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也是永嘉山水的发现者。
公元422年,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在任期间,他遍历诸县,发现永嘉郡山水景物佳胜,写下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温州的神奇山水因谢灵运闻名天下!他是中国历史上山水诗创始人,温州也因此成为中国山水诗发祥地。
千百年来,这块洋溢谢家诗意的山水之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骚客。如今这里的人们,热爱脚下的山山水水,欣赏和创作着山水诗,有些东西已与他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
由于谢灵运的存在,尤其是他开创经游名山的创作方式,温州诗风中,山水传统极为发达。可以说,谢灵运及山水诗,构成温州文化的重要元素。谢诗的风格和影响力至今仍在不断被放大,乃至历史深处。
因此,谢灵运和温州山水,不仅是温州的重要文化品牌,“瓯江山水诗路”也成了目前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四条诗路之一。
那么,谢灵运之后,中国历代诗人对起源于温州的“谢客诗风”,有着怎样的承传?“谢客诗风”对温州本土诗人和山水诗有哪些影响?11月2日上午,北京大学教授、温籍学者钱志熙,应温州文史馆之邀来温讲座,以《谢客去后的永嘉山水一一从地域文学经典的角度论谢灵运温州诗风中的传承》为题,对此作了阐述。以下文字来自讲座内容,有增删。
谢灵运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类,一为乐府诗,一为山水诗,他遗存至今的诗作有100多首。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始于刘宋永初三年(422),也就是他出守永嘉郡途中。在他的百余首诗中,明确描写永嘉郡山水的诗作约21篇,其中很多为温州人所熟悉。如《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圆柳变鸣禽”、 《登江中孤屿》的“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等。他在温州的诗文踪迹和纪念性建筑八九十处,如谢池巷、康乐坊、竹马坊,及江心屿的谢公亭、澄鲜阁等,是历代文化名人在温州遗迹较多的一位。
谢灵运的诗歌创作地点,主要在永嘉郡(今温州)、会稽始宁(今上虞)、临川(今江西境内)三个地方。《宋书•谢灵运传论》对他在这三地的山水游览和诗歌创作情况都有记载。他在这三处的山水游览, 在当时几乎都成为重要事件:
“每有一诗至都邑, 贵贱莫不竞写, 宿昔之间, 士庶皆遍, 远近饮慕, 名动京师”。可见他对当时的诗坛山水诗风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他在永嘉郡的山水诗创作,则成为这种影响力的铺垫。换句话来说,永嘉郡是谢灵运作为山水诗人成名的地方,他在这里奠定了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地位。谢灵运的山水诗“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使之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流派”。
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文学史上习惯称之为“大谢体”,其特点为“专注于山水及景物本身且风格古朴”,与南齐山水诗人谢朓,合称“大小谢”。
谢灵运在温州待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就离开了,但他对温州地域文化的影响很大——从南朝至唐代, 甚至直到现当代,他的温州山水之游,一直被作为地域文化经典不断传述。于是更多南朝名士、文化郡守及中国历代诗人来了。他们有的慕名来温实地“考察”,有的浮想联翩隔空致敬。概括来说,不同时代的历代诗人,主要以“复制游踪”“追忆咏谢”“继承精神”等方式,致敬谢灵运和温州山水、延续“大谢体”。
