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是著名侨乡,据不完全统计,有近70万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创业。在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大环境下,温州如何充分发挥华商华侨资源优势,以“侨经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内外互动推进“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建设?
6月23日,市政协组织邀请相关委员、侨界代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赴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开展专项视察,并在温州大学召开座谈会,就先行区建设情况、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急需解决、突破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座谈会现场 张宇哲/摄
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于2020年11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是近年来国家批复的为数不多的“点对点”试点,全国第二个因“侨”而设的国家级试点,也是我市获批的第二个国家级先行区。
肩负着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更承载着在外温籍华侨的殷切期盼。
去年,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开展的一项华侨回乡意愿调查显示,超过90%的侨领认为中国防疫成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27%的侨胞有意愿选择回国创业投资或就业发展。他们普遍看好进出口贸易、养生养老、房地产、乡村旅游等行业的投资机会。
在各方努力下,短短一年半时间,按照“一年造氛围、三年见成效、五年成示范、十年造样板”的要求,先行区建设已多点开花,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其中,2021年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入选中国侨联公布的第七批“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基地”。该园区也是浙南闽北赣东地区唯一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四张“国字号”金名片于一身的大学科技园。同年,温州还以“侨”为优势,入选了国家第三轮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地区名单。
强化项目招引,做好侨商侨资回归工作
呼吁:让资金回归更便捷,引进更多好项目
华侨华商有意愿回乡投资,在温州如何找到适合自己投资、从事的好项目?
目前,我市已梳理形成先行区建设“谋划促签约”“签约促开工”“开工促竣工”三张清单,各类项目编制成册、做成小程序,定期多渠道发布。
成效显而易见。2021年,“三区多园”引进超亿元以上项目45个,完成年度任务数的112.5%,其中引进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11个,完成年度任务数的367%。
项目清楚了,在外资金有何方便的“回乡”投资渠道?
今年3月,温州获批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为扩大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实体产业提供了便捷通道。5月,我市首只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温州信旌股权投资基金项目通过线上签约,首单募集5亿美元,主要投向高端制造、医疗大健康、大消费等产业具有发展潜力的拟上市中小企业。
与此同时,侨界委员和代表人士提出了更大的期待。
在项目层面,市政协常委、致公党温州市委会副主委,温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陈勇建议,全市“一盘棋”构建大招商格局,按照产业相近原则,加快形成产业培育合力,避免各地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情况。
市政协委员、温州市侨界妇女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温州市新精励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旭晶呼吁,开辟专门空间打造华侨专属创新创业产业园,进行详细规划以满足华侨回归生产、生活的需求,并建立一支优质华商华侨骨干力量组成侨商“领”头雁队伍,将侨商健康发展纳入温州“两个健康”先行区的发展。
在资金层面,市政协委员、温州金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伟超认为,为了让民间华侨资本有“好去处”,建议一方面成立专项华侨基金,另一方面由政府牵头提供优质投资项目,做好项目对接和跟进工作。
温州市侨联副主席、日本浙江总商会名誉会长、特灵集团董事长李建江表示,侨界对外汇结汇便利改革寄予厚望,希望外汇结汇便利化业务范围扩大到务工、投资和经商所得等所有合法收入,让合法所得更便利地回到温州,助力温州发展。对此,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先行先试推进涉外金融创新改革本就是今年先行区的重点工作之一,计划争取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年内落户温州,为华侨华商换汇提供便利。
