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健康产业发展,我市提出将健康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健康产业初具规模、颇具特色,但仍需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我市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化全链条尚未完全打通。通过跟踪分析我市重大生物医药转化项目的落地情况,仅约1/3落地温州。根据企业数据分析,我市生命健康产业领域企业主要为生产型企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且企业与高能级平台之间创新、孵化和产业化全链条未完全打通,有待进一步提升转化合力。二是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不完善。科技人员以及临床医生的技术成果发展成可以转化的技术产品,通常需要解决从“小试”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和稳定性等问题。由于缺乏共性技术平台和标准化服务机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现。三是存在政策实践和资金匮乏困境。实践中,部分政策及管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转化积极性。以温医大调研情况为例,约半数以上处级领导干部对转化持股存在顾虑,医疗机构科研人员无法享受转化奖励减半计税政策;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实践尚缺乏充分的政策依据。此外,医学科技成果准入标准高、研发费用多、技术壁垒大、研发周期长,大部分项目孵化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亟待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为此,建议: 一、发挥高能级平台集群效应,构建我市健康产业创新“集团军” 围绕我市“一核三带九板块”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温州医科大学、瓯江实验室等健康领域高层次团队、高能级平台,做大做强“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推动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加强有组织的科研,高标准打造“医疗、康养、教研、智造”一体的健康产业生态链,汇聚国际顶尖创新资源,统筹布局项目、人才、平台、网络、基地,整合各类生物样本库等医药信息资源,构建科技领军企业、医科类院校、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健康创新集群,形成健康产业科技创新“集团军”。 二、依托在温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建一批共性技术服务型机构 建议市政府牵头,召集我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有产品开发基础的企业等,共建健康产业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必需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验证性生产线和平台等,例如功能检测和毒性评价技术平台、质量研究和检测技术平台、中试放大平台、CDMO技术平台等,推动科技成果从“1到10”“10到100”的更快突破。上述共性技术平台可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体制运行,在高教园区和浙南科技城形成集科技人员、技术平台加金融资本的科技创新生态雨林环境,加速解决高校及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难的瓶颈问题。 三、创新机制体制和试点改革,推动形成可持续资金支持路径 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改革试点工作对我市健康科技成果转化的正向拉动作用,加速“面向人民健康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我市健康产业做强做大做优。如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科技、税务、国资等相关部门,推动医疗机构在自主决定科技成果转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人所得税等方面参照高校、科研院所执行,对落地温州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双方进行“后补助”激励。同时,设置健康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速推动“成果转化保险”,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创业,探索形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可持续资金支持路径,赋能我市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