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一次小组讨论综述(4)
1月28日下午,致公党、侨联、九三学社、科协、台联、科技界等界别委员及列席人员围绕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对两个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意见建议。 王奇委员:建议以体育为桥梁,为后亚运时代的温州经济添加新的引擎。龙舟方面:一是从考古和文化溯源的角度确立温州龙舟运动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推动龙舟文化出海。二是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打造世界侨商龙舟大赛、全球城市龙舟挑战赛等IP赛事。三是利用温州轻工业的优势,积极开发相关文创产品,让龙舟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助推器。足球方面:一是推进足球数字化进程,建立包括人员、场地、赛事等在内的数据库,探索温州人全球球探系统,挖掘足球人才。 二是通过举办“温州友好城市足球赛”,带动商贸洽谈和文旅交流。三是设立“世界温州人足球会客厅”,搭建和国外顶级俱乐部的合作桥梁,成立有“侨”特色的温州足球队和“侨”特色温州足球发展模式。 陈肖锋委员:建议加强我市城区危旧房治理工作,美化城市界面,提升群众居住安全感和幸福度。一是理清城区危房底数,全面排摸城区三层以下的老旧建筑中的危房,并鼓励业主自主鉴定、自行申报。二是修订地方性规范,明确危房修缮中涉及的流程,恢复居民个人危房原拆原建政策,并简化审批手续。三是推动区域性连片治理,积极招引第三方投资方进行改造。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及时解决涉及违章建筑和退二进三政策等历史遗留问题。四是加大支持治理保障力度,提高加固、拆建、特殊建筑等方面的补偿标准,落实补助政策。 林偌嫣委员:海外高端人才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建议:一是充分调研QS世界大学排名之外的人才认定“出厂地”,研究发布大学以外的“白名单”,将各大顶级实验室罗列至“白名单”内,由市本级统一海外高端人才认定,常年滚动申报、分季度统一评定。二是引导本地龙头产业企业发布先进技术需求,与海外人才项目相匹配,加速催化海外先进技术与本地产业的成果转化。三是抽调专班,对各孵化器进行运营评定,对于空间闲置现象严重的孵化器回收运营权,招引更多的海外创新项目。四是讲好温州故事,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美食、休闲旅行打卡地的宣传工作,利用海外华人圈展现温州城市魅力。 俞海波委员:建议提升偏远地区基层医疗诊治水平。一是以策略“组合拳”,打造优秀人才队伍。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出台激励和扶持政策,通过在职进修、继续教育、学位提升等方式持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二是以能力“突破口”,推动发展创新。加强 “医联体”和“医共体”协同建设效能,拓展个性化、高效、全面的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三是以业务“新模式”,促进转型升级。促进基层医护站靠前服务,推出“弹性门诊”等特色服务,探索医养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 张华许委员:建议进一步建设好三垟湿地景区。一是明确规划思路,准确景区定位,突出原生态,做好水文章,凸显个性化。二是突出榕园建设,要用园林化、景观化的手段,增设榕树周边的配套设施及项目,吸引更多的人员来到榕园。 三是进一步丰富湿地内涵,打造国学文化园。以南怀瑾书院作为文化核心地标、以国际儒联和合书院为载体,以南怀瑾书院的管理运营队伍为基干,打造多元国学文化项目,四是进一步挖掘本土特色,更加彰显温州人文内涵。坚持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并重原则,注重“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方针,突出古桥、古树、古民居、古埠头等一批特色民俗遗产保护利用,更加彰显湿地特色和温州民俗风貌。 黄云碧委员:建议打造国际化示范街区,助力我市“强城行动”。建议: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大力推进示范性街区试点。学习先行城市的成功经验,深入调研国际化街区实践探索,结合我市实际系统谋划编制《温州市国际化街区规划布局与建设指引》。二是提升公共服务,积极营造国际化双语环境。实现街区主要道路重点公共场所中英双语标识全覆盖。三是彰显商圈特色,聚焦国际化商业街区打造。深化五马街、公园路、墨池片区整体开发,推进南塘、梧田、山根有机联动,形成集历史风貌、文创娱乐和交互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功能片区。四是强化部门协同,全力构建国际化人居空间。营造国际化宜居环境,针对不同街区集聚人群的不同特点,突出服务的不同侧重点,吸引多元休闲娱乐方要素进驻国际化街区。 朱旭晶委员:建议打造国际旅游城市。一是以“优”加游,充分利用温州自然优势结合重要城市交通枢纽,谋划温州大旅游。二是以“农”加游,深入抓好“千村百镇十城景区化”工程。三是以“产”加游,确定“一核两带三区”布局,突出“一县(市、区)一品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四是以“化”加游,实施“城镇景区化、乡村景区化、道路景区化、河岸景区化、田园景区化、森林景区化”等“六化行动”,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文化空间、挖掘传统文化特质等。 