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让产业链安全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2021年重点工作。市委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要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项目和企业,将温州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当前,我市“5+5”产业体系协同发展势头良好,产业集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产业链条不全、企业主体不强等问题依旧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偏小,对产业链带动作用有限。2019年,宁波、佛山、无锡百强企业平均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63.1亿元、157.1亿元和109.4亿元,而温州仅为28.6亿元。二是产业协同偏弱,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不高。以浙江省2020年立项的105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为例,温州仅7个入围,不及杭州、宁波的三分之一。三是研发投入不足,全产业链掌控能力不强。2019年,我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为2.2%,远低于同期宁波、杭州、苏州的3.45%、2.6%、3.25%。 对此,我市需要在市场主体、技术创新、开放平台等方面发力,加快推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一、强化兼并重组,引导龙头企业实施全产业链延伸。龙头企业是全产业链建设的核心主体,通过兼并重组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是推进全产业链建设的重要举措。要引导龙头企业紧盯产业链上下游高附加值、高影响力以及关键配套环节,以一体化手段构建全产业链。一是依托温州市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成立产业链行业协会,加快建立政府、企业、金融等多主体参与的企业兼并重组综合服务机构。二是引育审计、法务、投资等服务主体,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兼并重组提供专业化服务。三是围绕温州40余家上市公司为主体的领军企业,加速推进产业链组织化建设,打造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到物流分销以及包含科研、设备等配套体系的产业链共同体。 二、强化技术创新,以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全产业链掌控。抓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契机,强化产业链底层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技术转化,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构建全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一是锚定“5+5”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在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绩效评价制度,推动科创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形成支撑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在高度依赖技术实现产业掌控能力的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电气等行业,加大奖补力度,鼓励企业创设或收购研究机构、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等。三是针对“5+5”产业设立产业链重大技改项目,以龙头企业、关键核心技术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大技改贴息力度,提升政策兑现效率,加速形成若干条完整且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韧性的特色优势产业链。 三、强化内外互动,借力双循环优化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针对我市外向型经济特点,推进五大对外开放平台(温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互补融合,放大集成叠加效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一是以温州(鹿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国际采购商集聚,推进专业市场经营者实现快速小批量、多批次出口;二是差异性构建海外分销市场,提升我市“5+5”产业在海外市场的集聚效应,推动产业高位发展。三是加速融入RCEP协定和中欧协定,根据我市产业比较优势形成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重点强化“一带一路”以及欧盟市场的协同。如鞋革行业,可以发挥鞋样设计的优势,加强与东盟制鞋业的合作,利用叠加免税的政策利好,形成区域比较优势,扩大“贸易创造”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