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观察
首页 > 委员观察
     
 
共度时艰,我们在一起 | 市政协四位“医生委员”为防疫科普
【来源:市政协】 【 】 【2022年12月26日】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十条针对性措施,开启了我国疫情防控新阶段。

近半个月来,我市第一波新冠感染来势汹汹。各大医院发热门诊接待量激增。以温州市中心医院为例,12月初该院发热门诊日患者就诊量仅三四十人,由于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和人员流动增加,12月10日就诊人数出现激增,直至12月20日,发热门诊日接诊量已接近1000人次。

市政协委员、市人民政府第三届应急管理专家公共卫生组副组长、温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姜文兵表示,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但传播性比较强。很多家庭一人“阳”,全家陆续“阳”。随着病毒蔓延,可能会出现更多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脆弱人群的感染。

面对这种情况,我市已快速启动应对机制。加大退热等急需、紧缺药品采购和储备,指导本地药企优先供应本地。完成首批9种治疗药品和9种救治设备紧急采购。在现有发热门诊和基层发热诊室基础上,开设1000多个“便民发热诊疗点”。多家医院开设“线上网络发热门诊”,具备在线咨询、就诊、配药功能。市卫健委和市信访局联合在12345政务服务热线增设开通“新冠专线咨询热线电话”。

每个人都在抗疫第一线,全市医务人员更是奋战在火线。在这共度时艰的时刻,《委员观察》特别联系了市政协四位“医生委员”,专业解答当下市民最关心、最关切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市人民政府第三届应急管理专家公共卫生组副组长

温州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姜文兵

有症状居家治疗,建议这样对症吃药——

对本轮新冠感染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感染者,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引(第一版)》,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或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且不需要住院治疗的,建议居家治疗。

首先要了解,新冠感染常见症状包括表现为发热、咽干咽痛、咳嗽、咳痰、肌肉酸痛、鼻塞、流涕、结膜炎等症状。普通中青年感染者病程一般在7天左右。

在居家治疗中,建议对症治疗,无症状感染者无需药物治疗。

若出现发热,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孕妇推荐)、布洛芬、阿司匹林、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胶囊、宣肺败毒颗粒、清肺排毒颗粒、疏风解毒胶囊等。

若出现咽干咽痛,可使用地喹氯铵、六神丸、清咽滴丸、疏风解毒胶囊等。

若出现咳嗽咳痰,可使用溴己新、氨溴索、愈创甘油醚、乙酰半胱氨酸等。

若出现干咳无痰可使用福尔可定、右美沙芬等。

若出现流鼻涕可使用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若出现鼻塞可使用赛洛唑啉滴鼻剂等。

除了上述《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引(第一版)》推荐的常用药物外,还可参考北京卫健委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用药目录(第一版)》中推荐的108种中西药。需注意,药品的适用人群及用法用量须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咨询医生与药师。泰诺、999复方感冒灵、感康、白加黑、维C银翘片都含对乙酰氨基酚,选择退热药时避免重复用药。同时,抗生素对新型冠状病毒无效,应避免滥用。

家庭药箱建议这样管理——

1、药箱中的药品要分类摆放,比如口服的和外用的药,要分开。 

2、储存时也要根据说明书中要求贮存条件存放,比如是否需要放冰箱。家庭药箱要定期检查,建议3~6个月检查一次药箱,查看药品有效期,及时处理过期药品。  

3、有效期内的药品,也要观察药品是否有变质、标签脱落等情况,质量存疑的也应该弃用。

市政协委员、温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病区主任叶环

同住家人感染新冠,建议这样做——

第一,居家治疗人员若有条件,可转移至其他住所。如同住,尽可能在家庭相对独立的房间居住,使用单独卫生间。注意通风和清洁消毒。感染者需与家人分餐并做好餐具消毒。所有人都需要注意手卫生。做好共用空间的清洁消毒,特别是卫生间以及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水龙头等,尽可能错时使用。

第二,建议双方佩戴N95口罩,减少密切接触传播及飞沫传播。

第三,不共用生活用品。家庭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体温计应准备多只,居家治疗人员和同住家庭成员分开使用。

随着青壮年感染人数增多,并在家庭中传播,儿童及婴幼儿感染病例也在增加。因此,家庭成员一定要注意个人健康,全程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通过加强自身防护为孩子构筑一道“防火墙”。同时,帮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习惯,让孩子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多喝水,同时保证营养均衡,多吃水果蔬菜,适当活动,增强孩子抵抗力。

