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山瓯水孕育万种诗情,诗风雅韵滋养千年古城。高水平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是我市打造文化高地的十大工程之一。根据建设计划,我市将系统开展“瓯江山水诗路文化”研究,着力培育“江心诗岛、雁荡诗山、楠溪诗村、五马诗街、温瑞诗河”等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并布局建设数字诗路文化体验平台。
《江心屿诗词选》深挖“中国诗之岛”魅力
11月3日,经过10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江心屿诗词选》终于首发面世。
近年来,浙江省提出在“大花园”建设中全力打造四条诗路文化带,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就是其中之一。而江心屿则是瓯江山水诗路上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
多少文人墨客在江心屿留下美丽诗篇,传诵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江心屿现存历代题咏作品多达上千首。为摸清江心屿古诗词“家底”,擦亮“中国诗之岛”的金字招牌,今年初,温州市、鹿城区两级政协合作,邀请我市文史学者陈瑞赞、金丹霞、洪之渊共同编纂《江心屿诗词选》。
《江心屿诗词选》共辑录了60首诗词,每首作品不但有详细的注解,还进行了翻译和赏析,力求让每一首作品都能为普通读者理解。该书的一大亮点还在于诗的白话翻译采用“以诗译诗”的方式,不但保留了直译特点,同时也具有优美的诗味,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诗不可译”的魔咒。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这是孟浩然《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中诗句。经陈瑞赞一翻译,便成了“远处群山来对饮,孤屿与我竞诗雄。”山水竟活了起来!
“孟浩然和张子容在永嘉上浦馆(在今永嘉县乌牛街道码道村)会面,饮酒赋诗”,陈瑞赞说:“当孟浩然把他对友人的深情转移到眼前景物上时,四围群山和江中孤屿就成了他的酒朋诗友。”
在准确理解原诗的基础上,用精炼、通俗的语言把文义和意境准确表达出来,类似这样的翻译,在该书中比比皆是。
本书收录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涵盖面却很广。从南朝的谢灵运到当代的夏承焘,时间跨度近1600年;入选的作者不但有家喻户晓的大家、名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乡曲之士”;作品的题材涉及游览、行旅、怀古、送别、雅集、禅理、爱情等。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诗词,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江心屿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合在一起,又完整地表现了江心屿的景观风貌和人文气质。
系统开展多点文旅融合示范基地
为高水平建设诗路文化带,绘就“诗画山水温润之州”蓝图,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市发改委牵头编制并组织实施了瓯江山水诗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根据历史文人墨客行迹、水系交通、瓯越学脉、名城古镇、遗产风物,梳理六大文化主题、擦亮八类珍珠,串联起温州文化精华之“链”、诗画山水之“链”、全域发展之“链”,高水平推进“诗画山水、温润之州”的建设工作。
截至9月,瓯江山水诗路“八类珍珠”的100项工程完成投资额49.78亿元,串联项目的交通建设完成投资额150.11亿元。另外,数字文旅新服务和“名城古镇”复兴已进入如火如荼的建设阶段。
全市各地纷纷落地行动。其中,鹿城未来三年行动计划亮点满满。比如,在山水诗源上,鹿城要建设一批山水诗画展馆,举办江心屿金秋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提升“塘河夜画”大型山水实景演艺,培育瓯江山水诗IP,重点实施古城九山等诗路文化名山景区的提升(扩容)工程项目,加快江心屿码头改造提升和东园西园改造提升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诵不辍。近年来,永嘉以数字诗路e站建设和中国(永嘉)山水诗文化旅游节(谢灵运诗歌节)打造为重点,永嘉进一步打响楠溪江“中国山水诗摇篮”品牌。目前,永嘉已建成全省首个数字诗路e站,通过VR/AR等数字技术手段,打造线上“云游”平台,并围绕谢灵运推出四条诗路精品旅游专线。
今年5月召开的温州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动员大会明确,要打造一条具有辨识度的文化高峰带、引领现代化的美丽发展带、探索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带,使之成为文化高地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今年11月召开的市委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加速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构建“诗路五景”,将温州打造成为中国山水诗朝圣地。目标明确,路径几何?有哪些现有打造经验值得继续推广,哪些方式做法值得重视实施?近日,多位政协委员及专家分别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为高水平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