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观察
首页 > 委员观察
     
 
打造“温州样板” 闪耀政协智慧
【来源:温州都市报】 【 】 【2021年09月14日】

作为全国首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肩负起了又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在中国大地上率先展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基本图景,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率先开始探索。  

共同富裕,温州先行。7月15日,市委召开十二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对标“四率先三美”主要目标,提出“七个方面先行示范”主要任务,实施“十大行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  

力推共同富裕,政协有担当。在市委全会召开前夕,市政协就召开常委会议,就《温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行动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等开展专题讨论。多名市政协委员围绕促进产业升级、构筑养老体系、未来乡村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作协商发言。

近日,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清单中,我市“探索未来乡村建设路径构建共同富裕体制机制”等案例成功入选。政协委员们的真知灼见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案例一

永嘉—— 打造楠溪江乡村音乐慢都 助推山区共同富裕

政府搭台、专业运营。政府协调统筹提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媒体广告宣传、演出组织和现场管理等由音乐节专业运营团队操作。生态为先、做靓底色。打造滩地音乐公园,规范化无害化施工运营,科学布置生态设施。多业联动、跨界融合。提供“乐队+美食+市集”服务,构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吸收创新、注重原创。打造原创音乐地标,成功举办楠溪江rocktown音乐节,创作本土歌曲12首。

委 员 建 议

市政协常委

民盟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王黎然:

释放消费潜力  促进产业升级


永嘉县楠溪江乡村音乐慢都,激发乡村市场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构建旅游全产业链,是温州探索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目前,我市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仍存短板,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乡产业发展和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释放。为此建议:

一是实施都市经济新引擎五年行动计划,提速推进“五圈六品”工程,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月光经济。

二是完善规划,推进商贸项目建设,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建设高品质商圈、便民生活服务中心、社区商业、邻里中心等消费载体,形成“城区+镇街”两级商业网点体系,实现城乡、镇街之间消费互补联动。

三是贯通产业链条,激发乡村市场主体活力。精准把握乡村游旅客消费趋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打造一批农夫集市、工艺作坊、美食街店等,同步发展夜间“餐饮+文化+体育”等多业态,实现“白天经济”与“夜间经济”无缝衔接。

四是狠抓文化赋能,品牌引领,拓宽乡村经济发展路径。组织策划一批戏曲、音乐、歌剧等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满足都市居民对田园闲趣、回归自然、体验乡村文化的时尚追求,释放乡村经济潜力。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通过“野趣玩”等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乡村游、美食、夜宿项目,让楠溪江乡村音乐慢都等旅游新品牌响起来、火起来。


案例二

乐清下山头村—— “村企共建 以企带村” 促共同富裕

打通“三产融合”发展通道,先行流转2000多亩土地经营权,引进总投资22亿元的省“152”工程铁定溜溜项目,开园半年营业收入3500余万元。创新“三金惠民”共富路径,以土地租金、就业薪金、入股股金的“三金”模式带动村民致富,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6万元。提升“全民共享”幸福指数,建成民办学校——荆山公学,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建设村卫生室1处,打造总面积3200平方米的邻里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和居家养老照料中心。

委 员 建 议

市政协常委

市经信局副局长赵斌:

村企联动 促进共同富裕

  

乐清下山头村的典型案例告诉我们,在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温州共同富裕市域样板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各类企业参与农村建设,反哺农业发展,展现企业担当。建议:  

一是鼓励村企联动发展。鼓励企业将“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的环节转移到农村地区,既缓解企业用地空间难题,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  

二是完善农产品加工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多方联合成立农业加工企业,培育涉农龙头企业。  

三是促进资源深度开发。实施“微园”建设行动,利用农村闲散土地,通过流转实现集中,建设微型产业园区,促进食品制造、农产品加工的个体户和小微企业入园发展。  

四是用好农协组织机构。建立农业协作社会组织,通过农协组织,把零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精准对接企业、行业,实现信息互通,促进就业。  

