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委员大会发言环节中,共17位市政协委员上台发言,6位委员作书面发言。他们围绕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以下是《委员观察》栏目记者对部分委员发言所作的摘录。
市政协委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珉:
推动新能源产业出海,扬起千年商港“绿色风帆”

关注:新能源出海
建议:一是通过多元合作,打造新兴产业全球“策源基地”。包括通过青科会平台、中德汽车大会温州分论坛等,加强新能源方面交流,同时引导新能源与电气等传统产业融合开发新能源辅材及衍生产品。
二是通过多维营销,亮出温州高端制造“双碳名片”。可借鉴义乌新能源专业市场做法,筹建温州新能源产品市场,线上线下集中展示高精特新产品。充分利用华商华侨资源支撑海外营销网络,构建新能源汽车出口产业链。
三是采取多样渠道,开启千年商港出海“绿色征程”。在海陆空三个方面加强新能源货物出口,开通中欧班列“温州新能源号”专列,优先支持新能源企业开展海关AEO高级认证,以使温州新能源出海更便捷。
市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沈贤:
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提升应对重大疫情能力

关注:公共卫生防控救治
建议:一是完善“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工作协作机制。探索推进医疗和疾控机构间的业务、队伍、资源三融合,打造“医防融合、平战结合”试点,逐步形成医院、疾控和社区的管理闭环。
二是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三级分级诊疗、逐层转诊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快建设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平台。培育有本土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品牌。
三是打造“全链条”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探索培养临床、预防、管理一体的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加强流调人员“民兵制”培训演练,确保战时可用。
市政协委员、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与公车管理处副处长赵珊珊:
放大央视戏曲春晚国潮效应,擦亮温州“南戏故里”金名片

关注:戏曲文化
建议:一是促进戏旅融合,让戏曲“活下来”。做好戏曲文化旅游产业顶层设计和规划,盘活现有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二是完善传承体系,让戏曲“传下去”。深化温州瓯剧院等剧团与高校合作办学内涵,加大传承人培养力度。结合职业教育和终生教育机制,设立温州市业余戏曲考级机制。
三是开拓传播渠道,让戏曲“火起来”。加强剧场和广电、新媒体、网络平台等戏曲传播阵地建设。通过选取温州新生代戏曲传承人,效仿游戏曲目《神女劈观》等做法,融入流行音乐、动漫等元素,在抖音、B站等大众媒体上传播。
四是纳入非遗项目,让戏曲“壮起来”。以南戏故里为牵引,推进百工之乡、歌舞之都、鞋服之城等多张名片比肩融合发展,让戏曲和非遗相得益彰。
市政协委员、市水利局建设处处长叶辑松:
加快建设加强管理,提升城乡水资源整体保障能力

关注:供水问题
建议:一是积极拓源,做好蓄水引水。抓紧新建一批,包括加快建设瓯江引水工程等;改造一批,研究“电改水”功能调整,积极挖掘蓄水供水潜力;谋划一批水源工程,为下阶段发展做好水源保障。
二是互联互济,优化配水调水。加快重点引调水工程建设,畅通应急通道,加强各地水网内部沟通,提升海岛和农村供水等薄弱环节的保障能力。
三是严格管理,完善用水管水。优化用水结构,完善产业布局,促进再生水利用等。强化刚性约束,巩固提升全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同时,推进水资源提能增效改革,加强应急供水保障调度。
市政协委员、温州肯恩大学党委副书记严晓鹏:
扎实推进肯恩特色小镇建设,助力温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注:肯恩特色小镇建设
建议:一是大力推进国际化教育社区建设。推动校地合作,以大学为中心开展小镇规划。推动校校合作,以大学为中心布局基础教育。推动校企合作,以大学为智库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二是积极打造国际化休闲旅游小镇。构建以“旅游+文化体验”为特色的迷你世博园;吸引社会资本兴建欧美风情的花园洋房和国际住宅区、疗养院,并引进国际化医疗保健机构或分支机构,构建国际化的居住与养老社区;建设配套商业综合体,支持学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建设创新社区。
三是积极打造中外合作交流重要平台。建议相关部门支持在肯恩特色小镇建设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支持肯恩特色小镇建设世界青年科学家村,支持肯恩特色小镇建设侨界干部培训基地。
市政协委员、温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王庆来:
强人才夯基层兴产业,助推中医药强市建设

