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观察
首页 > 委员观察
     
 
市政协委员谈现状亮观点献计 高质量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来源:温州都市报】 【 】 【2023年11月23日】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围绕传统文化保护挖掘、非遗传承、文化交流推广、文艺人才引育等方面,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1月2日,市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就“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开展专题议政性协商。本期《委员观察》栏目邀请多位政协委员针对这一话题谈现状、亮观点。

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频现温州亮点

近几年,温州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可谓喜事连连、大事不断。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2021年10月考古发现的以宋元码头沉船为主的朔门古港遗址。

今年11月下旬,由新华社和浙江省政府联合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将在温州举行,搭建起以城为媒、以人为桥的丝路精神传播新范式,以朔门古港遗址考古为核心,全面助力海丝申遗,做好文物挖掘保护工作。

在深化传统文化研究阐释方面,温州舍得“下血本”。2021年12月,我市启动规模空前的《温州大典》编纂研究工程,站在梳理温州文化遗产的历史高度,下定决心十年修一典,将海内外温州人文典籍收集全、保护好,致力于以《温州大典》编纂研究为牵引,让“典籍里的故事”活起来、传下去。

作为南戏故里,温州在戏曲文化传承发展方面自然不甘人后。今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戏曲晚会将主场移步户外落地温州,是开办33年来的首次。整台晚会寻根溯源、致敬南戏,权威认证“百戏之祖是南戏,南戏故里在温州”。此后,温州以“戏从温州来”品牌塑造为突破,持续放大春戏晚溢出效应,精心组织“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品牌活动,在走进社区、校园、企业的基础上,扩大并深化交流互鉴,带着南戏经典,从长三角出发,向京津冀、粤港澳等核心城市群进发,温州人、温州戏、温州情,精彩演绎“南戏盛宴”。

委员声音

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王黎然:

重塑民俗节庆品牌,让温州民俗文化持续有力发展

温州民俗文化绚丽多姿、特色突出。全市有150多个传统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其中达到一定规模的有30余个。但在系统性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瓶颈,重塑节庆品牌刻不容缓。

建议: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放在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考量。联合特色品牌,如整合周岙挑灯、曹村花灯、泰顺百家宴等项目,“一条龙”做好元宵灯彩节;整合优势资源,如与现有温州市民文化节互为补充,吸纳和融合戏曲、歌舞、百工等温州特色元素;利用华商华侨多的优势,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东亚文化之都、“一带一路”等平台,让精品项目“走出去”。

用新观念新思想打造节庆文化。加大对传统民俗节庆文化活动理论研究力度,延续节庆文化传统价值;以民俗节庆文化推动商贸、研学、特色民宿、亲子互动、国风国潮、健康养老等文旅业态提升,实现产业赋能。

完善制度,合理引导,安全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成立集民俗、策展、文创等专家在内的咨询委员会,指导节庆文化活动高水平举办。引导凝聚社会力量“办节”,通过门票、广告、赞助、交易会、冠名权、摊位出租、委托承办等方式,实现资金筹措多元化。

市政协委员、温州日报风土版主编南航

文旅创新用好考古遗址,让遗址可玩可赏有迹可循

温州有不少古城遗址。对标外地古城遗址的修复利用,我市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建议:升级古港规格,建设配套景点。争取将朔门古港遗址继续升级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以朔门古港遗址公园建设为起点,以点带面,带动各考古遗址的开发利用,用高科技打造沉浸式观感。目前,朔门古港遗址处新建了临时展览厅,因为过渡性质,展陈方式尚属传统的图版与实物式,今后遗址公园与博物馆建议多引入创新的沉浸式展陈,比如借鉴AR互动技术,虚拟宋元场景,让观众“穿越”过去,体验乘船沿着海丝之路进入瓯江、停靠朔门港口、购物卸货、上岸游玩城内景观、与温州历史名人交谈等场景。

复原子城旧貌,串连文旅线路。如加强谯楼修复,参照建德严州古城、歙县徽州古城、福建莆田市古谯楼等,恢复历史原貌,尊重守城常识,拆除谯楼城门洞南面石楼梯,在西侧城墙内侧新建楼梯。西安古城很多建筑为当代修复或重建的,比如角楼、箭楼、闸楼、月城等,温州古城与朔门古港遗址的建设利用,可以向西安取经,修复或重建关键性景观。

启动双城考古,填补历史空白。双城即东瓯王城与永嘉郡城,该遗址考古行动为建城建郡找到实物支撑。针对南朝刘宋《永嘉郡记》、南宋《永宁编》、明弘治《温州府志》等对东瓯都城记载不一的情况,扩大勘探范围。

市政协委员、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与公车管理处副处长赵珊珊

戏舞融合,让温州“中国戏曲故里”品牌低调生长、高调出圈

舞蹈与戏曲本身有着先天的同源性,将温州歌舞优势与“中国戏曲故里”金名片结合,走出具有“戏舞”特色的研创之路,或可成为温州惊艳全国的“另辟蹊径”。当下,温州“戏舞”发展还存在“戏曲故里”出圈难、经典剧目创作难、跨界领域融合难等问题。

今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热播后,全国各地票友汇聚浙南探秘“中国戏曲故里”,温州却缺乏相应支撑的文化旅游配套。建议借鉴北京“中轴线”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瓯越韵味的“文化中轴线”,开发“南戏故里”精品旅游线路,赋能戏曲文化产业发展。

纵览全国乃至全球案例,各地抢占戏曲资源现象明显,且各类“戏曲节”“戏曲之城”等名号泛滥。建议温州注重“经典”传世,排演高则诚《琵琶记》原本,分为5~6个本子,分别由瓯剧、越剧、永昆、平阳木偶、温州鼓词等温州代表剧种演绎,向全世界展示温州戏曲艺术之大成。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将审美点“长”在年轻人的视角上。温州富有“戏曲故里”和“歌舞之都”两路人才大军,利用世界温州人文艺家联盟优势,孵化优秀“戏舞”剧本,创排具有温州特色的大型“戏舞”,让“来温州看‘戏舞’”成为一种新时尚。

市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叶建:

提升瓯越文化数字服务能级,做好传统文化推介共享

我市数字文化“瓯越文化”板块建设取得不少成绩,如建立瓯越文脉全网传播矩阵,打造温度新闻等诸多融媒体金名片。但也存在共建步伐不一、传播效果冷热不均、数字体验感不强等问题。

目前,我市大部分数字文化资源已整合到网络平台、智能电视和手机APP等平台,并形成传播矩阵,这对部分青年群体而言,扩充了获取温州文化渠道。但对于农村或社区老年人而言,整体还不够“友好”,群众对数字文化资源所带来的便捷性感受还不深。可考虑面向老年群体简化系统,突出喜闻乐见的内容,或通过各类活动融合文化传播。

当前温州聚焦温州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人与温州精神等内容建设,推出了“温州家人”系列、“戏曲春晚”等爆款文化精品,但这些内容主要在政府官方平台播放,在圈外影响力、传播力不够,并且存在公共数据资源库缺少储备,精品文化难以二次传播或加以分享问题。

建议打造“文化温州”数字专题体验馆样板,在数字硬件设施和文化元素融合中,如将文化精品融入场景开发建设,构成多业态舒适物组合,促进深度体验感,形成社交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吸引二次消费体验和提升重游率。此外,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温州文化大数据平台,将永嘉学派、瓯江山水诗路带、塘河文化带等传统文化各要素进行数字内容整合与意义嫁接,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库建设,利于文化推介、精品文化共享。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