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傍晚,市区一场短时强降雨,导致部分区域发生内涝。正值我市主汛期,做好强降雨防范工作,高度警惕强对流天气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期《委员观察》栏目邀请多位市政协委员,针对城市内涝、地质灾害防御等问题加以剖析、支招建言。
一场短时强降雨致老城区内涝再度引发市民关注
根据市气象台8月16日20时30分发布的雨量实况通报:受对流云团影响,在过去6小时内,在各县(市、区)的面雨量排名中,鹿城区以50.2毫米的“绝对优势”占据榜首,其中也印证了强降雨的来势汹汹。
其中,小时最大雨强出现在当天19~20时的鹿城区蒲鞋市横河南66.8毫米。什么概念?在气象上,24小时累计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就够得上暴雨级别。
“波涛汹涌”的物华天宝、“终于有河”的纱帽河……当晚的大雨倾盆,瞬间刷屏温州人的朋友圈。当然,人们在调侃之余,更关心的是城市排涝能力能否经得起这场强降雨的考验。
当天19时49分,市气象台将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提醒市民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城乡积涝、小流域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根据信息显示,8月16日当天,市排水公司组建80支、410多人的防汛抢险队伍,总强排能力达3.945万m^3/h(相当于2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截至8月17日16时,该公司累计安排防汛队伍144支次,660余人次展开积水排除作业。
此外,市市政管理中心紧急出动应急抢险队伍,对市区道路路面积水情况及市政设施安全运行展开巡查。重点检查了汤家桥路、锦绣路等下穿易涝点、低洼路段16处,同时对配电箱、变压器、路灯杆等路灯设施进行全面排查。
虽然有关单位和部门做了不少举措,但不少居住在老城区的居民还是发现,路面积水漫过脚踝,低层住户家中也开始“水漫金山”。就此次暴雨对温州老旧城区造成的严重积水问题,8月18日市排水公司将主要原因可归结为雨大、地势低、有堵塞,包括市区局部地段短时降雨量过大;旧城片区地势低,排水设计能力不足;市区部分雨水箅子被树叶或垃圾堵塞,导致积水难排。
因台风来袭或是强降雨而遭遇较大损失的过往经历,对温州人而言并不陌生。防汛,关键在防。记者从市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了解到,在主汛期到来前,我市已全面完成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组成人员调整,落实市、县、乡、村四级防汛行政责任人3849名,基层网格责任人2.51万余名,完成439处隐患整改;组建470支抢险队伍8511人,另有104支社会救援队伍随时待命;新建扩建救灾物资仓库面积2.46万平方米,储备救灾物资60余万件,避灾安置场所2956个。截至目前,市各级防指及防指成员单位共举办防汛培训409场3.78万人次参训,开展防汛演练301场1.99万人次参演;储备卫星电话2073台、发电机3428台、水泵3258台,实现多灾易灾乡村“三大件”配备全覆盖;储备头盔2.6万个、电筒2.9万支、防雨护具3.7万件、救生衣2.8万件,实现乡村防汛责任人“四小件”配备全覆盖。
委员建议
市政协常委 瑞安市水利局一级主任科员李东祥:
补齐河道行洪能力不足的短板
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完善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洪涝灾害频发。近年来,我市加大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力度,洪涝灾害抵御能力大有提升,但仍存在以下短板:一是平原河网排涝能力不足。城市建设侵占河道现象严重,平原地区河流排涝蓄水能力大大降低,这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标准低,排涝能力严重不足。城市的快速扩张,打破了原有排涝格局,但新排涝系统建设标准低,一遇强降雨便严重积水;三是预警预报应急管理系统不完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和防汛应急管理系统没有实现无缝衔接。
如何补齐防洪排涝短板,建议如下:
首先,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按照规划,加快完成飞云江、瓯江、鳌江三大江综合治理工程,解决防洪能力不达标问题。加快平原河网排涝能力建设,通过实施清淤疏浚、打卡联通、泵闸建设,有效提升河道的排涝能力。
其次,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对城市排水系统开展普查,对原有排水系统进行提标改造。针对我市地处沿海地区易受潮水影响的特点,加快排水泵站建设,提高台风强降雨期间的排水能力。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认识、推行“海绵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建设理念。
最后,加强预警预报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结合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为防汛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防汛应急预案,做到防汛应急预案和气象预报预警无缝衔接,避免气象预警连发,而防汛应急措施跟不上的情况再次发生。
市政协委员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叶康生:
早识别、精确测、科学防、整体治
提升防汛期间
地质灾害防范能力

我市山多地少,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每年入汛后地质灾害频发。若遇特大暴雨,滑坡和泥石流等就更易发生。近期全市的一场暴雨,造成市区多地严重内涝,对于暴雨带来的群发性滑坡、坡面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更要给予高度关注,特别是坡面泥石流,灾害发生时间短,几乎是随着强降雨的发生而瞬时发生。在防汛期间要更加注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此建议:
一是全面摸清风险隐患“家底”,提升“早识别”能力。以隐患识别和风险评价为重点,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强化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为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是动态掌握风险变化情况,提升“精确测”能力。研发和推广运行可靠、功能简约、精度适当的普适型专业化监测设备;强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队伍建设,专业装备配置和知识技能培训等;结合“千名地质队员驻县进乡行动”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弥补群测群防工作不足,构建“专群结合”群测群防体系。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科学防”能力。强化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应用,以地质灾害“风险码”为依托,构建集地质灾害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动态科学管理;强化“安全码”应用,实现人员精准转移。
四是加强源头管控,提升“整体治”能力。加大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力度,规范山区农民建房、农业生产等活动,尽量避免选址高陡斜坡坡脚、沟口、崖边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完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论证机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的工程建设及其他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项目,选址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评估后防治措施过程监管,避免重报批程序轻过程监管。
市政协委员 市水利局建设处处长叶辑松:
提高排洪主河道防洪标准
畅通城市排涝“毛细血管”
为防洪排涝配备“数字大脑”

8月4日,受台风“卢碧”影响,我市平阳鳌江流域部分低洼地方出现内涝,苍南灵溪城区横阳支江沿线的县城新区玉苍路段、苍南县医院、公园南路段等多地积涝,路面最大淹没深度约70厘米,水头镇小南片部分堤防发生洪水过堤。
多处内涝与防洪警情,可见我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和调度能力仍存在不足,为此建议:
一是提高排洪主河道防洪标准。近年来鳌江流域建成水头城防洪工程、横阳支江治理工程等,在多次暴雨和洪水调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鳌江流域防洪能力总体仍偏低,应加快江西垟平原排涝工程、藻溪小流域流石段治理,尽快上马岳溪水库,提高干流防洪排涝能力。
二是畅通城市排涝“毛细血管”。确保城区无内涝,要畅通外部“大动脉”,还要保持内部“毛细血管”通畅。暴雨带来的城区积涝,主要原因是城市道路、市政设施排水管网排涝能力不足,部分小河道淤积导致过水断面减小,需开展全面调查,综合施策,打通城市排水系统的“任督二脉”。
三是加强防洪排涝“数字大脑”建设。以平阳鳌江为例,其流域面积大、雨情工情复杂,主干流受到上游洪水和下游潮水顶托双重影响。城乡的防洪排涝,应研究建立全流域数字化洪水调度系统,在强化雨水情观测基础上,健全上游水库、城区水闸、沿江水闸联合调度机制,提高调度的精准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温都记者 朱斌 陈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