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温州早茶、雁荡山铁皮石斛、苍南四季柚等在国内外市场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我市成功培育了温州早茶、温州瓯柑等8个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和苍农一品、瑞安农产等5个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11月22日,温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瓯越鲜风”在浙江省农博会上发布,陈伟俊书记和姚高员市长共同为“瓯越鲜风”揭牌,打出了温州农产品“敢为天下鲜”的宣传口号,标志着我市农业品牌建设登上新台阶,迈向新征程。但相较于省内其他地市,我市的农业品牌建设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目前主要问题有: 一是品牌数量少知名度低,缺乏品牌龙头。当前我市知名商标仅占商标总数的0.65%,省著名商标仅占商标总数的0.46%。2017年浙江省首次公布的知名农业品牌百强名单中,我市入围品牌8个,占比6.9%,仅优于湖州、嘉兴和舟山。2019年浙江省知名农业品牌百强榜,我市也仅入选6家。 二是农业产业化滞后,缺乏品牌支撑。我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足,只有小部分龙头企业具备种苗培育、精深加工、市场流通等模块,多数农村种植户还处于单一的种植养殖环节,农业经营单位缺乏精、深加工能力,多数产品仅能以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形态销往市场。如杨梅多为小型家庭果园种植,缺少系统管理和品牌运作。其销售多以家庭散户经营为主,固守本地市场,不分等级混装,没有统一包装,限制了产品流通与品牌传播。 三是品牌定位不清晰,缺乏辨识度。比如“苍农一品”“瑞安农产”“文成原农”等品牌都侧重表达自然、生态等价值,差异度和区分度不高,卖点不够独特。“平阳五个鲜”突出一个“鲜”,有一定感召力但也未能跳出农产品的普遍特征,该品牌实施创新,将平阳黄汤茶产业、南麂大黄鱼产业、马蹄笋产业、番鸭产业、鸽蛋产业整合打包,但仅是简单做加法,品牌推广效果不彰。 四是品牌创建简单化,缺乏运营能力。多数农业产品品牌主体,注册时意识到自己的产品必须有一个品牌,但注册后“万事大吉”,没有围绕做强做大,积极去做好宣传、展示展销、质量标准落实等一系列文章。我市的几个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几乎都是简单学习“丽水山耕”模式,缺乏科学成熟的品牌运营机制,也缺少专业品牌运营及管理的相关人才。 为此,建议: 一、抓政策强引导 建议政府在加大政策鼓励、宣传倡导、财政补贴、产品评比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氛围的同时,还应从微观层面在传递市场信息、地域资源整合、组建农业专业化团体、组织品牌建设培训和专家指导、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等方面采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引导和扶持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品牌主体一起打响我市农业品牌。特别是今后评选各类龙头企业、示范性合作社、家庭农场时,充分考虑该对象的产品品牌建设情况,促进提高品牌意识。在乡村振兴示范带、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中融入农业品牌元素、加大扶持力度。 二、抓机制强保障 重点要统一区域品牌准入标准、制定规范化运行规则。统一规范品牌在生长环境、种(养)殖环节、生产加工、贮运操作、销售方式等方面的标准体系,设置严格的准入门槛。建立品牌认证机制,实施有效的跟踪管理,实行认证机构与生产者、销售者共同连带责任;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加快推广大数据、物联网在生产管理中的运用,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建立退出管理机制,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取消使用公用品牌的资格,确保相关企业、合作社、协会等严格遵守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找准市级和县级区域公共品牌定位,明晰不同品牌辨识度,采用不同模式和机制协统创建发展,共同提高知名度。精简运营主体组织架构,明确运营职能。以市场经验构建母子品牌架构,以行政手段管理品牌使用,确保品牌长期健康运行,并对农业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三、抓产业强基础 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将发展我市优势产业作为品牌创建的基础,农产品品质作为品牌发展的第一要义,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小农庄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特别是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扩张和延伸,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基地”的一体化经营发展模式,带动上游、下游、平行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我市品牌的数量和影响力。 四、抓营销出成效 可建设各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运营中心,推动品牌产品进超市、进农贸市场、进社区;可“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扩大区域公用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可发挥温州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借助农民丰收节、开茶节、杨梅节等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农业节庆活动,以文化带动品牌推广,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发言人工作单位及主要职务: 党派:九三学社 温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 界别:九三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