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观察
首页 > 委员观察
     
 
献计强城系列报道:育人、引人、留人,一招都不能少
【来源:温州都市报】 【 】 【2024年03月11日】

3月1日,市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温州市人口主要数据公报。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976.1万人,相较2022年末增加了8.2万人。

眼看温州即将迈入“千万人口城市”,但另一组数据却不免暗藏隐忧:2023年,温州市人口出生率5.4‰,死亡率6.4‰,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转负,这在数十年来还是较为罕见的。

今年初,我市提出“强城行动”三年计划,提出要在“十四五”末实现“双万”城市目标。所谓“双万”,其中之一就是“千万人口城市”。面对这种情况,温州该如何稳住人口增长的势头,如期达成目标?本期《委员观察》栏目邀请多位市政协委员出谋划策。

自然增长率转负,为何常住人口反而增加了?

凭借976.1万人的常住人口数量,温州暂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杭州。可喜的是,我市常住人口在2023年新增了8.2万人,相比2022年的新增3.4万人,增幅显著。尤其是在2023年自然增长转负的情况下,新增人口究竟来自哪里?这还要归功于我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吸引全球英才纷纷来温就业创业。

来自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末温州市在册流动人口达到422万人,可见外来人口流入成为温州常住人口的主要增长点。

近几年,我市不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引才留才举措,提升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打响“来温州·创未来”品牌。2023年我市引育大学生12.9万人、技能人才9.5万人,新增全职顶尖人才6名,引进培养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68名、创历史新高。

引人留人,关键要先“强城”

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利的局面下,我市又该如何保持稳定的人口增长?1月19日举行的全市实施“强城行动”动员大会明确,唯有“强城”方能集聚引流。只有让这座城市强起来,才能更好推动人才人口集聚、高端要素汇聚、产业集群培育,吸引更多“大好高”项目、硬科技项目落户,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创新活力和创富梦想,进而吸引全球英才来温就业创业。

正是近几年温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了“人跟产业走”“人随产业来”的良性循环。2023年前三季度,我市规(限)上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52.1万人,同比增长1.5%,增幅高出全省0.8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为83.8万人,同比增长了3.4%。

周凯 市政协委员,江苏吉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世界温州人联谊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精准发力招才引智 助力人才强城

640 (33).jpeg

近年来,我市以招大引强为依托,快速优化产业结构,但仍存在“资本进来多、人才进来少”不利局面。

在“强城行动”中,“人才强市”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一、二线城市对人才已形成虹吸效应的情况下,我市在招才引智方面只有精准发力,才能吸引所需的人才。建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找准人才。从我市现有产业出发,引进相配套的新产业,完善产业架构。如针对鞋服、眼镜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可引进或培育机器人制造产业、AI智能产业等生产型新兴产业,就地服务传统产业,带动转型升级。根据产业需要,找准符合新产业落地发展的专有人才,有针对性地到这类人才较集中的日韩及欧美国家招引。

二是找来人才。温州人不仅重商,还特别重视教育,很多温州人的子女也特别优秀,因此要招引学有所成的温州人子女回温发展;我市还要充分利用华侨资源,将散落在全球各地的温籍华侨二、三代人才招引回家乡创业。

三是留住人才。可建立海外乡贤人才招引档案,重点精准发力对该类人才的招引。对回乡创业就业的在外温商和温籍华侨二、三代,政府可给予保姆式的创业关怀和生活关怀,帮助其迅速融入温州发展,感受家乡温暖。我市还应牵头联合民间资本,成立人才创业助力基金,以资本助力,解决项目落户、人才来温创业的资金难题,使回温人才更好地创业。

陈琛煜 市政协委员,百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监  

优化政策环境 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640 (34).jpeg

近几年,我市招才引智成果显著,但仍存在人才聚集度不高、人才覆盖面不够多元化、对中等和初级人才的支持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要加强人才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开展人才摸底普查,全面掌握我市人才的层次结构和数量,建立全市人才数据库,千方百计推动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为人才提供生活服务,引导社会主体建设运营人才公寓,促进人才安居乐业。

二要营造用人单位尊才氛围。用人单位要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德行、能力、业绩为主导的人才评价标准,最大限度减少人才流失;重视情感引才,帮助人才建立工作愿景,打造与单位企业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三要建设人才聚集高地。充分发挥科研院校的优势,集聚培养人才,可采取结对帮扶或订单方式,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生,让重点人才有更多成长机会;搭建行业人才交流平台,探索实施行业联络人机制,开展社群服务,开通人才服务专线电话,促进人才安居乐业。

四要打造人才宜居城市。充分发扬温州人的好客知礼,打造“宜才暖居”的城市氛围,将人才关爱进一步落实到生活的细节上,提供就医、公共交通、子女教育等便利,使这些来温人才感受到荣誉感、幸福感和文化认同感;擦亮“来温州·创未来”的城市引才“名片”,重点突出高能级产业集群和创业创新的奋斗气息,让广大人才到温州寻找施展抱负的人生舞台。

李利义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温州市教育文化工作委副主任、温医大附二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 

调整生育政策激励方向

640 (35).jpeg

当前,生育意愿持续低迷。究其原因,除了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生育观念转变外,还与养育经济和时间成本过高、育龄妇女就业受歧视等因素有关。建议政府部门适当调整政策激励方向,提升育龄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扭转人口出生率下降趋势:

首先,要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扭转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在做好宣传相关引导生育观念方面工作的同时,增加多孩相关的文艺作品,突出多生多育家庭的和谐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减少现有孩子对父母再生育的抵触情绪;倡导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的新型性别文化,推动父亲参与育儿和家务劳动,减少“丧偶式育儿”等现象。

其次,在工资评级或员工职称晋升方面,探索多孩家庭适当加分措施。当前,工资评级和职称晋升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最为关心的事情。若把多孩家庭作为工资评级或职称晋升的加分项,相信很多职工都会克服困难、积极响应。同时,机关事业单位涉及人口较多,针对相关政策落地也会更充分。

再者,要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完善托育服务体系。要形成以私立托育机构为主的托育体系,制订托育行业的准入标准,建立系统的托育服务监管体系。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场地等方式,发展社区托育服务。

此外,还要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减少女性就业歧视。政府应分担用人单位雇用女性劳动者所产生的成本,对雇用女性人数超过一定数量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工会和妇联建立对企业关怀生育女员工的考核奖励机制,对于表现优良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案例推广。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