文化郡守诗路重探,高林隐士瓯郡寻幽
应该说,谢灵运在永嘉郡内确立了一种山水游览与诗歌创作的传统。于是在他离开温州四五年后,南朝更多名士来了——他们几乎“复制”了谢氏在永嘉郡的山水创作活动。
如与谢灵运并称“颜谢”的颜延之(384~456)、写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丘迟等,他们不仅因相同的政治原因出任永嘉郡守,还主要以“追随谢的足迹并加以创作”的方式,延续谢客诗风。
《宋书•颜延之传》载,元嘉三年(426),曾贬抑颜、谢的徐羡之被诛,颜延之被征为中书侍郎, 赏遇甚厚。但后又因得罪当权者刘湛、殷景仁等人,颜被出为永嘉太守。据温州文史传承, 颜延之曾游古称青岙的洞头大门岛, 且建有望海楼(中唐诗人张又新《青岙山》一诗即咏此事)。
温州山水的最大特点是山海稠叠, 海景是重要元素之一。谢灵运诗中, 像《游赤石进帆海诗》《郡东山望溟海诗》《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诗》等, 写的都是观海情景。颜延之登上青岙岛屿观海, 很可能就是受到谢氏启发。可见他在永嘉郡内, 也有过山水之游,只是据现存文献,尚未发现什么诗咏。
而在创作上明显追效谢客山水诗的则是丘迟。
丘迟(464~508),字希范,中国南朝文学家,吴兴乌程(今湖州)人,擅诗且辞采逸丽,曾以一封《与陈伯之书》成功招降别国将领。他出任永嘉太守是在梁天监三年(504)。
因之前谢灵运赴永嘉郡途经所作有《富春渚诗》,曾留诗当时隶属永嘉郡的石门洞。丘迟也在建康(今南京)赴永嘉郡途中经富春江时作《旦发渔浦潭诗》《夜发密岩口诗》两诗,也游览了石门洞,并留下诗作。丘迟不仅在行踪上“复制”,在诗风上也明显沿袭“大谢体”。如其中的“藤垂岛易陟,崖倾屿难傍”等句,纯为大谢句法。
在当时,追随谢灵运诗踪的,除文化郡守外,还有高林隐士。
如齐梁之际的陶弘景,据说也曾隐居永嘉郡楠溪、陶山一带。其著名的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中,有“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之句。有学者认为,陶所写的就是谢灵运诗中的永嘉郡山水。类似的说法,也在其他地方的志书中有见。
以此可见,南朝继谢灵运之后,来永嘉郡的士族官僚和道教高士,也曾从事过寻幽探异的山水游览与山水文学创作等活动。
李杜首开咏谢之风,网红打卡地江心屿
如果说南朝诗人传承谢诗,主要是以复制谢灵运作郡永嘉的山水活动,那么唐代诗人对“灵运诗风”的传承,则主要表现在对其作郡永嘉事迹的追忆与咏怀,并将谢氏作为重要的事典来使用——这个时期的诗人,从南朝的“学谢”转化为“咏谢”。
从与温州相关的诗歌中可见,唐代诗人送人游温,或寄赠在温诗人,总是将谢灵运作为主要典故。他们或想象谢灵运笔下的温州山水,或踏上温州访友探旧。
如受谢灵运影响较大的著名诗人李白与杜甫,虽没来过温州,但都从谢诗中感受温州山水并充满景仰,他们首开历代温州诗歌中的“咏谢”之风。如李白在《与周生宴青溪玉镜潭》中,开篇就写“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也提到石门、孤屿、谢康乐等。而杜甫在《送裴虬尉永嘉》中,也有“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故人官就此,绝境兴谁同。隐吏逢梅福,游山忆谢公”句。继李杜之后,唐代诗人如张子容、朱庆余、司空图、崔道融等人写的诗中,谢灵运也是那个绕不开的人。其吟咏过的江心屿, 因靠近郡城, 又是唐时海路入温门户之地, 所以吟咏者最多。
而在唐代温州本土, “大谢体”诗风是这个时期的基本标志。当然,唐时温州还没出现足够数量又有影响力的本土诗人,大谢诗风更多表现在外地诗人与温州相关的诗中。
如唐天宝中曾任诸暨令的郭密来温后,作有仿“大谢体”的五古两首;贞元年间,则有温州剌史路应等人的仙岩瀑布唱和组诗等。他们不仅在风格上学习谢灵运,连诗中词语也多来自谢诗, 而且还多次点明,类似活动就是对谢灵运寻游的一种呼应。
