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一次小组讨论综述(3) 1月28日下午,民革、民建、民进、文艺、新闻出版、体育、教育等界别委员就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对两个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意见建议。 李方喜委员: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体现了参政议政的高质量、民主监督的高规格、机关工作的高标准、文化聚焦的高起点。 王黎然委员:对常委会工作报告有三点感受深刻:一是统筹各类学习,高标准高质量常态化开展学习。二是聚焦中心大局,有计划有重点及时高效协商建言。三是为民情怀深厚,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四是注重自身建设,提升政协履职成效,更好凝心聚力。 王春晖委员: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是一份求真务实的报告,对第13页“建设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的提法印象深刻。建议:要以加大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做好民办博物馆的审批、开发等工作。 张正凯委员:政协工作报告以数据说明问题,部署工作较明确、目标较清晰,对报告中“美丽乡村建设”内容提出建议:要响应“诗画浙江、全域美丽”的号召,坚持文艺赋能,将美术事业下沉,送美术下乡,推进美丽乡村、美育乡村建设。 方军委员:常委会工作报告政治站位高,文字铿锵、文风扎实、重点清晰、方向明确。报告从五方面回顾去年工作,总结实事求是,部署今年工作提气务实,前后呼应,一气呵成,诠释了实干担当。针对文化高地建设方面,建议:“强城行动十大标志性成果”要明确指出要全面打响“好学温州”品牌,政协作为智力密集群体,要为“好学温州”品牌贡献更多力量和智慧。 吕朝晖委员:政协工作报告内容实、成果丰,为全面推进温州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在温高校要“融入城”,紧密围绕温州产业,将高校发展与学科建设对接好,要“育好才”“留住人”,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做好教育、科研、人才三位一体培养,留住更多人才。一是温州湾新区的中职、浙江东方学院等新校区周边的道路、管网等配套设施要到位。二是外地高校在温州的平台应与在温高校取长补短、协同发展,更加聚焦对温州产业成果转化。 苏立坤委员:针对推进我市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建议:一是优化总体布局,通过加大政策支持、突出品牌发展、营造融合发展氛围等措施,全力服务主导产业,推进校企精准对接;二是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构建组织框架、落地激励措施、引导师资流动等方式,实现政行校企同频共振;三是对标职教高地,推行专业动态调整、职普融通机制,并探索国际育人机制,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四是完善民办院校师资事业报备制度,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师资人才支撑。 陈瑞赞委员:针对助力“千年斗城”建设问题,建议:一是创建特色品牌,梳理好“斗城”区域的历史文化肌理,在“九山斗城”的固有格局上植入文化品牌。二是打造文化地标,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创新打造展现温州发展的文化地标。三是建设文化场馆,改造、建设呈现具体文化内涵的文化场馆,推动运营管理多样化,提高使用率和活跃度。 周夏静委员:为加速打造“一港五谷”引擎,做强做大生命健康产业,建议:一是推动产业平台集聚发展,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生命健康产业生态群落,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二是推动产业生态持续健全,构建临床和本地产业融合、医企联动市场推广等机制,进一步打通医企研协同渠道,完善专业服务体系;三是推动产业孵化创新发展,打造优化“链主企业牵头、政府支持、科研机构支撑”的孵化模式,加强要素保障。 叶建委员:建议:一是高屋建瓴,认真摸底并制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温州学”研究格局;二是市县联动,打造数字成果共享平台,全力营造“温州学”研究氛围;三是内外兼修,打破地域、籍贯限制,开展全国、全球性合作,打造“温州学”研究精品。 黄庆谊委员:建议:一方面,持续加强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区域科创协作,协调市域各区域科技创新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持续加大对创新项目的补贴,调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引领温州民营经济聚焦细分赛道持续钻研。 金献测委员:针对温州市肿瘤的发病率和治疗情况,建议加快筹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市肿瘤医院,推进我市医疗高地建设。一是加快肿瘤专科学科建设,打造高水平肿瘤专科医院,形成区域医疗中心。二是加大肿瘤治疗相关的高端医疗设备引进,多渠道探索高端设备配置指标申请。三是聚焦温州地区优势病种,全力打造1-2个标志性专科。 殷欧艳委员:针对推动征地拆迁法制化所存在的问题,建议:一是要在诉前健全征地拆迁行政决策机制,提高法治素养,规范征地拆迁行为。二是要在诉中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成立专业委员会,促进化解征地拆迁争议。三是要在诉后强化全程监督、健全违法问责机制,加大查办力度。 林成磊委员:针对温州市中医类医院 “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盈亏”与“中医绩效”不平衡的问题,建议:一是适时调整保胎族医保支付政策,按前一年实际支出均值付费或者按照项目付费。