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市两会前夕召开的全市实施“强城行动”动员大会,将一幅“强城”愿景图徐徐铺就于瓯越大地。通过全力推动强聚合、强经济、强循环、强品质、强功能、强文化,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未来的温州将是青年人近悦远来的向往之地,东南沿海重要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
美好的“蓝图”,需要不懈的奋斗支撑。强城有我,就在当下。在市两会期间,《委员观察》栏目将推出“强城行动”两会特别报道,分上、中、下三篇,力求从“强城行动”三年计划中剖析一二,洞见三年后的温州。今天刊发下篇。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675年始称温州。除了是东瓯王国的故地,温州还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中国南戏的故乡、中国数学家的摇篮、永嘉学派的发源地。近期,温州市委市政府推出“强城行动”三年计划,将实施文化赋能行动列入主要任务之一,足见打造我市城市“历史文化名片”的重要性。
本期《委员观察》栏目邀请市政协委员聚焦城市打造“历史文化名片”,建言献策。
2023年4月28日,经过9个月改造提升,市区墨池坊、墨池公园、东瓯王庙等揭开面纱。而且墨池历史文化街区的开街活动,还以“沉浸式”体验的形式进行,举办了系列“瓯文化”市民体验活动,包括温州民间书画收藏珍品特展、东瓯古城文化展、“去彼留此·时务非遗”生活美学特展等。
2023年年底,瓯海梧田老街推出“梧韵迎新”系列活动。飞天凤凰、汉服巡游、面具大赏、古风游园会等一场场活动在梧田老街上演。“火凤凰”点亮温州夜空的视频更是刷屏了大家的朋友圈,不少人冲着“飞天凤凰”来梧田老街打卡。
而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和挖掘,再现了千年商港的繁荣景象,也彰显了温州作为“海丝名城”的魅力。
除此之外,温州的戏剧也发展得如火如荼。2023年11月12日晚,“中国第一戏”《张协状元》献演中国表演艺术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这是瓯剧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有专家表示,此次展演扩大了温州“南戏故里”影响力,这部作品也是温州人传承发扬优秀文化遗产的有益探索和具体成果。
讲好故事塑造城市独特历史文化名片

王黎然
市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会委员
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近年来,我市围绕“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城市定位,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努力打造宜居宜学现代化美丽城市。但仍存在对千年古港文化精神主线溯源不足、文化名片标识度不够突出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利用“红色基因”,打造“国字号”红色文化金名片。加强“红学”系统文化研究,系统梳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打造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
二是讲好“地方故事”,优选城市历史文化名片。保护文物建筑,搭建城市文化的“大支架”。挖掘名人文化,树立城市底蕴的“好形象”。抓好史志编纂,细耕传承历史的“责任田”。
三是传承“文化薪火”,创新非遗弘扬模式。温州非遗众多,应建立良好有序的保护传承、传播弘扬、创新发展机制,推动非遗在城市建设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以“人工智能”为手段,融入现代科技,从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非遗活态传承。以“互联网+”为模式,注重非遗项目网络化开发与利用,创新非遗产品的营销模式。
打造更具个性和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

南航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
温州日报风土版主编
温州先后打造山水诗发祥地、宋韵瓯风、千年商港、南戏故里等名片。为了打造更具个性和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建议:
一是精准定位城市特色。温州自古“郡有名山水”,唐代因气候温和得名,晚清被誉为花园城市。作为山水之城、温润之州,要围绕“温”字做文章,以温润、温暖、温馨、温情等关键词来打造充满温度的城市形象。
二是精选代表性名片。比如山水诗、南戏、朔门古港、龙舟、瓯柑等,在文化名人上,注重对谢灵运、刘基、弘一法师、朱自清等顶流“大咖”的宣传挖掘。
三是强强联合、优势叠加。如“数学家之乡”集合了苏步青等一大批温籍数学家,“四灵诗派”集合了南宋永嘉四灵与众多追随诗人,再如江心屿与北城门一带则是谢灵运留诗处、宋高宗驻跸处,还有古港、航标与码头等。要将瓯江诗路文化、宋韵文化、海丝文化“三合一”整合,形成“集群作战”效应。
擦亮“温州学”文化名片 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叶建
市政协委员、民进温州市委会委员
温州医科大学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我市高度重视本土文化,深化“温州学”研究。但我认为仍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高屋建瓴,统筹规划“温州学”研究格局。政府部门、在温高校、社会学者多方联动,认真摸底温州学研究基本情况,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为深化温州学研究保驾护航。
二是市县联动,全力营造“温州学”研究氛围。近年,我市各地不同层级的社科联和部门、智库推出各类温州学专项课题,吸引大量学人参与研究,科研成果众多。但美中不足的是,不少成果无法产生联动效应。为此,市县社科部门要强化联动,为深入研究营造学术氛围。
三是内外兼修,极力打造“温州学”研究精品。温州学囊括温州的“人文古今”,需要不同学科学人共同努力,更为重要的是,它的部分内容带有普遍性,是全国和全球视域的热点话题。这就意味着仅靠温州本土学者或温州籍学者难以完成这份答卷,需加强全国、全球学人协同合作,推出文脉赓续的大作、大戏、大剧、大片。
特质型打造 沉浸式体验 市场化推广

叶剑锋
市政协委员
温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宣传教育处处长
我市在打造“历史文化名片”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聚焦少数特质,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品牌竞争的实质是差异化竞争,城市文化品牌构建要提炼出一到两个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城市文化特点要素。过多的特色品牌反而会分散工作力量和大众注意力。
二是活化历史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消费业态。如围绕五马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南戏”互动式演绎,把服务和场景融入表演,“街区就是景区、店铺就是景点、店员就是演员、服务就是表演”,让消费者在沉浸的状态中进行消费。
三是加强市场化推广,打造流量爆款。“贵州村BA”“淄博烧烤”背后的流量密码就是市场化策划推广。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和做法,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开放包容的思维将相关工作委托给专业企业,助推我市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