叶剑秋委员:海外华侨在世界各国工作生活中,人身、财产等权益无法得到完整保护,社会不稳定、贸易壁垒、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变动、自然灾害频发等多种因素使得这些群体随时处在动荡之中。建议:一是建立海外华人数据平台并据此起草文件。二是设立华人权益保护慈善信托基金,建立公益救助渠道。三是打造华人主导的国际维权平台,如律所、调解中心、仲裁委员会、法律援助机构、共享法庭海外调解室。四是加强培育涉外法治专业人才。五是发展海外商会的应援作用。 黄伟超委员:为加强华侨子女接班意愿,建议:一是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对家族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减少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冲突。二是建立跨代沟通平台,定期邀请年轻华侨子女和父母代表共同参与座谈会和论坛,增进沟通了解。三是推动企业文化创新,鼓励家族企业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四是提升温州传统行业贸易的形象,向华侨子女展示其发展潜力和前景。五是加强教育和培训,提供实践机会和导师指导。 郑蛮委员:建议鼓励温州企业到香港上市。一是企业要树立上市意识,集中优势资源做出特色,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规范企业管理,夯实上市基础。二是政府部门要主动服务,提供业务知识培训,强化上市后备企业动态管理,开辟业务“绿色通道”,降低上市成本。三是要发挥在港温州人作用,利用在港温州同乡会和温州同工商会两个社团组织熟悉香港政策等优势,架起上市服务桥梁。 陆毅委员:就温州市留学生创业环境建设方面。建议一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为留学生提供全面的政策指导、市场分析和法律咨询服务。二要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专门的创业培训和指导,强化留学生的创业能力。三要借助致公党、侨联等涉侨组织力量。发挥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科学、创新平台,以及重大项目的吸附效应和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四要各部门协同招才引智政策,提供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 方晨光委员:围绕打造瓯江新城中心区方面。建议一是谋划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公园,均衡布局,通过“一增一减”提升公共活动休闲空间品质,减少无用空地,推动中心城区充满人气和活力。二是将瓯越文化、海丝文化、戏曲文化等植入城市建设发展,将城市公共文化功能与建筑开发相融合,常态化组织有文化特色的活动,让地标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三是加强地下各类管网的顶层规划,大力推进地下管网改造,建立健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后续运维管理的体制机制。 卓湘茹委员:当前正值我国人口结构调节阵痛期,建议:一是易“俗”倡“婚”,转变晚婚晚育理念,打造城乡婚恋活动基地,策划集体婚礼,降低婚恋成本。二是促“生”助“孕”,扩宽生育医保范围,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范畴,支持辅助生殖行业,在医保基金中确定专项资金用于辅助生殖医疗。三是保“育”助“学”。加大建设普惠性公立托儿所力度,建立短时托育班,鼓励有条件企业、单位建立儿童托管中心;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成果。四是维“权”护“育”。将生育休假期工资纳入生育津贴,将多孩家庭假期社保费纳入国家补助。 翁雅谷委员:当前,温州港存在规划空间错位、引导不善等问题。建议:一是优化土地、港口岸线资源配置,整合瓯江北岸永嘉沿江相关岸线及水域、国土规划,布局建设物流中心、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跨境贸易中心,谋划发展船舶工业制造及海洋装备等战略性产业。二是建立项目储备制及港口项目协调机制,引导国有资金进入基础配套项目,民营资金进入经营项目,提升拼箱服务。三是及时更新市政府关于跨境电商自建独立站、产业园及服贸基地创建和扩大从温州口岸货物进出口的奖励补贴等相关政策,加强宣传解读,建立反馈评价机制。 耿武军委员:推动瓯江实验室融入地方高校双一流创建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探索实行人才双聘双用、成果互认机制;二是对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予以支持;三是地方政府对瓯江实验室创新团队等人才项目增大支持力度,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四是运用编制配额,建立持久的人才“旋转门”机制。五是对瓯江实验室的稳定发展予以支持。 董敏钗委员:建议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对浙闽交界区域铁路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协调温武吉铁路线途经泰顺设站,争取2024年完成相关评审,2025开工建设,为沿线地区带来更多经济发展机会。