二是适当提高康复床日标准并区分拨付,将康复类患者床日费用提高至900-1000元/天,并设置区别重症和普通康复组。三是适度强化中医中治率支持性政策,制定中治率补贴方案,15%以上为总点值7%-8%为激励系数。 王春美委员:针对我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建议:一是合理去库存,有效控制房产年交易总量。二是放宽监管政策,适时向开发商释放利好信息。三是吸引人才,完善优化人才房政策。 叶绿绿委员:针对强化智慧健康站(驿站)在慢性病与健康管理服务中的社区健康服务重要作用,建议:一是制定智慧健康站数据标准,规范检验项目和药品名称,确保医疗信息收集、交流顺利流动。二是制定智慧健康站质控指标,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拓展服务功能,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融入智慧健康站。三是推进智慧健康站协同建设,加大部门和镇街、村(社)协同力度,按需合理配备医务、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人员。同时,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整合资源等方式,引入第三方运营,探索智慧健康站多元化运营模式。 姜洪委员:针对我市制造能力建设在市场布局方面的短板空白,建议:一是将产能发展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抓住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机遇进行有效产业资源配置。二是进一步提高我市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研究并制定对高起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我市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助力产业升级打下坚实人才基础。 祝彬委员:针对民营企业在市场化机制下的科技创新发展,建议:一是紧扣《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更加细化政策落实措施。二是积极推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融资选择。三是专精特新类等民营企业,可参照当年温州知名民企跟外企的中外合作模式,开展国际化技术和产业合作。 江衍妙委员:围绕“都市振兴”,建议:一是建立我市楼宇经济发展工作运行机制,提供有力组织保障;二是加快聚优楼宇产业发展定位,实施“优巢选凤”提升产业发展;三是制定我市楼宇经济发展激励政策,强化政策引领扶持发展;四是构建全新智慧化楼宇生态,用数字化思维改进楼宇管理、服务发展;五是出台市级楼宇评定标准和发展指引,促进楼宇规范化发展;六是优化楼宇经济营商环境,促进楼宇软实力提质发展。 何荣强委员:针对强化工业用地空间管理和产业布局,建议:一是合理引导工业产业布局,建立工业用地转移平衡机制;二是深度拓展工业生产空间,强化工业空间集中连片开发;三是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建立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强化批后监管机制;四是精准配置空间和项目,强调规划引领,突出重大产业平台做地,防止土地空置。 余向前委员:针对如何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建议:一是大力推动算力转化工作,鼓励出台有利于“地瓜经济”性质企业回归本土政策,积极探索其绿色用能,打造区域算力网络枢纽;二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成立温州超算中心基础设施REITs试点,加快建设中国(温州)智能谷;三是加快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加强技术与经济、社会、科学领域深度融合。 戴嘉宝委员:常委会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全面客观,实事求是,成效显著;对2024年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大局,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报告中对文化文史和学习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大篇幅总结,这离不开文史研究馆员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年“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专题协商,需要各相关部门继续配合支持。此外要借由市文史研究馆的启用,支持和组织馆员紧扣重点工作汇众智、聚焦传承发展建真言、立足品质提升献良策,围绕温州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踊跃献计献策。 蔡晓秋委员:建议更加重视传统戏剧发展,希望瓯剧、平阳木偶戏等温州地方剧种能得到更好保护与发展。 邓晓峰委员:围绕做好后亚运时代城市提升、品牌打造等工作,建议:一是要做好体育人才保障与回流工作;二是要做好体育社会指导员管理开发工作;三是要做好体育公园、体育设施开发及运动员心理健康建设工作。 朱敏圆委员:当前民间参与龙舟运动的运动员年龄相对偏高,建议:深化与体育局等单位合作,让龙舟运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金顺伟委员: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话题,建议:一是要在小学增设心理卫生辅导岗位,让有条件的学校率先实施;二是在医院、诊所等社会层面,适当增加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 曾嵘委员:市政协提案工作要成为全省标杆,还需加大创新力度,建议:引入第三方机构,在 “提”“办”双向评议基础上开展更客观的评议,促进“提好”“办好”良性循环,多出精品提案。 