强化平台提升,提升先行区对外影响力
建议:抓住华人华侨新生代,扩大宣传力度
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畅通物流,需要完善的交通网络。温州积累了“商行天下”的独特优势,正通过“上天入地下海”的种种尝试,进一步激发“港通未来”的巨大潜力。
陆运方面,温州新开通了义新欧班列温州号特色专列,集装箱在金华的中转时间从原来最长2~3周缩短至2~3天,明显提升货物出运效率,降低货运成本。自去年11月专列开通以来,货值和服务企业数均居全省前3。
空运方面,去年11月29日开始,温州龙湾国际机场相继开通了“温州-米兰”“温州-洛杉矶”“温州-东京”“温州-大阪”4条国际货运航线,总出口货值超过2亿元。
海运方面,目前温州港拥有9条近洋航线,辟有多条东南亚直航航线。今年4月,温州出口产品能够直运美国西海岸。
李建江进一步建议,在推动贸易方面,利用华侨的海外资源推进公共海外仓建设,推动温州跨境电商发展。这与今年先行区的重点工作不谋而合。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现有公共海外仓企业21家,共经营公共海外仓56个,分布于全世界17个国家45个城市。根据计划,下一步,先行区将调动侨资源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包括发动更多海外侨胞参与构建“货运直航+中欧班列+海外仓”的物流体系。
同时,有侨界委员和代表人士建言加大宣传,提高先行区影响力。
奥地利华侨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光贵建议,充分发动全世界华文媒体宣传温州发展前景和先行区政策优势,并利用侨资源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扩大先行区知名度。
市政协常委、香港温州同乡会名誉会长、浙江康尔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翁银巧建议,不仅要发挥世界温州人商会的传播作用,还要增强新生代华侨对家乡的认同感,让他们真正地想回来、想留下。
市政协委员、苍南县侨联常委、马达加斯加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执行会长叶德辉还关注到了在温的留学生群体,建议通过增强文化认同感,对接企业建立实习渠道,让更多留学中国的年轻人参与到温州国际化建设中来。
对于年轻人回温、留温发展,温州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此前为助力侨青回温创业,已推动建立“全球温商发展联盟”,并举办全球留学青年人才抢位赛等系列活动,通过瓯海农商银行授信2亿元支持广大留学青年牵手温州、扎根温州、建功温州,带动和吸引更多人才、项目、资金到温发展。
强化涉侨服务,助力华商华侨生活便利
关切:解决后顾之忧,教育和养老很关键
想要人才回归,就要做好人才服务。
在这方面,我市为侨服务打造的“全球通”2.0版,得到了华侨华商的广泛好评,已成为温州侨务工作的一张金名片。截至去年底,“全球通”已在11个国家14个城市,累计办理事项和咨询1万多件,帮助华侨华商节约回温办事成本超2亿多元。同时,为推进外籍华商华人出入境、居留便利化,我市专门为外籍高端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实现来华工作许可全流程在线“零跑”办理。
侨服务的不断迭代,也离不开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支持。目前,温州大学正加快创建侨特色“省部共建”高校。经多年积淀,温州大学设有实体运作的华侨学院,建有浙江华侨网络学院、国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华文教育教师(志愿者)培养基地,拥有全国首个华侨华人学交叉学科硕士点,还举办了千余场研习、培训课程,累计服务华侨华人300万人次。
在侨研究领域,温州大学走智库化发展道路,欧洲华文教育和欧洲华商经济研究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在侨文化领域,温州大学通过党建带侨建,搭建了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文化平台,连续20年举办侨文化活动,已连续3年荣获全省侨联系统“最具影响力工作”。
人才全方位服务,还包括子女教育。去年,温州成立了首个公办“国际华文班”(初中部),为学生量身定制CSL(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课程,即以特色中文为学生第二语言的学习课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目前第二届招生已经满员。
目前华侨子女归国上学是许多华侨关心的问题之一。对于华侨子女,以及温州人的外籍子女“上学难”“选择少”等问题,翁银巧建议出台解决华侨子女就学问题的政策文件,让华侨子女与温州户籍孩子享有同等待遇。
除了子女教育,养老也是华侨回国关心的一大问题。
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侨联副主席(兼)、温州和平国际医院党委书记卢琼表示,许多华侨不知道自己的养老金在回国前可一次性结算,建议由市侨联牵头,委托侨团联系华侨聚居的海外城市市政厅为华侨对接好一次性结算的最佳方案,最大程度减轻华侨回国养老的后顾之忧。
同时,切实发挥好医疗保险的作用。对于已在海外购买保险的,建议市侨联设立项目试点,扩充温州跨境结算单位,满足更多华侨跨境结算医疗保险服务的需求。对于没有医疗保险的华侨家庭,建议由市侨联牵头,市医保局协助,争取省级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保障制度,让归国华侨安心养老。
温都记者 杨晓宴
审核 朱斌
监制 周俊朗

2022年6月24日第五版见报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