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怎样深厚的缘分! 我作为一名电视媒体人,职业生涯从起步开始就与《政情民意中间站》的名字紧紧联结在一起。 
17年前,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一个是无现成模板可学,市政协依托电视媒体而探索创办的公共话语平台。回看2002年6月28日播出的第一期《政情民意中间站》,比栏目更显生涩的就是那期节目里的主持人——当时24岁的我了! 17年过去了,《政情民意中间站》已经成为温州市政协履职的一个品牌,成为温州地方民主建设的一个窗口。 
过去17年间,《政情民意中间站》因为在地方民主建设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两次被全国政协机关报头版头条宣传报道;曾被浙江省政协评选为全省政协十大创新案例第一名;曾被浙江省委宣传部评选为全省十大“三贴近”优秀实例,并由浙江卫视摄制组专程来温进行采访报道;曾二度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中国十大优秀电视谈话栏目;曾和《小强热线》《1818黄金眼》等栏目同批被评为第三届浙江新闻名专栏;曾十多次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一直陪伴着《政情民意中间站》成长的我,也意外地收获了丰硕的成果。17年来,我主创的电视作品有8件获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以上。我个人先后获得温州市十佳新闻工作者、温州市首届十佳主持人、第二届全国百优主持新星,获得温州市人民政府文艺创作最高奖——第九届文学艺术创作奖“金鹿奖”、浙江省第四届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回首17年,我庆幸能有机会与《政情民意中间站》共成长!而我所亲历的《政情民意中间站》成长的这17年,也正折射了温州市政协创新发展、履职为民的17年!  2002年,刚当了两年记者的我,获得了参与创办《政情民意中间站》的机会。后来,有专家评价说:创办《政情民意中间站》是温州在协商民主方面的一次前沿探索。正因为前沿,所以《政情民意中间站》的运作模式在当时几乎是全国首创。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凭什么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呢? 回顾栏目创办的背景,我们会发现:在民营经济发育较早的温州,民众希望对公众事务有更多的表达。温州市政协与电视台同时捕捉到了这样的呼声,于是共同为市民打造了一个更大的发声平台,希望让民众的合理诉求在政协民主监督与媒体舆论监督的共同参与下,推动问题的解决,这也成为创办《政情民意中间站》的最初设想。 在后来的讨论中,“畅通政府和百姓沟通的桥梁”的栏目定位逐渐清晰。即通过官员和民众在电视媒体上的公开讨论和直接沟通,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彼此理解,完善公共决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当时,时任温州市政协主席蒋云峰经常说这个栏目是沟通的桥梁,是议政的平台,是民主的窗口,同时也称这个栏目是民众负面情绪的“解压阀”。 试想,能在权威的电视媒体上搭建这样一个有形有声的公共话语平台,由普通百姓对政府工作评头论足,甚至提出尖锐批评,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后来全国各地政协和电视台来温学习《政情民意中间站》做法时,由衷发出的感慨!但很多“取经”者说:“可以学、应该学,难以做。”
我们这些栏目的创办者们,至今非常感谢当时主政温州的李强书记所带领的市委、市政府的开明和魄力。不仅允许开办这样的栏目,而且李强书记本人在接受专访时还要求各级政府官员到《政情民意中间站》来,借用这个平台跟群众沟通,他认为面对面的沟通实在,没办法回避一些尖锐的矛盾。另外,这样的形式也是对党委、政府工作的一种监督。李强书记说,政协和电视台办了一件大好事。 于是,当市民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些不到位的工作,向所在部门领导当面提出尖锐批评的画面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时候,观众的反应是直接的。晚上刚播出的话题,第二天就成为温州街谈巷议的热点。在节目中敢于直言的政协委员,更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明星”。《政情民意中间站》的成功,显然不仅仅是17年前节目刚开播时所引发的轰动效应,而是一档时政类的大型访谈节目竟然能一直办下去,至今仍保持了较强的生命力,其中的深层原因值得思考。

作为与栏目共同成长的亲历者,我认为首先要归功于栏目合办双方,市政协和电视台对这档栏目的倾力投入。说实话,办好合办栏目确实是挺难的。在创办之前,双方都希望实现1+1>2,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双方在理念方面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往往是1+1<2,甚至很容易就办不下去了。
《政情民意中间站》长青的秘诀是:合办双方相互尊重彼此所长,遇到问题不是按行政级别来拍板独断,而是以政协最擅长的“民主协商”来解决,用对话来解决。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需要政协有关领导拥有非常开阔的心态去对待这一合作。试想,温州市政协分管副秘书长是正县级领导,分管副主席是副厅级领导,但他们却愿意和我们这些电视台“民工”们平等地对话、策划节目。只要我们的分析判断在理,就会得到足够的重视,这让栏目组的小伙伴们感到非常温暖。 当我们在工作中碰到困难时,就能感受到政协对于这档栏目的强大支撑。比如,2013年,曾在全国引起关注的“温州三都岭隧道为节省开支,关闭一半隧道灯”的舆论事件中,《政情民意中间站》栏目组第一时间介入,邀请涉事的招商局、甬台温高速代表就观众的质疑到节目现场和各界代表展开对话。涉事单位顾虑重重,甚至要求电视台不要做这个话题。当时这期话题面临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窘境。温州市政协分管副秘书长及时将情况向时任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分管《政情民意中间站》的余梅生副主席汇报以后,余副主席亲自出面,联系涉事单位主要领导,向其说明:“中间站”给你们提供了一个平等发出声音的权威平台,如果不来,以后怨不得别人对你们的偏见了。结果,涉事单位代表如约而至,直面质疑,表明态度,坦诚道歉。他们以勇气和坦诚,在节目现场赢得了群众代表们的谅解和掌声。节目播出后,更让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涉事单位有了反思自身不足,积极整改的时间和舆论氛围。 这期节目获得了当年的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我想,评委也在节目中看出了《政情民意中间站》以平等对话化解社会矛盾的积极作为。