朱景高委员:针对加快市辖区高中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议:一要加快普高建设,提升普高学位供给能力,确保普高新改扩建工程按期推进。二是在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各建设(改建)1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其本地户籍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智力残疾儿童教育任务,在洞头区公办普通中小学中设立特教班。三是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全市高中段的视力听力残疾儿童、市区智力残疾儿童和永嘉县全学段各类残疾儿童教育任务。 黄志锋委员:针对温州高等教育现存问题,建议:一是温州科创要聚焦关键、重大领域,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先进经验,并紧密结合全市诉求。二是要推动高校资源与产业互动、城市与高校融合,共同做强做大,通过城市创新、科技创新等方式,化解城市空间、人才、经费等不足。 陈联盟委员:落实“强城行动”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在市域层面,充分利用藤桥镇农业高地优势,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大国家级种子种苗科技园、省重点实验室等高科技平台建设力度,支持高水平涉农高职学院培养本科层次人才,引入更多头部、龙头企业。在县域乡镇层面,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体系,构建中高本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定向招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县域产业研究院-乡镇科技特派员-村社第一书记”立体式科技服务体系。 胡伟国委员:建议:一是要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加快建成产教融合型城市,推进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同时,要共享资源,加快职技融通赋能人才培养。二是要加大对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投入,实现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加快数安港生活文化娱乐等配套建设,进一步优化环境生态,增强人才吸引力,形成“引得进、留得住、能创业”的氛围。 严晓鹏委员:建议:一是要发挥公共外交优势,推进温州高校开展中美民间交流,推动中美关系回归正轨。二是要利用温州大学华侨学院等优势资源,组建温州中美交流合作联盟,定期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论坛交流活动。三是要实施“精准传播联合行动”,与肯恩大学、温医大、温州大学等在温院校联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带领外教和交换生深度体验温州地域特色文化,深化多领域合作。 张盈委员:针对配套幼儿园建设问题,建议:一是制定减免政策,将幼儿园物业服务费的收费标准列入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管理范畴。二是在减免政策未出台之前,建立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与配套幼儿园等多方沟通机制,同时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监管力度,确保减免政策有效执行,防止乱收费、违规收费现象。 吴冬敏委员:建议:一是要成立温州市中华职业教育社,助力打造温台职教高地,为“强城行动”培养高素质产教融合人才。二是要举办温州国际(国内)龙舟邀请赛、温州马拉松、温州网球公开赛等体育赛事进行引流,激发体育消费热情;三是要持续举办“拦街福”等特有民俗活动促进国内消费;四是要利用雁荡山、楠溪江、洞头等国家级旅游景区门票半价促销拉动旅游消费。五是市委、市政府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专班工作组,全力支持温职院升格温州职业技术大学。 列席人员蒋胜男:政协工作报告篇幅虽有所缩减,但工作量没有减少,数据依旧详实,较往年省去了很多套话,非常认同赞赏该创新形式。针对文化界人士主要做好以文化人、以文引领工作,建议:温州要在文旅开发方面推出更多便民措施,合力打造更多集聚人气的重要景点。 列席人员施丽君: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要推进委员履职工作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委员工作室是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载体,是委员服务群众的阵地,是委员履职的平台,得到广大委员的认同与支持,建议:推动委员工作室“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 列席人员张声和:政协工作报告视野和工作面广阔,与党委同频共振,与民生共存。尤其是政协文史馆关于“宋韵文化”的工作,让我对温州的文化深度感触颇深。 列席人员王妍:无论是碎片阅读还是电子阅读,都是一种新兴形态。围绕成年人阅读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要联合各单位力量群策群力,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作。 列席人员吴栋梁:围绕加快培养文史人才方面,建议:一是要摸清文化人才底数;二是要强化文化人才政策支撑;三是要整合体制外文化人才资源。 市领导张加波、王军、王丽峰、陈胜峰参加了小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