五是强化生产要素反哺。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和农村数字化建设力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出台支持农村招才引才的特殊政策。

  

案例三

文成—— 打造幸福康养“侨家乐” 旅游新业态,助农增收致富

规范发展标准,制定“侨家乐”行业标准,规范“侨家乐”标志与等级,实行“侨家乐”评定退出机制。深挖文化底蕴,把“植入侨的元素,彰显家的温馨,享受乐的体验”作为“侨家乐”的基础内涵试点先行,引导“侨家乐”集聚发展。注重品牌打造,创新“农户+”利益联结,创新“大数据+”品牌营销,探索组建“民宿联盟”。

委 员 建 议

市政协常委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周富:  

重点聚焦四方面工作 推进农村共同富裕

  

近年来,我市以“两带一园”为抓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六千六万”行动,不断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为推进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础。文成县立足乡村资源和生态优势,打造“侨家乐”民宿区域品牌,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吸引乡贤回归,助推农民增收,就是农村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但是,我市农民收入、低收入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指标在全省的排名,对标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要求来说还有一定差距,为此建议:  

一是聚焦农民增收问题。要深入推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加快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全面深化“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共同富裕机制,形成牢固价值链,更好带动小农户增收。例如对农村闲置农房多形式多业态集聚开发利用。  

二是聚焦村集体经济壮大问题。要强化“百亿强村”的引领作用,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探索抱团发展、飞地合作模式,2025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要突破150亿元。  

三是聚焦低收入农户提升问题。农村低收入农户是推进共同富裕中的特殊群体,要发挥政策兜底作用,逐步提高低保标准,确保低收入农户有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实施低收入农户“四增一减”计划,建立分类分层的精准帮促机制;引导和鼓励有劳动、半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增加收入。  

四是聚焦乡村发展要素保障问题。乡村振兴产业为先,而产业振兴要素保障为要。要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资源要素汇聚乡村,在不断推进城乡要素资源公平配置和自由流动的大变革中,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真正做到对乡村发展“高看一眼,多扶一程”。

  

案例四

鹿城—— 不断完善山海协作机制探索共同富裕最佳实践

平台联建,着力发展飞地经济,创新跨区域飞地平台“三供三保”共建机制,不断撬动异地人才、项目、税收、信息等要素资源回流。产业联动,着力蓄能山区发展,推进文旅业态创新和营销推广。两年来吸引游客1435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综合产值94亿元。增收联创,着力推动共同富裕,实施“百企结百村暨深化三百工程”专项行动,落实结对帮扶资金近2000万元。

委 员 建 议

市政协委员

苍南县政协主席林森森:  

高质量打造 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


作为加快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山海协作工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鹿城-泰顺、苍南-龙湾等地在携手发挥山与海深度联动方面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探究。从目前的情况看,根据自身优势和不足,温州还需要高质量打造山海协作工程的升级版。建议: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激发山海协作的“源动力”。统筹做好全市山海协作工程的谋划;聚焦数字赋能,打造现代化的山海协作产业园区;谋划一批重大山海协作工程平台、项目和事项。

二是健全要素保障,实现政策落实的“核心力”。推行“合署化”体制,让产业园管委会与乡镇平台实行合署办公,授予项目建设管理权限;发挥两地协作优势,在土地、项目、资金等方面争取最大限度的要素倾斜。  

三是注重产业培育,强化平台建设的“驱动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把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作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聚焦点,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四是做好招大引强,发挥温商优势的“牵引力”。发挥在外温商的作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招商模式,引导温商贸易回归和科技回乡;以“农户+公司+市场”的营销模式,进一步带动欠发达地区消薄增收。  

五是强化社会事业,提升美丽乡村的“竞争力”。发挥援建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农村群众增收致富。  

六是激发飞地活力,深化地区发展的“吸引力”。科学编制飞地建设与发展规划,落实有关人才政策,设立市域飞地专项资金,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打造流程最简、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飞地营商环境。

温都记者 朱斌 陈巧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