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民盟温州市委会的发言——关于注重外引内培推动温州智慧城市管理的建议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协


近年来,温州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按照《温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为重点,加以全面推进。智慧旅游、智慧医疗和永嘉智慧交通等项目入选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智慧政务、市民卡工程、智慧公安、智慧城管、智慧教育等发展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温州先后出台了《温州市信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温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年)》、《培育引进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壮大温州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试行)》(简称“新动能培育21条政策”)和《温州市数字经济五年倍增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着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2017年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城市100强,温州位居全国第23位,比上年上升了2位;2018年温州入选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位列全国第29位。温州市在浙江省的信息经济发展指数得分95.1,位居全省第5,同比增速居全省第2位,信息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两化融合模式不断创新,

促进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管控模式创新、价值链协同创新。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小层次低

温州尚未形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效应,数字经济产业规模仅是杭州的8.9%、宁波的32%,嘉兴的57%。温州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企业中,亿元以上企业仅112家,其中5-10亿元6家,10-20亿元5家,20亿元以上2家,温州近80%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企业产值在亿元以下。对比嘉兴,亿元以上企业有177家,其中5-10亿元44家,10-20亿元23家,20-50亿元6家,100亿元以上2家。

在产业结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层次偏低,缺芯少魂,产品结构仍以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机电等基础类配套产品为主。温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的大多数产品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电子整机和装备产品比重低,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器件等产品比重非常低,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对实体经济发展难以实现长期提速效应。2019年一季度,我市核心产业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13.6%,但增加值增速仅8%,低于杭州(同期营业收入增速13.2%,增加值增速达到15.3%)、宁波(同期营业收入增速9.6%,增加值增速达到12.6%。)等城市。

2.技术和人才支撑不足

温州缺少从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秀企业,以及开发实施ERP、MES、PLM、SCM等系统的优秀本土软件企业,软件业仅占全省的0.7%,是杭州的0.83%,居宁波、金华、嘉兴之后,居全省第5位。温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力不足,普遍是国内大型软件公司在温州的合作伙伴或者代理商;温州本土软件人才流失严重,普遍反映发展平台欠缺,对实体经济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不足。基于此,温州少数自身能够开展数字化工作的企业,往往将企业数字化成果作为自身专利和技术的保护点,同时也作为自身企业的竞争力所在,不愿意大规模进行推广,这进一步阻碍了温州数字经济发展。

3.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深圳的华为、腾讯、中兴等企业,以及杭州的阿里、海康威视、华三等企业已成为当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柱,支撑了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温州,缺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龙头企业的创新驱动和引领发展,也缺少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的支撑,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短板”。

4.数字经济企业标准化程度低

温州制造业数字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和内部管理强需求,相应的管理软件开发时往往只基于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情况,均为量身定做,没有形成标准。制造业数字经济企业标准化缺乏,导致产业链上各子管理系统无法实现无缝对接,所以很难形成企业推广和应用规模。相比之下,杭州在电商经济领域、宁波在对外贸易全过程软件领域,已经在全国树立了规模化、标准化的领先地位。

二、建议

1、注重外引内培,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重点围绕通信卫星、物联网、集成电路、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结合温州打造“一廊三区三基地”发展布局,以浙南产业集聚区、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等地为中心,引入北斗产业园、浙南云谷、“双创新天地”、海创园、中电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智慧医疗与可穿戴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区、数字经济特色基地和数字经济小微园。

2.注重外引内培,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领军企业

引进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实施平台化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引导天心天思、晨泰、维融等优质数字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通过股改、挂牌和上市等措施,扩大企业规模,提升综合竞争力。围绕大数据、VR、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发展潜力大的数字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建立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科技型数字企业培育发展机制,形成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生态,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实施中小微数字企业提升工程,筛选一批企业列入新增亿元企业重点培育对象,形成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鼓励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以及清华、浙大、交大等重点院校,在温州设立研究机构,推动“产学研”互动,开发“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加强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创新研发和产业化,特别是加快推进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就医流程改造优化为基础的HIS系统软件的产业化。温州软件业应通过与制造业智能化提升相结合,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即依托温州的制造业,培育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大软件企业,做强温州软件信息产业。在外温商知名的数字经济产业,如唯品会,正泰工业云等,在全国特定领域中比较突出。利用政策、金融、土地、感情和温州制造业智能化提升所形成的商机,招引这些知名温商的数字经济产业,将部分产业环节回归到温州,带动温州数字经济的融入和发展。

3.搭建招商平台,优厚引进重点数字项目

结合前沿数字科技和产业转移现状,紧盯台湾、深圳等地集成电路、传感器等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转移,以及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战略合作的机遇,搭建温州数字经济招商产业平台,重点引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物联网、通信卫星等新兴产业。围绕产业和政府数字化市场机遇,招引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清华紫光等一批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产业落地。联合本土优秀医疗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合作伙伴,凝聚商业资源,引入优秀服务企业项目,打造瓯海生命健康小镇智慧医疗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温州智慧医疗产业发展。盯引已对接的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加大推进已落地重点项目。温州软件业应通过与制造业智能化提升相结合,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即依托温州的制造业,培育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大软件企业,做强温州软件信息产业。在外温商知名的数字经济产业,如唯品会,正泰工业云等,在全国特定领域中比较突出。利用政策、金融、土地、感情和温州制造业智能化提升所形成的商机,

借5G建设之机,对接运营商,为5G在产业数字化中的应用提前布局。

4.外引内培加快数字贸易与智慧物流发展

依托阿里巴巴、唯品会、京东等资源,联合绿森数码、易达购、好派多网络菜场等一批温州本土电商龙头企业,打造健全的数字贸易产业链和生态链。推进新零售业态广泛布局,加快阿里巴巴“盒马鲜生”、阿里天猫、淘鲜达小店等国内知名新零售项目落地布点,布局无人超市,发展体验经济、智能经济等新型电商业态。培育发展电商生态圈,推动苍南海西电商科技园等一批重点电商平台建设,支持电商平台企业整合实体企业,形成O2O一体化体系。全力开展中国(温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化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利用温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优势,加快海外仓建设。积极对接省商务厅,谋划申报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强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战略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建设国家(温州)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国家智慧物流综合服务中心。引导温州制造业、电商、物流等相关企业与平台的对接,加大本土物流企业培育力度,使之成长为规模化、集约化的物流A级企业,为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生态夯实基础。建设智慧物流产业园区,加强兑现立足温州传化公路港项目,联动全国传化物流中心,打造浙南地区综合型现代化物流枢纽。

5.形成本土数字经济专业人才良好发展环境 。

加强温州信息技术类企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引导创业园区、行业协会与温州本地高校的进行深度产教融合,让在温高校与企业建立互动联系,政府提供一定的实习实训补助,把就业工作提前做到位,以弥补高校就业季温州企业在区位及产业环境上的不利地位。

加强兑现新动能21条、人才新政40条、数字经济若干政策意见等一批政策文件,给予高新企业税收、土地、人才优惠政策,发挥温州原有的项目和企业优势,外引发展要素,内培企业创新活力,让智慧、资本、人才等发展要素充分进入数字经济产业,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






发言人工作单位及主要职务:                          党派:民盟

民盟温州市委会                                              界别:医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