希望市委市政府加大泰顺酒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市级国资国企平台战略投资泰顺酒企,做大做强酒水企业。二是对接各地商会资源以及国资国企线下门店资源,推广和营销泰顺“顺酒”“顺水”,提升酒水产业影响力。三是共享专业化人才资源,提升泰顺酒企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曾瑞华委员: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医校联动。在学校及家庭教育中引入中医治未病理念,邀请中医专家进校为师生开展讲座、传授保健知识,发放中医科普小手册。二是广泛使用新媒体,比如公众号、微博、抖音等逐步推广中医养生小视屏,提升大众身心状态。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更多的治未病中心,并向医共体单位提供专业支持。治未病中心提供专业的中医健康管理和诊疗服务,辨证施治。四是大力推广中医药文创品,使中医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 张维仁委员:解决在温台师的人才流失问题,建议:一是优化政策落地,深入研究台籍高层次人才在温州的政策落地情况,确保政策的全面执行。二是职称评聘改革,制定更加灵活的评审标准将台湾地区取得的学术成果纳入评审,加大培训和支持力度,提升在温台师的评聘竞争力。三是提升评优政策一致性,确保不同高校之间评优政策一致性,避免不同学院评估标准不一致,聘期结束后能够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四是健全人才编制机制,实现台籍高层次人才顺利入编,提高稳定性和发展空间。五是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将台湾教师纳入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放宽台湾教师的评估条件,允许在台取得的相关职业教育或技术技能证书作为认定依据。 沈贤委员:立足温州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加强医学高峰学科、医学高地的建设,支持创面修复和老年医学建设,培育和支持高峰学科发展。二是发挥好学校和医院的协作机制,促成医疗企业落地温州,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保障医疗和健康产业的市场。 吴文灿委员:立足温州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发挥好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和民间资本的助推作用。一要强化思路创新,聚焦关键细分领域优势与温商优势,加大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成果转化;二要依托高能级科创平台,建立概念验证机制,打通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与疑点,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三要深化资源整合,支持高校与企业组成创新共同体并形成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加快突破在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制约。 张志明委员:要统筹发展温州新能源产业,把温州建成零碳标志性城市。一是通过直供、专供方式并按距离合理收取输配送费,或通过源网荷储,赋能同属行业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二是因地制宜修订相关标准,推动温州原有电气等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制定专项政策,为新能源智慧运力企业提供支持,为新能源渣土车开放更多的城市运行路段和时间段,鼓励新能源充换电站的建设。 王志梅委员:围绕打造“职教出海”典范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制定专项规划及具体行动方案,将“职教出海”纳入职业院校总体发展规划。二要提升职业院校服务能力,强化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各职业院校发挥人才优势,针对“职教出海”的目标国开展国家国别或产业研究。三要打造“职教出海”温州品牌,充分发挥智库优势,联动政府、高校、侨联、企业等多方主体,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系列专项研究,形成高质量温州职教经验。 列席人员王璋弟: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建议一是全面提高认识,合力打造多部门协作的共同体。二是保障师资,利用课堂主阵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三是促进家校联合,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四是健全监测机制,提高心理危机识别干预能力。 列席人员林光:针对如何加强留学生招引。建议一是留联会、留学生协会、或成立专门企业招引。二是通过大数据摸清需求和留学生具体情况。三是建议在留学生在读期间就给予支持,建立联系。 市领导张文杰、汪驰、娄绍光、徐有平参加了小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