哮喘病患者感染新冠不要慌,关注这些要点——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慢性病、基础疾病病情加重,患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一定要规范用药,控制好病情。

对于哮喘病患者,不必惊慌,只要注意药物调整,能够安全度过新冠疫情。这类患者感染新冠出现相应症状时,只要没有对退热药等存在过敏的情况下,在维持既往吸入制剂的基础治疗前提下,可以如常使用退热、清热解毒等对症药物。

临床缓解期的哮喘病患者不建议近期减量药物,一定要注意避免哮喘反复发作。在使用吸入药物时,一定要在空气流通场所,避免他人在场时使用,防止产生气溶胶,导致病毒传播。如出现喘息、胸闷、咳嗽、咳痰加重等控制不佳状态,则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

市政协委员、文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陈春巧

如果感染无法避免,尽可能“病毒低载量感染”——

随着新冠病毒传播,越来越多人感染,我们身边亲朋好友也好,社交媒体也好,大家可以发现,感染症状有轻有重。那么,症状轻重与什么有关?其实,同样的毒株,症状轻重与病毒载量和个人体质有关。

医学上讲感染病毒载量,简单可理解为病毒浓度。有研究表明,不管是高载量病毒还是低载量病毒感染,都会产生抗体,区别表现为症状轻重。同样一个人,感染病毒载量高,症状往往更重。因此,每个人首先是争取不感染,如果无法避免,则要尽可能低载量感染。其中戴好口罩就是重要的防护手段。

个人体质,一方面和年龄、基础疾病、营养状况等有关;另一方面和是否接种疫苗有关。从个人防护角度来看,建议一定要勤洗手,外出戴口罩,避免聚集,多运动,加强营养,避免熬夜,注意休息。

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

从目前感染新冠病例来看,主要以轻症为主,但随着社会面阳性患者越来越多,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出现阳性的病例有所增多,可能引发更多并发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具体来看,若出现以下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呼吸困难或气促;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

在当前这波感染高峰中,医院的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可以说首当其冲。不仅要应对激增的发热门诊就诊量,还承担隔离点等防疫工作,人员有减无增的情况下,工作量持续攀升。因此,也希望全社会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关爱与理解,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克时艰。

市政协委员、苍南县中医院医务科主任兼儿科主任肖健

近期未成年人感染呈现这些特点——

由于青壮年在外活动较多,前期感染较多,后续慢慢在家庭内部传播,老人和孩子的感染病例明显增多。尤其是小月龄感染的孩子病例开始出现。

目前就接诊情况来看,12岁以上的初中生,往往以发烧,头、身体、喉咙痛为主要症状。6~12岁小学阶段的儿童还常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3岁以下婴幼儿则以高热、呕吐、精神疲乏症状为多见。

特别提醒,如果同住家人已经感染新冠,6个月以下的婴儿一旦出现发烧,建议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因为小月龄患儿感染后容易伴有并发症,小婴儿甚至在肺炎比较严重时并不出现咳嗽症状。

日常预防新冠,有以下建议——

第一,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吹风,必要时减少洗澡洗头次数。一旦受凉,抵抗力下降,就给了病毒感染的机会。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手足温暖是正气存内必有的表现。

第二,注意营养摄入。但这不代表“大鱼大肉”,尽量摄入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同时,少吃生冷食物,包括冰凉水果。

第三,不要过度劳累。过度劳累是导致抵抗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劳累会导致更易于感染并在感染后出现较严重症状。对于“中招”的病患,建议第一时间“躺平”,即“卧床休息”。

对于新冠,不要恐慌,但切莫有“争先恐后去得”“早得早免疫”的心态。有研究表明,新冠肺炎免疫屏障时间不会太长,免疫屏障时间过后,并不意味着再次感染一定症状更轻。

如何避免反复“阳”?建议三个预防措施。

第一,日常一定要规范戴口罩,最好是医用N95口罩。平常注意不随便揉眼睛、摸鼻孔,注意手部卫生。

第二,从可疑区域出来以后,在进家门前将口罩处理好。在门外换鞋,鞋底消毒液消毒。外套脱下来挂在玄关处,不要直接带入房间,入户先洗手。

第三,房间内保持通风非常关键,若房间来过可疑人员,最好开窗通风几分钟。

2022年12月23日温州都市报版面截图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