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一次小组讨论综述(6) 1月28日下午,民盟、农工党、农业界、医药界别委员和列席人员围绕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展开讨论。与会委员和列席人员一致认为,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内容十分全面,对2023年的工作总结到位、数据详实,对2024年的工作进行了清晰的部署,是一份管方向、管长远、管全局的优秀报告。 郑建忠委员: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主题突出。政协全年的工作务实、明年的工作任务明确、是指导我们工作创新发展的报告。各位委员对具体领域的问题都思考很深,问题分析精准,代表了基层的诉求,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履职情怀,也体现了政协事业大有可为。 吴文玲委员:两份报告文字朴实,令人感触深刻。一是主动作为有实绩。报告内容详实,政协总体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二是凝心聚力有办法。从“168”制度管理办法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界别作用更加凸显。三是创新创优有实效。制度建设不断规范,协商平台不断创新,整体工作提质增效明显。 于明荣委员:政协工作报告坚持大局、突出主线。建议:一要落实相关政策待遇,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引导社会尊重、重视养老行业基础性人才。二要打造老年医学医教研高地,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主体,设计相关老年医学专业,系统化培养人才。三要以瓯江实验室为主体,阿尔茨海默病实验室为中心,加强老年失智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吕庆雷委员:建议一是进一步扩大政协“一委一精品、一县一亮点”品牌在全社会的知名度、影响度,让全社会广泛认同。二是注重提案建议的落实和评价,做好协商结果反馈和协商质量评价。三是加强政协履职作为,思考如何进一步落实好本职工作。 曾秋委员:会议报告彰显了温州在农业科技化、智能化,文化底蕴的挖掘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也反映了委员履职取得了优秀成绩。 张章委员:建议关注提案调研成果的转化,提案不能仅限于回复,可以将政协委员所在单位的力量动员起来,向所在单位争取资源倾向,帮助委员更好、更实际地履职。 徐克美委员:为加强我市职业院校中药专业链建设,建议:一是由温州医科大学引领职业院校增设中药制药、中医护理等专业。二是在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草药种植”专业,从源头解决“药材好”的难题。三是鼓励在温职业院校开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商科类专业,融入“永嘉医派”传统文化元素,促进我市中医药供应链、生产链和销售链的全链贯通。 杨静远委员:为抢救性保护“九斗山”,建议由文旅部门牵头,联合文保、文化等多部门出台“九斗山”历史遗迹保护和开发方案。建设和开放灵官山成为城市公园;勘定黄土山和仁王山位置,建设遗址公园或树碑立传;在“九斗山”上设立碑记,为市民游客打造打卡点。 陈坚磊委员:重视边角地改造建设体育设施,一是确立政府作为边角地再利用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对土地利用方式的监督和引导。二是出台边角地利用通用导则,为有效利用各类闲置用地提供技术性指导。三是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机制,统筹委托专业体育类国企运营管理,鼓励招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空间开发运营。 滕伟忠委员:建议通过支持温州餐饮企业上榜“黑珍珠餐厅指南”,推动温州餐饮行业发展,促进文旅消费。通过抖音、公众号、网站等渠道,深度介绍温州餐饮的历史文化、底蕴特色,为创建上榜黑珍珠创造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争取未来1-2年内黑珍珠餐厅指南发布会暨颁奖盛典在温州举办。 陈永概委员: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度缓慢,建议一是由市政府牵头,教育、体育、社区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确保对外开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条件、程序和管理要求。三是加强安全保障措施,对开放的学校体育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加强对进入校园活动的人员的管理,确保校园安全。 管伟立委员:建议加大对健康科技、保健品、医疗服务的投资,培育创新企业,推动产业链的升级。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促进大健康产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将健康消费作为大健康产业的新抓手,有助于打造温州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引擎。 张武委员:建议多举办高水平、高规格、高品质的龙舟赛事和龙舟文化节、博览会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充分借助温州龙舟学院,加强人才培养,并整合多方平台拓展对龙舟文化的系统研究;依托利用现有温州龙舟文化博物馆,将龙舟精神与温州人精神融合宣传。 郑天津委员:呼吁社会更多地了解与关怀心理疾病人群。一是设立专项基金保障资金,同时激励社会各界热心捐赠,积极投入心理健康事业。二是优化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人社部门建立一批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和专家智库。三是加强社会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搭建心理健康宣传平台。 曹高忠委员:卫健、宣传等部门协同,深化骨质疏松症的科普宣教;强化骨质疏松症的专业干预,提升骨质疏松症的诊疗能力;减轻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压力,适当扩大骨质疏松症的医保和益康保等补充医保的覆盖范围。 赵珊珊委员:为进一步凸显温州“中国戏曲故里”文化金名片,建议一是提升“中国戏曲故里”文旅硬件配套,打造温州历史文化“中轴线”,推出形式各异的“戏曲+”表演形式。二是编排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扛鼎之作,积极委培后备人才,研创输出经典代表性作品。三是让“温州腔调”唱响世界,以“戏从温州来”经典南戏全国巡演为基础,将活动延伸到全世界核心城市群,研发能戳中海外“Z世代”“味蕾”的文创作品。 葛利云委员:建议一是系统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有效促进青年与城市协同共进。二是借助创新研究院和大企业,建立青年创业实训体系,同时建立跟踪机制,提供针对性支持,促进创业大赛的成果落地。三是为年轻创业者提供最新风口、最优质的创业项目,让青年创业者能低成本参与。 卢明东委员:为方便老年人就医出行,建议调整之前为各医疗机构开设的公交线路,形成2-3条串联各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公交专线。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专线公交线路。 