更高的薪酬待遇。
(二)转变网格工作导向。村居整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群众提供无缝隙服务,这需要转变角色定位,从以“管理”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同时整合行政资源,多部门协同治理。以网格化治理为前提,服务群众零距离;以联合化服务为目标,汇聚力量办实事。通过“网格+”模式,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灵活的公共服务,提升服务质效。
(三)采取数字治理方式。建设“数字乡村云平台”线上服务平台,为群众需求“精准画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同时实现网格工作减负。其一,数字乡村云平台可接入村内公共监控,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动态监测,灵活高效处置抢险救灾、群众日常反映问题等,提高工作效率。其二,通过数字平台录入全村村民家庭基本信息及最新民情户情村情,可有效整合网格资源、及时汇总数据、便于问题归类,强化网格责任落实。其三,辖区村民可通过数字平台知晓并参与村内大事小情,调动参与民主管理积极性,发挥自治主体作用。
(四)优化“四个平台”建设。建立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减少重复建设和信息重复录入;建立统一的网格信息平台模块,融合各模块,统筹信息互通共享;开通多元化平台,将村居民纳为村居工作的监督员,提高网格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巡查—发现—处置—协调—解决—反馈—监督—问责—评估”的闭环运行机制,在分流交办过程中,要明确无法由网格员处理的问题不能由职能部门交办给网格员,应当由职能部门自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