而除了“大谢体”诗,张又新是唐代诗人中被称为“永嘉太守例能诗(苏轼语)”的一个具体实例,这位“永嘉太守”留存温州相关诗作较多,是唐代诗人到温州后,有意识效仿谢灵运的典型代表。
张又新温州任上,广泛游历永嘉郡城及各属县, 写有诸多咏景物绝句, 可以说自谢灵运之后最大规模的以永嘉山水风物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其中《行田诗》《谢池》《孤屿》《春草池》等诗, 都是缅怀谢灵运游踪的作品。
开创温州诗风,成就温州山水诗
唐代温州缺乏有影响力的本土诗家,《全唐诗》收录有唐末割据温州的朱褒一首诗, 这可能是唯一现存唐诗中能确定为温州本土诗人所写的作品。
而到了宋代,温州的文化迎来发展高峰,在科举、文学、学术等方面均极有成就,人才辈出,被称为“温多士,为东南最”。在诗歌创作方面,则表现为本土诗人涌现、本土诗歌创作繁盛并影响全国诗坛。
其中第一位在诗歌创作方面比较突出表现山水的,是《横塘集》作者许景衡。他有《谢公岩》一诗“致敬” 谢灵运:
出守虽云远,登临不厌频。
五言多好句,千载独斯人。
风月楼长好,池塘草自春。
超然高世志,遗像日埃尘。
此诗表现出许景衡对谢灵运较深的了解,如强调其好游,并认为其高世之志;尤其称赞其五言诗千载独绝,可以说共鸣较深,不同于某些泛泛提到谢公的诗。而许氏自己的作品,最好的也是五古与五律。他的诗歌中有很多表现温州山海之美的句子。
南宋时期,温州本土著名诗人群体“永嘉四灵”,对谢灵运诗风的继承最主要在谢氏热爱山水景物的感情。他们的诗中,也常常写到谢灵运。如徐照《题江心寺》,就有“却疑成片石,曾坐谢公身”之句。诗人看到寺前一爿石头,猜测是不是谢灵运也在这里坐过,一下拉近了历史的距离。
“四灵”的诗,大多以写景物为主,也就是徐照所说的“诗凭景物全”。而这种专注于山水景物的特点,可以说“入景很深”。这种审美趣味,正是谢灵运开始的。此外,谢灵运的山水诗多喜欢说理且常涉方外之思。这种作风,在“四灵”诗风中也时有所见。如翁卷《和陈待制秋日湖楼宴集篇》《登飞霞山作》都是典型的“大谢体”作法。
而“四灵”另一人赵师秀的作品《和陈水云湖庄韵》,其中有“时当新雨余,苍翠献林岭。既欣冲抱舒,复快远目骋”等句,也与大谢风格接近。
此外,元代平阳诗人陈高、乐清李孝光,也都是以山水诗见长,直接或间受到谢灵运影响。
明代后期的何白(1562~1642),是继林景熙、李孝光之后,温州诗史上又一位奇才。他的诗风,主要是学习李白的 。但何白博取众家,谢客的山水诗也是其重要的取法对象。如其雁荡山纪游的五古诸作,多学谢客风格,用谢诗语也不少。
应该说,谢灵运的确是温州诗风的开创者,他是温州诗歌史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因为他的影响,温州历史上的山水诗特别发达。“大谢体”在温州诗坛上的传承也是最长久的,因为到如今,温州诗人吟咏温州的有关诗歌中, 谢灵运仍是基本主题。
旦发渔浦潭诗
南北朝 丘迟
渔潭雾未开,赤亭风已飏。
棹歌发中流,鸣鞞响沓障。
村童忽相聚,野老时一望。
诡怪石异象,崭绝峰殊状。
森森荒树齐,析析寒沙涨。
藤垂岛易陟,崖倾屿难傍。
信是永幽栖,岂徒暂清旷。
坐啸昔有委,卧治今可尚。
与周生宴青溪玉镜潭
唐 李白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我来游秋浦,三入桃陂源。
千峰照积雪,万壑尽啼猿。
兴与谢公合,文因周子论。
扫崖去落叶,席月开清樽。
溪当大楼南,溪水正南奔。
回作玉镜潭,澄明洗心魂。
此中得佳境,可以绝嚣喧。
清夜方归来,酣歌出平原。
别后经此地,为余谢兰荪。
春草池
唐 张又新
谢公梦草一差微,
谪宦当时道不机。
且谓飞霞游赏地,
池塘烟柳亦依依。
和陈待制秋日湖楼宴集篇
宋 翁卷
一夕鸣雨来,秋容变俄顷。
湖山属初霁,风烟带微冷。
侍臣设芳筵,开楼玩澄景。
怀我林下人,招携共观省。
碧草铺近洲,白云冒遥岭。
依稀兰杜香,仿佛潇湘净。
抚化篇忽成,达生累全屏。
即是造物游,何必神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