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致公党、侨联、九三学社、农业、特邀四组等界别委员和列席人员围绕市政府工作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朱卫东委员]:针对华侨子女回国的教育问题,建议一是营造全社会关心海外回国的青少年的良好氛围,保证全域华侨子女全员全程接受教育;二是开办寄宿制华侨子女班进行过渡;三是发挥教育局统筹学位的优势,充分挖掘学校的学位资源;四是调整涉侨学校和老师绩效考核办法;五是鼓励民办学校招收海外回国学生。 [李秀桐委员]:建议一是以文成玉壶为起点打造温州华侨示范乡村;二是选择合适地点创造温州华侨医疗休养基地和养老中心。 [张春梅委员]:针对电商发展滞后问题,建议充分利用侨商力量创建温州特色侨乡电商样板:一是充分利用侨商在海外的工业园和海外仓资源优势,联动海外的商品集散中心来发展跨境电商;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有实力的项目回温落地,同时出台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进入跨境电商行列,吸引更多更优电商回温发展。 [陈欢跃委员]:建议加强养老护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满足侨界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林偌嫣、黄伟超委员]:建议一是优化华侨办证服务,提供远程代办服务,解决侨胞国内驾驶证、护照、身份证到期换证等急难愁盼问题;二是推出益康宝华侨版,解决华侨医保问题;三是出台相关政策,设立归国华侨养老院,解决归国华侨养老问题。 [赵丽春、朱旭晶委员]:针对吸引海外华侨回乡投资方面提出建议,一是由发改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胞回乡创新创业;二是健全配套服务,为归国华侨解决子女入学、养老服务等后顾之忧;三是成立市级华侨投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打造温州华商华侨产业园,拓宽投资渠道。 [胡如意委员]:针对政府工作,建议一是做好房地产产业回归工作,促进房地产行业发展;二是结合城市自身定位,重点引入温州需要的、适合的项目和企业。 [俞海波委员]:围绕疫情防控志愿者工作,建议一是成立疫情防控志愿机动队,增强服务效能,全力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二是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增强志愿者防控专业知识,提升志愿者防护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志愿者疫情防控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翁蔡恩委员]:建议一是加大对华文教育的投入力度,开展线上线下华文教育夏令营,增加新生代侨胞接触温州文化的机会,增强其乡土情怀;二是发挥好青年侨领在家乡建设中的作用,打好乡情+政策+项目牌,借华侨华商综合发展先行区的契机争取更大的政策;三是不断优化为侨服务的载体,解决侨胞回国办事难问题。 [黄宗耀委员]:围绕我市打造全国法制建设示范市,建议推进全民守法、信仰法制、法制宣传教育三项工作。 [黄永滔委员]:就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发展问题,建议一是在用地安排上向工业企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企业倾斜,降低用地门槛;二是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招引力度,在住房、子女就学方面给予支持;三是指导金融机构在资金方面给予中小微企业更大的支持。 [娄志斌委员]:围绕温州会展业发展,建议一是尽快成立会展业专管机构;二是进一步完善场馆规划,加快会展场馆建设;三是进一步推出会展业奖补、激励等纾困政策,加快推出产业专项支持政策;四是加快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胡绍访委员]:建议一是妥善解决归侨子女回国教育问题,缩小年龄限制;二是全面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就餐工作。 [赵国柱、陆毅委员]:为优化华侨服务工作,建议一是减少行政许可事项中对国外公证要件的要求;二是将华侨子女就学户口判断拓展到外祖父母;三是搭建人工智能平台数据库,提前收录出国留学人员专业、学校等信息,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 [张华许委员]:建议一是用好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政策红利,加快制定引资方案,加快落实与侨资的对接,助力侨资回归;二是加强侨胞传统文化教育,凝聚侨胞共识。 [包丽丹委员]:针对构建双循环发展面临的问题,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组织、引导、支持的作用;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叶剑秋委员]:建议一要立足滨海城市,优化城市空间;二要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三要充分挖掘原住民的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特质;四要打造综合平台,引入人才资源。 [胡晓霞委员]:为整合温州低压电器产业链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建议一是建立切实的温州低压电器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资源;二是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三是大力支持国产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装备和管理系统在温州低压电器制造企业的应用落地。 [吴之欧委员]:建议出台有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管理办法,明确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主体、方式、条件等,以便银行等金融机构后续对农村集体土地抵押开展信贷业务,进一步顺畅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间互换的通道。 [刘海平委员]:温州要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国际民间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试点城市工作。建议一是尽快签订多方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创新机制、携手推动,加大政策先行先试;二是形成领导联动机制,成立“国际民间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试点工作推进组,建立跨部门联合推动机制;三是启动系统研究和综合协调,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注重发挥温州民营经济优势,全面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试点城市建设。 [叶环委员]:要关注慢性病早诊断、早治疗、早管理,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建议,一要推行高危人群筛查,普及肺功能检查,提高早期就诊率;二要推进规范化诊疗能力建设,以大型综合医院为主导,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做好基层医生技术等操作和理论培训;三要优化医保支持,将无创呼吸机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节省医疗资源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朱仁武委员]:针对老年人养护工作,建议一是构建基于“流动诊所+远程诊疗的轻便型三甲综合医院+养老结构合作”的医养结合体系;二是优化结构,融合公立医院和养老机构体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三是完善补偿机制,由政府对向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医疗照护、康复等服务的医院给予补偿。 [颜石磊委员]:针对“双减”后学校“托而不管”和“只托不管”等问题,建议一是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症结,全社会共同寻找提升“双减”成效的方法和措施;二是突出多样化需求,通过适当的师资调配、共享、轮换,依托家长资源和向社会购买专项师资等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拓展兴趣项目。 [李如贵委员]:为高质量推进温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议一是通过“城市重要功能区+农业产业园”的城乡强强联合模式,打造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组成温州乡村振兴发展联盟,加强产业协同、提升功能能级、创建共有品牌等;二是构建“原生态、原生产、原生活”的体验场景,树立乡愁文化典范;三是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场景建设,打造共享创意工坊、共享庭院、共享田园、田园俱乐部等适应人才需求的高品质城市环境和生活场景。 [陈辉委员]:为提高我市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安全能力水平,建议一要提升智慧安防小区平台信息服务能力,在现有平台增加老年人生活状态采集、智能紧急呼叫等模块,将老年人生活状态等及时推送给子女、物业人员或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二要做好独居老年人异常消息线下核验工作;三要推广“物业+养老模式”。鼓励物业企业利用上述智慧平台开展增值养老服务或与专业养老机构合作,提供高质量居家养老服务。 [叶辑松委员]:围绕促进温州企业上市工作,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培训,转变企业家观念,引导企业做大做强,规范经营发展;二是加强政策支持,为企业上市的前期工作和后续发展“开绿灯”,加强业务指导,给予土地和税收支持;三是夯实基础,引导温州企业上规模,打造总部经济,减少优质企业流失。 [卓湘茹委员]:建议落实保障生育配套措施,推动三胎政策良性发展:一是出台《温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细则》,确保政策完整落地;二是尽快明确生育津贴配套政策;三是加大对用人单位的扶持和补助,通过税收优惠、奖励补助、评优评先等政策安排,减轻用人单位用工和成本压力。 [雷京卫委员]:建议打破人才和房源两方政策的区域壁垒,在市内三区范围内(条件成熟也可以拓展至其他县市区),由符合条件的人才统一向各区人才办提出人才住房申请,各区审查确定配售名额后上报市人才办,各区住建局将各区人才配售房源上报至市住建局,由市人才办、住建委统筹安排市内三区人才住房配售名额、配售房源,并向社会统一公布,让人才实现跨区域的自由选房。 [谢前途委员]:围绕温州茶产业发展,建议一是加快培育“温州早茶”区域公用品牌;二是努力提升“温州早茶”产品品质;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四是加快“温州早茶”产业融合发展;五是丰富“温州早茶”品牌文化内涵;六是加大“温州早茶”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 [吴珊瑚委员]:针对土地平整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一是广泛宣传土地整治相关内容,让公众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全过程;二是完善现行设计及验收标准,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验收标准,明确给予解决指导方案;三是提高复垦工作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模式,定期对自然资源部门、各土地复垦管理从业机构管理及技术人员开阵针对性的政策和技术培训。 [张章委员]:针对我市“三农”和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建议一是加快数字化改革,构建全市统筹、共建共享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提升担保业务办理的便捷程度;二是分层建构担保服务体系,加强政府性担保机构规划布局,按照不同规模层次的企业和融资需求,创新建设分层服务、精准服务、高效服务的担保机构;三是建立健全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风险补偿和保费补贴、人员配备、尽职免责、风险容忍等配套支持制度。 [叶芳全、梁银娜委员]:为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建议一要加强用户端的调研,充分掌握农业农村用户需求,搭建数字基础框架,提升农业数字基础设施水平;二是要加强终端应用的开发,开发更简便的应用端,加速数字成果转换,推动农村三产数字化转型升级;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激活农业产业主体数字化转型动力;四是要做到产业监管与数字化应用推广并重,打通全平台数。 [潘永地委员]:为推进农村光伏产业,建议一是由发改委牵头农业农村、气象、电力等部门成立光伏咨询专家机构;二是由专家机构详细列出光伏建设的流程,以及各项成本支出和效益的计算方法;三是由咨询机构动态更新推荐的光优组件公司或建设公司清单供参考;四是在各村人流密集处,公开投入产出计算方法、公司介绍及机构咨询联系方式等信息,方便农户了解。 [都林娜委员]:针对温州的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建议一是以山区五县为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示范区,率先与国内外科研院所或知名农业企业开展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种质资源,同时推动我市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围绕农业“双强”,引进国内外适合高山台地的小型便携农业装备,以解决我市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及不足等问题。 [蒋加勇委员]:针对我市各养老服务中心发挥的作用参差不齐,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建立养老联系制度,对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政策;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养老服务产业群;三是广泛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开展职业培训,并制定适当的奖励制度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陈一丰委员]:呼吁加强对实施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耕作层表土剥离和利用工作的关注,推进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成为地方政府及占地企业的法定责任认定工作。 [王忠权委员]:针对乡村面临的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问题,建议一是加大农村地区全民佩戴口罩宣传教育,将宣传范围从人员密集区域逐步覆盖至如小商店、小餐馆等人流相对不密集但流动频次较高场所;二是加强对涉及冷冻和低温的特殊区域及物品的消毒,如低温仓库、制冰设备、冷链运输车辆、冷冻肉品和海鲜等;三是引导农村居民正确认识和使用消毒液,避免无效消毒、错误消毒和过度消毒。 [刘建挺委员]:针对我市互联网与农产品结合不够密切的问题,建议一是注重乡村“正能量”网红培育,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宣传推广乡村民俗文化、非遗技艺、美景美食,展现美丽乡村新风尚;二是抓住网络直播风口,顺应直播平台电商化趋势,尝试直播带货农产品,实现营销爆发;三是打造网红农产品,让特色农产品走俏市场。 [夏光耀委员]:建议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经济培育,强化高端要素创新资源支撑,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持续实施纾困解难一揽子政策措施,多措并举为企业降低用工、物流等成本,有效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重整发展信心,再创辉煌。 [伍奕豪委员]:要用好温州开展QFLP试点的优势,创新出台政策措施,提升温州QFLP业务在全国的竞争优势。一是借鉴海南QFLP试点经验,实施部门督办,探索线上办理模式,提高QFLP项目审批效率,降低申请成本;二是成立配套的政府产业基金,加大政策优惠力度,设立QFLP创投招商园,将创投项目落地温州;三是利用香港雁荡公司在香港的窗口单位优势,对接优质外资资金及创投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