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是乡音寄乡愁。一句脱口而出的温州话,便是联系海内外温州人的天然纽带。今年9月30日,编纂完成的《温州话辞典》首发面世。这是一部具有可传性、可读性、可学性的辞典,是有关温州话的权威性学术著作和通用工具书,更是“温州学”研究工程重要学术成果。它将素以晦涩难懂著称的温州话完整、成体系地规范整理了出来,供大家使用。


今年11月初举行的市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温州打造成为世界温州人的精神家园、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高地、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板块。作为温州的文化IP之一,温州话的传承与保护也一直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本期《委员观察》栏目就邀请市政协委员聚焦这一话题。

《温州话辞典》面世,助力温州话代代传承
《温州话辞典》共收录9000余个字头、2800余条温州话词汇,配有国际音标、同(近)音字标注方音,不仅可以查询温州话字音、词汇、语法及解释,还附有地道的温州话例句,较完整、成体系地展现温州方言的特点与流变,颇具学术研究价值,也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温州历史文化、民俗风情。
《温州话辞典》的编撰工作始于2019年4月,一批方言学专家组成编辑团队,依托市图书馆“温州学”文献中心,共同编撰完成了这部近百万字的方言辞典。
“汉语词汇史上,有些音变构词现象在我国绝大多数方言中消失了。而温州话的古汉语成分保留得非常多,词汇量也比现代汉语要多,这体现了温州话在研究汉语词汇史中的价值。”《温州话辞典》主编、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温籍语言学家沈克成说,《温州话辞典》采用国际音标的方式为温州话发音标注,并配有“有声版”微信小程序,有助于温州话更好地传承下去。
实际上,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在为传承和保护温州话创新方式方法。2014年,市文明办和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出品、温州都市报摄制的30集情景微剧《跟我学温州话》,围绕温州俚语和方言特有词汇展开剧情,浅显易懂;2019年,一曲由温籍知名音乐人、上海彩虹合唱团指挥金承志创作,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用温州话演绎的《阿妹》火爆网络,其细腻的曲调让网友再次见识了温州话的魅力。
多讲多学温州话 “留住乡音”需各方齐发力
近年来,市语委办、市教育局着力构建方言教育阵地,在保护方言多样生态、语言文字遗产,开展“一地一品牌”活动等方面下足功夫。
在保护方言多样生态方面,我市着力培养“多言多语的能力”,让人们既能讲好普通话,也能用方言和民族语言交流。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开展方言资源的研究整理和保护开发,保护传承方言吟诵、民歌、童谣、戏曲、曲艺等方言文化,探索开展方言资源进地方特色课程、文化礼堂、文化驿站等活动,推动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
在保护语言文字遗产方面,我市一方面挖掘和保护区域口头语言资源、书面语言资源和语言衍生资源,另一方面打造“永嘉场文化”“古村保护”“乡土课程”等品牌工程,积极保护各类语言文字遗产。
我市还通过开展“一地一品牌”活动,激发大家对地方方言的情感,加强对地方发展的感情维系。比如乐清打造“语言文字+乡土课程”品牌,包括挖掘利用雁荡山等山海自然资源,打造“另眼看雁荡”“味道淡溪”等科学类课程,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的自豪感;瑞安市打造“语言文字+乡贤文化”品牌,通过说唱瑞安鼓词,吟唱瑞安诗篇,传扬方言之美,传播方言之情;永嘉县打造“语言文字+古村保护”品牌,通过探寻保护文化古迹,将重点落在丽水街历史文化街区、芙蓉古村、苍坡古村等古村群,开展语言文字遗产和文物保护工程。
保护方言更要从娃娃抓起。在普通话高度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尝试开展各式各样的温州方言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愿意教孩子多讲方言,感受乡音。
近日举行的温州市广场路小学125周年校庆仪式上,该校六(10)班班主任李迎迎分享的项目化学习内容《温州趣味方言历》,格外引人注目。《温州趣味方言历》主要收录了10本由学生制作的方言历,他们用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表达了对温州本土文化真挚的爱。
委员声音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陈伟峰:
重规划强引导,创设温州“方言周”,营造方言保护、传播大环境
温州方言是温州人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重要语言,是瓯越文化重要载体。“记得住乡愁,听得见乡音”是海内外温州人共同的心理需求,是我市实施温商回归的重要文化措施。《温州一家人》电视剧中一首《对鸟》引起了不少漂泊异乡温州人的共鸣。传承好温州方言不仅是温州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引导温商回归、助力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面对温州方言日趋式微,年轻人与温州方言愈加陌生的尴尬境况,让温州方言在使用中传承并焕发生机,重在规划引导,营造保护方言环境,为此建议:
一是结合温州城市文化发展相关规划,制定有关保护、传承和利用温州方言资源各级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保护和利用温州方言资源的大环境。
二是在车站、机场、码头等处,投放一定数量具有通用性质的方言用语广告。除S1线及市域公交车,其他公共场所及公共活动可适当增加方言使用频率,在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民间集会等活动中,使用温州方言,安排温州方言节目等。
三是设立温州“方言周”,以温州人文始祖驺摇的生日所在周为温州“方言周”,组织相关主题的讨论交流活动。