《政情民意中间站》制作播出的节目还有一批监督类的,它们播出后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2016年《即知即改,化解“二孩”办证难》节目播出后,办证手续立马得到简化,一大批“单独”“二孩”家庭受益。很显然,没有政协领导的担当和协调,这类节目很可能会“胎死腹中”。所以,作为栏目的具体制作者,我们非常感恩合办单位领导的担当,为栏目组撑起了创作好节目的空间,也为这档节目仍欣欣向荣奠定了基础。 温州市政协对《政情民意中间站》的高度重视和倾情投入,也让电视台的领导对办好这一老牌栏目充满期待。近年来,电视台斥资1000多万元对以《政情民意中间站》节目为主的三楼演播室进行高清改造,抽调业务骨干充实栏目组,将栏目从公共频道调整到影响力更大的主频道(新闻频道)等,合办双方的重视和倾力投入,使《政情民意中间站》在可持续发展中有了最重要的基础保障。 除了合办双方的投入之外,《政情民意中间站》自身也在不断调整监督形态,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例如,在2002年,节目开办之初,《政情民意中间站》就制作了这样一期节日:市区一所学校的门口因路面破损出现一个大坑,影响师生出行,校方向多个部门求助无果后,自行请工人修补大坑。正在工人因修补进行必要的开挖时,行政执法局开出一张擅自开挖的罚单。办好事反受处罚的尴尬,迅速引发全民热议。《政情民意中间站》第一时间介入,邀请当事双方和政协委员等参与现场讨论。政协委员非常尖锐地指出执法部门工作中的问题。执法部门也积极回应民众批评的意见,撤销了处罚。 在《政情民意中间站》开播的第二个5年,栏目的监督形态已经发生了悄然改变。2008年,市区一大型住宅区被臭气困扰多时,居民反映强烈,但因涉及众多部门,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市政协指示《政情民意中间站》栏目介入,安排由政协同志和电视台记者组成的采访摄制组,多次深入该住宅区周边寻找臭源,先后锁定五大嫌疑臭源,随后,邀请相关的各部门单位代表和居民代表一起走进演播室。由于细致扎实的前期采访,各相关部门纷纷表态落实整改。由于这期节目涉及住宅区的数万住户,影响巨大。后来,已经制作完成的节目,根据政府的要求推迟一个月播出,并将政府在这一个月内所完成的整改措施在节目最后播出,让群众对政府工作更有信心。此后,该小区不再受臭气困扰。
当《政情民意中间站》成长到第三个5年,栏目的监督形态更趋沉稳。2013年,市区一处公园拆迁后,政府承诺3年内安置房回迁。但3年将近,交房遥遥无期,拆迁户群情激愤,投诉到《政情民意中间站》,市政协没有回避这一尖锐矛盾。与属地政府相关部门协商后,将节目录制推后半年。在此过程中,栏目组每半个月去现场记录工程进展,并向居民反馈。半年后,当安置房主体结顶时,栏目组将演播室搬到安置房边上的新建公园,以居民未来的新居为背景,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居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录制这期话题。居民们的情绪,从过去的不满转化成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转化为对政府的感谢。 其实,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政情民意中间站》近800期节目中还有很多。从中透视出《政情民意中间站》不断成熟的轨迹。从草创时的尖锐批评,到发展中的建设性监督,再到充分协商基础上的监督成为常态,既推动了问题解决,也更容易被监督部门接受。由此,《政情民意中间站》已成为温州市政协履职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市委、市政府和社会民众所接受。
反观我在第一期《政情民意中间站》节目中的主持表现,说实话是比较糟糕的。然而,我庆幸,我遇到了一个宽容的时代。没有人给电视台领导写信让我“下课”,反而有许多政协领导、政协委员给我鼓励。在师长们的指点下,我逐渐意识到《政情民意中间站》并不仅仅是一档电视节目,它需要主持人晓民意,还要通政情。要做到这一点,主持人需要学习的量是很大的。同人们经常自豪地说,做一期节目就相当于上了一堂社科领域的研究生课程,嘉宾就是我们的导师,节目录制就是现场答辩。而且,温州市政协还以其强大的智力资源,专门为《政情民意中间站》栏目聘任了一个由各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顾问专家组,以弥补年轻的节目制作团队阅历和学识的欠缺。于是,一期期的积累,让我在对话题的把握和主持的表现上渐入佳境。
迄今,《政情民意中间站》已经播出近800期节目,话题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政情民意中间站》的各界嘉宾累计达6万余人次。
回顾我和《政情民意中间站》一起走过的17年,我感叹创办这档节目的双方领导的远见;我感动政协这个聚智平台上的众多专家和各界观众对《政情民意中间站》给予的无私帮助;我感谢和我一起奋斗在一线的栏目组小伙伴们的忘我付出;我感恩给予我们极大信任,为栏目支撑起创作空间的各级领导!我相信,走进新时代,已经进行了17年协商民主地方实践的《政情民意中间站》,一定能够做出新样子,在未来温州政协的创新实践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对此,我热情地期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