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林宇委员的发言——做好“加减乘除” 以文化赋能“强城行动”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协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强城行动,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助力温州“强城”崛起,对文化工作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就挑战而言,温州的文化建设存在三大可提升空间:一是文化与时代融合得不够。温州文化城市精神和特质辨识度不高,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发轫于温州的“四千精神”是浙商创业精神的代表,亟需进一步弘扬。二是文化与产业融合得不够。文化场馆管建办一体化,没有完全融入到市民生活,有的甚至形成了新的隐形壁垒。三是文化与国际融合得不够。没有全面挖掘“商行天下、善行天下、智行天下、文行天下”的海内外温州人独特资源,让温州文化走出去,把先进文化引进来。

就机遇而言,温州文化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建设前景广阔,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引领带动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持续推进“三年百项文化工程”,以文化振兴赋能高水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成效较为显著。

为此,建议:

一、做好“产业”的加法,燃动城市活力

强化文化与商业的深度融合,建议由主管部门牵头,在鹿城、龙湾、瓯海三个中心城区试点,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像小区建教育配套一样刚性约束、柔性引导,把文化建设与商业规划相结合,把非遗、美术、博物等分馆建在商业综合体、建在高品质社区。一个综合体打造一个文化品牌,一个高品质小区留驻一个文化印象,既解决增量问题,又解决存量问题。同时,强化文艺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引育发展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数字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

二、做好“影视”的减法,庚续“四千精神”

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以商起家,以创兴业,“四千精神”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和创作源泉。前几年,“温州家人”系列电视剧在央视播出,被总书记点赞。建议做好影视创作的减法,尽量避免出现主旋律影视剧创作“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局面,着力聚焦“温州家人”的红利,重磅打造“温州女人”系列文艺作品,通过描绘温州女人群体的时代长卷,讲好新时代温州创业故事,庚续“四千精神”。在拍好温州人系列电视剧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好永嘉学派馆、世界温州人博物馆以及温州学、民办博物馆资源,打造线上线下于一体的“四千精神”体验馆。

三、做好“温州人”的乘法,打造国际传播中心

温州的国际传播资源丰富,起步早,效果好。要继续发挥先手棋优势,借鉴深圳、成都等地经验,将推进国际传播纳入我市发展规划,构建新型国际传播格局,并借助外媒、央媒、省媒传播渠道和巨大流量,擦亮创业之都、海丝之城、南戏故里、科创温州的金字招牌。持续举办“与世界握手”“何以是温州”等文化交流活动,讲述“一带一路”上的温州传奇,深挖“探路样本”的独特价值,对外讲好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故事。设立温州国际文化周,集聚更多国际国内一流文艺原创力量,鼓励更多海内外温籍文艺家回温举办首秀、首展、首演,助力“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

四、做好“低效供给”的除法,提升服务品质

城市书房是温州的“文化灯塔”、全国的生动样本。随着它的成功,我市又推出了文化驿站、百姓健身房等惠民项目,深受市民喜爱。但不可避免的是,因部分建设管理不当等综合因素,也出现了一批“低效供给”项目。要破除“能建不能废”“能上不能下”的固化思维,清除、改造一批冗余项目,开展菜单式、定制式服务,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利用城市有机更新,借鉴“姑苏八点半”模式,创设一批江南小剧场,开辟戏曲演艺、市集雅集、书会等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让市民能够享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