市政协委员、温州广电传媒集团经济科教频道副总监翁逻沿:
盘活资源,打造特色方言文艺作品,设立专项经费激励方言文艺创作
作为温州的一张特色名片,传承好温州方言,有利于温州文化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吸引在外温州人及其后代回归,增强国内外温州人凝聚力。
近年来,温州方言生存环境被压缩,温州方言弱化趋势明显,会说温州方言的人越来越少。虽然我市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工作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现有方言保护传承缺乏规划和激励措施。
应将温州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鼓励方言文艺创作,为此建议:
一是挖掘盘活方言资源,丰富方言歌曲唱作等相关赛事、活动。除了鼓词、瓯剧外,对温州方言民歌、民间故事进行搜集和整理,支持引导“温州乡音”等类型的新媒体网络平台建设。例如开展“寻找方言达人”赛事,通过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载体平台,以正能量为导向举办温州方言短视频大赛。
二是打造温州本土音视频媒体平台,树立温州方言品牌。制作温州话广播剧、方言电视剧、小品、戏曲、歌曲、视频等;依托现有平台基础,打造温州方言品牌,如借助“百晓春晚”平台,策划一台“温州方言版春晚”,打造全球温州人专属“年夜饭”品牌。
三是设置专项经费,营造具有温州方言特色的文艺生存环境。成立专项经费激励以温州方言为载体的文艺创作和表演,并优先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濒危民间文艺,如莲花、道情等,可在文艺挖掘、保护、传承等方面提供适当经费扶助。

市政协委员,市文化馆舞蹈编导、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俞彬:
在教育学习中留住乡音,保护传承温州方言文化
温州本地语言颇具特色,被大家戏称为“汉语最难懂方言”。近年来,全世界的方言以每两周消亡一种的速度在减少,乡音背后的文化基因被剪断。随着地域交流的频繁和深入,以及普通话的推广,人们普通话水平越来越高。相反,因缺少方言交流环境,年轻一代出现了听不懂温州方言,甚至不会说家乡话的现象。瓯剧、鼓词、南戏的研究与传承面临失去方言根基的威胁,进而影响温州文化的传承。
温州方言唯有使用才能得以传承,体现其价值。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应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开设多元语言教育,在学习交流中保护方言、传承文化。为此建议:
一是在地方课程中增设温州方言课程及乡土文化兴趣课程。在中小学安排温州当地教师进行温州方言课程授课,以温州民俗、童谣、歌曲为主要教学内容;在高校中开设温州方言选修课或讲座等。
二是不定期邀请温州鼓词、瓯剧、民俗等专家走进校园,在文艺传承中,感受家乡方言的魅力与价值,激发学生学说温州方言的兴趣,引导学生多用、善用温州方言。
三是成立温州方言协会、研究机构,加大挖掘研究力度,提供应用基础资源。支持本地高校设立温州方言的研究机构;邀请温州方言专家组建人才库,编纂或补充温州方言及乡土文化教材;在全市范围抢救、记录和保存语言、方言资料,通过语言信息处理和网络数据库建设,整理、制作“温州语音地图”。
温都记者 朱斌 陈巧

温州都市报2021年12月31日第14版见报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