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中、黄淮和张璁
护城河流过的海坦山,北临瓯江,位于护城河西,俗称上岸山,是鹿城“九斗山”之“斗口”。
站在海坛山巅,瓯江潮汐尽在眼底,无疑是一处风水宝地。山上古迹颇多,有晋代“郭仙庵”、梁代“悟真道院”、唐代“嘉福寺”“海神庙”,宋代“天宁寺”、叶适墓、明代“五灵庙”等等。山下还有温州二十八宿井之一的白鹿庵井。

而与海坛山相关的谚语,有趣的该数宋时就有的“海坛沙涨,温州出相”。这是一条预言谚语,说的是每当海坛山下瓯江里泥沙突然大涨,温州人中就会出现宰相。
第一位应验此谚的据说是宋代陈宜中。此外,还有明代黄淮、张璁等人。
万历《温州府志》有南宋“咸淳间,海坛岭下江沙忽涨,人以为异”。未几,德祐元年(1275),陈宜中果然官居相位,应验了该谚语的预测。
陈宜中(1218~1283),字与权,永嘉(温州古称永嘉)人,南宋末年宰相。他为官为人虽然争议较多,但作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宰相,还是能使人骄傲的。
到了隆兴元年(1163),23岁的木待问中了状元,他的同乡状元好友王十朋在《答木状元》赞云:“振赋海之名家,符涨沙之胜地”。“涨沙”寓意拜相,王十朋本人46岁才中状元,故对木待问少年得志寄予厚望。后木待问过生日,好友甄龙友特作《南乡子·寿木状元》以贺。还说“见说海坛沙涨也,明年”。而“明年”与“明朝”一样,都是不确定的时间,甄龙友借此调侃木待问当宰相的时间还没到。但可惜的是海坛泥沙一直没能大涨,木待问也没能拜上相。

到了明宣德年间,久违的海坛山瓯江里泥沙忽又大涨,据说这次应验在黄淮身上。
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他是明朝内阁初创期间的重臣,位居首辅,历事五朝;著有《省愆集》和《介庵集》。及嘉靖年间,海坛沙再涨,这次是张璁(孚敬)成内阁首辅。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后由明世宗赐名孚敬,字茂恭。永嘉人(今属龙湾区人),在明世宗初年三度位居首辅。
“宣德间,海坛沙复涨,永嘉黄淮大拜”。
“嘉靖间,海坛沙复涨,永嘉张孚敬大拜”。
“海坛沙涨,温州出相”不仅仅在民间流传,还被宋代画家、诗人郑思肖(号所南)记在他的作品《心史》中:“相国生东瓯,应谶海坛沙”。可见当时流传之广。

▲郑思肖传世作品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擅作兰花,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东城墙下江西栈
海坛山俗称上岸山,山上有亭叫“上岸亭”,山下有街被叫做上岸街。上岸街东边,隔河的是行前街,沿着行前街往南,就是老温州口中的“江西栈”。没错,江西栈不在江西省,它只是位于华盖山护城河东的一条路——据说在1877年英国外交官阿查理拍摄的温州老照片中,还能看到它,路边还建有一座庙宇。

▲上岸街口 杨保民摄
江西栈的来源,与江西会馆有关。当时江西从水路到温州贩卖瓷器的商家很多,当然也有做其他生意的。为方便这些出门在外的乡亲,江西商帮就在涨潮头往南的地方,建起一座会馆并成为这里的标识性建筑。老温州就顺理成章地将这一带称为江西栈,并被标记在地图上。
后来,这条不长的江西栈路,被改名为永东路。但不少老温州仍习惯将这里叫作江西栈。旧时这里曾有一座公办小学“东南小学”,是当时古城外的名校,很多城里的孩子想进该校学习还得找人去开“后门”。据说当时小学所在,就是由江西会馆改建的。后来,这里成了永东路小学。
那么,温州古城内外的河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填塞的呢?据载,自1934年以来,由于人口密度增大,古城原有的交通格局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五马街南侧河道率先被改建为石砌下水道,城区开始“填河拓巷”。第二年,瓦市殿巷小河被填。而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包括东护城河在内的许多河道全被填塞。于是,东护城河成了环城东路,周边盖起楼房,从此车水马龙,喧闹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