郑庆惕委员:报告中涉及农业界别的项目众多,如茶、种子、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和美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等,彰显出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三农工作任务重要、意义重大,建议在座委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紧跟政协工作部署,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自身所在行业。 叶芳全委员:关于西部山区交通发展,提请市政府牵头研究合温高速向南延伸连接瑞苍高速的方案可行性,深化永嘉至瑞安段高速公路线,串联起来路线上的特色景点,吸引人才,弥补乡村的人才缺乏弱势。 潘永地委员:在一老一少方面,建议以学校为阵地,加强对犯罪未成年人的警示教育,避免潜在的侵害,对被侵害人员做好心理辅导。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利用政府信用建设专门机构,服务有经济承担能力但不愿进养老院的人,拓展养老服务途径。 谢前途委员:报告内容全面,涉及农业界别项目众多,说明了农业界的履职活动占比越来越大,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农业界别应全力以赴配合做好开茶节活动,配合做好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 林振士委员:土地资源不足是制约种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立足温州本地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种子产业与宁波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渔业代表性的大黄鱼、滩涂贝类等与山东、福建也差距较大。 王庆来委员:鼓励具开展西学中、基层中医师及非中医类别医师培训。 1、创新院校培养主阵地,加强中医人才培养与交流;2、优化调整政策机制,定期进行各级名中医评选; 3、创新拓展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叶克勇委员:一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建立更多的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鼓励医疗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农村地区医疗设施配套。三是增加医疗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电子病历系统、远程医疗平台等,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汤克信委员:深化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推进老年医疗体系建设。建议:一、加大保障力度。构建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家庭之间无缝转诊,打造分级诊疗模式。二、完善全科医学建设。设置全科医生岗位津贴,中高级职称职数设置向基层进一步倾斜。三、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医、养服务细则,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服务。四、强化全方位支持。以养老机构等为载体,加快培养养老服务领域人才,支持高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等。 孙云委员: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助力中医药强市建设。建议:一是多渠道培养培育,拓宽中医药人才发展新路径。通过基层定向培育、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等培养各类医学人才。二是全方位体系建设,构筑中医院共富发展新模式。市级三甲中医院发挥“头雁”作用,与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共同构筑中医院共同富裕发展新模式。三是多层次制剂开发,构建医政企融合发展新模式。做深永嘉医派、温州市名中医的学术传承,进行多层次中药制剂开发,赋能温州中医药产业发展。 杨峥嵘委员:建议加强AED后续管理,让市民生命更有保障。一是市卫健委和红十字会要拟定AED配置管理的实施意见,对AED配置要求、配置地点、信息化管理平台等作出明确要求。二是拓宽渠道,呼吁社会力量来进行AED的增补。 肖健委员:为全面推进我市中医事业发展,建议:一是提高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事业费占卫生投入比例。二是落实财政对中医门诊、住院的补偿机制,把适宜技术纳入医保。三是进一步落实中医院医共体人员要求,确保中医院医共体人口要达到30%以上。 吴高俊委员: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更好实现分级诊疗。建议一是卫生部门做好规划,理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开展规范化诊治。二是做好中长期基层医疗人才水平提升规划。通过提高入职门槛、加强培训、完善人才制度等,不断提高基层医疗诊治水平。三是加大分级诊疗宣传力度,使社会对基层医疗机构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列席人员胡新根:建议一要充分利用“侨”“海”优势资源,拓展全球科技、经济和商贸合作网络。二要充分发挥我市高校、企业、科研院的科技创新市场主体作用,融入国际科技与产业创新网络。三要培育研发品高价优,面向全球的一流企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列席人员陈秋夏:发展温州的土特产产业,需做好专题调研,保障土地资源要素。尤其是在非粮化非农化的政策要求下,保障好特色农产品发展所需的特色资源至关重要。 列席人员曾国权:建议一是报告中“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改为“推进老年健康与生活服务体系”。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日益增高,需加强村级食堂的建设。二是加强思考,进一步推进政协服务。三是在人才、资金、设施装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打造好温州大黄鱼全产业链。。 列席人员范春:建议加大调研力度,弄清农民需求、农业薄弱环节、农村稀缺资源等问题。探索茶的深加工模式,考虑好资金使用的倾向性,将农业财政资金更多用于一产。 列席人员王际一:作为第一次列席农业组会议,我将跟随市委市政府工作指示,在本职工作中继续努力,做好农业配套服务。比如:土地改革和农机,深化与温州大黄鱼产业合作,助力渔业发展。 列席人员丁云铭:针对温州茶产业发展,建议:1.找准共富核心,推动共富茶园发展。2.强化科技赋能,谋深做细“茶叶+”文化。3.加大扶持力度,增加金融政策扶持,吸引企业家投入茶产业。4.依托优势产业,探索茶叶发展新渠道,例如:将一些优势产业的会议与茶融合,特别在选址、住宿、用具上体现茶元素。 列席人员周拥军:目前温州茶企尚未明确发展方向,产业链建设不足,茶产业人才专家缺乏。建议深入调研,了解茶产业发展的障碍,如用地门槛、品牌建设及宣传等方面存在问题,助力温州茶产业发展。 列席人员林义春:建议打造绿茶品牌,宣传“世界绿茶看浙江、浙江绿茶属温州”的口号,打造诗酒茶文化,做高端茶。 列席人员高建武:建议一是将共富工坊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范围。二是运输物流补贴政策,按生产厂址及配送范围等进行分类补贴。三是建议提供惠民保险产品,有效保障60岁以上共富工坊就业老人的权益。 市领导李无文、郑建忠参加小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