关注:中药产业
建议:一是创新优化政策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市级中医机构纳入浙江中医药大学同质化附属医院管理。设立温州市名中医研究院,建立健全师承教育及名中医培养机制。优化政策机制,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招培和激励机制。
二是夯实基层中医药基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评价考核机制。推进全市中医药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快城市优质资源下沉和帮扶,促进中医医疗资源共享。加强对基层医师及非中医类别医师培训。
三是培育特色制剂产业,推进中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本土中药种植,以及生产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与品牌化。有效引导知名老中医将经验方转化为院内制剂或特色制剂,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市政协常委、温州市侨联主席南品仁:
以“侨”架“桥”,助力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注:华侨经济
建议:一是叠加政策效应强化支撑。用好现有国家级政策红利为华商华侨回国提供保障,同时用好华侨资源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
二是发挥载体作用加强合作。依托现有载体,打造一批世界温商回归优质平台,举办国际巡回的“侨二代”“侨三代”创新创业活动,为温企开拓国际市场牵线搭桥。
三是加大引智力度集聚人才。瞄准温州“5+5+N”产业体系,链接海外各类人才,以青科会为平台,推动项目回归、智力回归。
四是整合资源要素做大海外仓。有效整合利用华侨的海外仓资源,推动进出口企业与海外仓网络全面衔接。
五是提升服务能力赢取侨心。打造“侨立方”综合平台,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助力实施华侨兴业回归、资本回归、总部回归等工程。
市政协委员、浙江欣华园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坚磊:
强化产业的链内合作、链际交流,提升我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关注:产业链
建议:一是聚焦合力布局,实施“创链”工程。充分发挥“链长”“链主”聚合带动效应,开展企业做大做强“揭榜挂帅”活动,并对产业链重点头部企业实施个性化扶持政策。
二是聚焦交流合作,实施“壮链”工程。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交流和合作,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探索激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链、强链、补链的市场机制,推动战新企业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化。
三是聚焦资源统筹,实施“护链”工程。在加大工业用地供应同时,建立温州产业链会员线上资源库,重点突出产业链整零对接和产销对接,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
市政协委员、龙湾区委编办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主任叶绿绿:
持续优化社区康养服务,助力打造幸福颐养之城

关注:社区养老
建议:一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盘活各类闲置国有资产,通过公益租赁、合作共建等方式,探索将使用权转移属地社区。加快社区适老化改造,结合“共享社·幸福里”建设,让老人就近享受康养服务。
二是搭建供需服务平台。以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强化数字赋能,有效链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和老年人养老需求,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向社区延伸。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医疗人才和养老工作人员的互联互通。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养老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四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细化社区养老服务标准、收费方式和运营监管。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运营养老项目。
市政协常委、温州佳业电子有限公司技术主管苏立坤: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推进“浙南鱼仓”高质量发展

关注:海洋牧场
建议:一是做好统筹规划,完善产业链条。编制我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组建海洋牧场联合研究中心,从顶层设计、人才培育等方面,推动完善现代化海洋渔业产业链。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吸引民资参与。对现有的国家级海洋牧场,鼓励以租赁或者出让的方式,引入民营企业或村集体公司投资运营,推动休闲渔业、渔家文化融合发展。积极拓宽海洋牧场建设与运营的融资渠道,引进社会资本。
三是加深产业融合,突破海域限制。充分利用海域布局建设一批大型风电+海洋牧场产业,拓展海洋牧场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常委、裕正集团董事长蒲彩林:
优化农产品供应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关注:农产品供应
建议:一是完善全市乡村振兴数字化系统。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打通相应部门的条块数据,形成信息共享共用共帮扶的格局。
二是安全为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大农产品加工重点领域研发投入,研发新工艺和新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支持乡镇街道建立快检室,实现农产品质量有效监管。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和人才支撑。加大对民企投资农业、参与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风险共担机制,引导金融部门制定农业企业专项贷款产品。加强乡村振兴相关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职业经理人培养。
市政协常委、致公党温州市委会常委、江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子龙:
加强蓝领阶层培育,打造新时代工匠大市

关注:蓝领人才培育
建议:一是重视蓝领人才培养工作,提升蓝领社会地位。选拔我市制造业中优秀的蓝领人才,纳入人才政策,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对蓝领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树立“蓝领楷模”榜样力量。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蓝领队伍整体水平。校企合作需要观念突破,双方要增加互动、交流,深入了解对方需求;加强校企联盟,动态优化院校专业设置,为企业储备人才。
三是制定蓝领人才培养规划,打造工匠大市实现共富未来。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温州蓝领人才培养规划》,同时组织闲散和失业人员技能再教育,可借鉴发达国家培育蓝领阶层经验,建议我市打造一批高职名校,选拔一批高技能人才,并加以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