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人认为:从“南戏故里”到“戏曲故里”,温州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持续发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戏曲故里”建设面临着如何进一步优化提升的问题。如何从有到优,从高原到高峰,从品牌到名牌,乃至成为一张真正的文化“金名片”,这是“戏曲故里”建设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从调研情况来看,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顶层设计落差较大。当前我市戏曲文化发展还缺乏相应的顶层设计,文化品牌建设热闹有余,后劲不足。通过项目创新获得了一定的短期效应,但对于如何将短期效应转化为长期效应,还缺少系统谋划和合理规划。
(二)运行机制创新乏力。一是市场机制融合困难。国有院团与戏曲市场脱节,不能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戏曲文化公共空间的打造却又过度市场化,公共文化的公共属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二是传播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常态化的传播机制,戏曲在城市文化中的感知度还较低,尚未形成“戏曲故里”的完整叙事,世界温州人的网络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品牌策略调整滞后。“戏曲故里”品牌单一,仅仅聚焦于南戏,对永嘉昆曲、瑞安高腔等分支和各类小剧种关注低、扶持弱。四是人才建设短板明显。本土人才青黄不接,研究学者对地方戏曲发展参与度不高,而对外来戏曲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够强。
为此,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一是重新定位目标。将“南戏故里”口号升格到“戏曲故里”,进一步做大做强,突出温州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将温州定位为戏曲繁荣发展的示范区和样板城市,提升我市在中国当代戏曲版图中的影响力。二是加强制度保障。加快制定出台《温州市“戏曲故里”建设发展促进条例/办法》,强化“戏曲故里”文化品牌建设制度保障。三是编制发展规划。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召集全市有关专家业者深入研讨,制订具有指导意义的“戏曲故里”发展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
(二)创新运行机制。一是市场机制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大力发展戏曲演艺及相关产业,包括:建立温州演艺中心,面向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商业化运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以戏曲为主题打造温州文旅新地标。二是传播机制创新。深化与媒体的战略合作,在“温度”等地方网络媒体平台上开设“戏曲故里”的专门频道,定期制作、推送戏曲新闻和短视频,并强化全方位传播。恢复南戏学会,组建戏曲志愿者队伍,以社团活跃戏曲生态。借力“东亚文化之都”平台,筹划东亚传统戏剧学术研讨会和互访活动,开通世界温州人网络剧场,强化海外传播和交流。
(三)调整品牌策略。一要坚持南戏品牌的核心价值。进一步夯实南戏基石。在“南戏文献全编整理与研究”等重大课题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南戏的表演艺术,进一步还原南戏艺术程式和标准;定期举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形成更大的影响力。持续推进“南戏新编系列工程”,结合温州各类地方戏曲形式重编南戏传统剧目,并创新融合经典剧目与当代表演形式。开展“南戏寻踪”活动,借助大众媒体,以深入现场的形式讲述南戏传播史,展示南戏与各地地方戏曲渊源关系,深化南戏“百戏之祖”大众印象。二要挖掘戏曲品牌新亮点。深入发掘温州的戏曲资源,加大对永嘉昆曲、瑞安高腔、和剧的扶持力度,对马灯戏、采茶戏等民间小戏给予更多关注,加强木偶戏的传承保护,将鼓词、莲花等曲艺品种整合到“戏曲故里”的整体框架中,促进温州戏曲的多样化和均衡化发展。三要实施融合开发的品牌策略。广泛实施“戏曲故里”融合发展工程,建立温州戏曲文化多维度、立体式的发展框架。将戏曲作为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元素,做好城市造景深度融入,并在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等各类相关平台予以集中展示和呈现。
(四)补齐人才短板。一是探索戏曲艺术职业教育新路子。充分总结“瓯剧班”等本市戏曲人才培养宝贵经验,实现戏曲艺术人才的本土培养和持续输出。借力“职教高地”建设东风,将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聘任戏曲艺术家和剧团演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学生列入国家招生计划,毕业后取得相应的学历,定向分配到剧团。二是鼓励戏曲艺术人才走向市场。将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与戏曲市场相结合,以人才促进市场,以市场消化人才。参考外地成熟戏曲曲艺的市场运营模式,建设丰富的演艺平台,促进品牌的孵化和培育。鼓励国有剧团(院团)多参与商业演出。引导民间戏曲市场健康发展,鼓励民间剧团参与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维护民间戏曲文化生态。三是吸引戏曲艺术人才汇聚“故里”。建立“戏曲故里”艺术交流中心,设置名角大腕演艺工作室,加大目前较为短缺的戏曲人才(如导演)引进力度,通过促进戏曲演艺事业发展,吸引更多的戏曲艺术人才到温州“找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