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观察
首页 > 委员观察
     
 
如何深化温州学和永嘉学派研究?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家献计支招
【来源:市政协】 【 】 【2020年12月15日】

“温州学”研究,任重而道远。新时代,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温州学”的文化支撑。近日,市政协召开十一届五十七次主席会议暨“请你来协商”活动,围绕“深化温州学和永嘉学派研究,提升文化温州城市形象”展开专题协商。会上,市政协调研组和5位政协委员及专家以场内发言形式,2位场外代表以视频发言形式,就如何深化“温州学”研究、挖掘“永嘉学派”内涵献计支招。

市政调研组为“温州学”研究提出五方面建议

2002年我市提出创建“温州学”。十八年来,“温州学”研究工作卓有成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温州研究方面的专著就有700余部,永嘉学派的研究也不断推进和深化,已形成研究专著20余部。

今年,市政协将“深化温州学和永嘉学派研究,提升文化温州城市形象”作为年度重点履职和“请你来协商”的重要内容之一,组建由市政协委员、文史专家组成的调研组,于9~11月份先后赴我市多地调研,深入了解情况。

在专题协商会上,市委宣传部通报“深化温州学和永嘉学派研究,提升文化温州城市形象”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市探索构建“温州学”学科体系,深入永嘉学派研究,开展温州当代发展研究,成效显著,并成立温州学文献中心,启动建设永嘉学派馆。

市政协调研组在肯定我市相关工作成效的同时,也指出思想认识不到位、统筹规划尚欠缺、机制不够完善、影响力尚待提升、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不足,并逐条提出建议。

就政协委员和专家关心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会议还邀请了市社科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文广旅局等单位、部门负责人到场回应。

北京大学教授、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温籍学者钱志熙:

明定位、理文脉,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

今年,浙江省提出建设四条“诗路文化带”。对于温州而言,须重点做好瓯江山水诗路建设。

一是要弄清诗路文化的基本内涵,确定瓯江山水诗路在浙江诗路文化带中的位置。浙江的四条“诗路文化带”,都是从谢灵运的创作开始,或是深受其影响。因此,瓯江山水诗路的建设应联系其他几条诗路,将瓯江山水诗路摆在浙江乃至更大范围的文化体系中来看待。建议将温州作为山水诗研究的中心,并相应打造一些学术及文化建设平台。

二是要梳理瓯江山水诗路的历史文脉。瓯江山水诗路开端于谢灵运,至今已形成瓯江地域的山水诗群或诗史。建议联合地方高校开展研究,成立有关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的研究团体,适时召开瓯江山水诗文化带的学术大会。

三是重视谢灵运研究,不能只关注其与温州的联系,而是关注他的思想、生活及文学创作痕迹。建议联系海内外学术界,成立谢灵运研究中心,推动文化与学术研究。建设谢灵运纪念馆,携手丽水、绍兴甚至江西等地,做好谢灵运相关研究。

市社科联原副主席、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温州大学温州学研究所所长洪振宁:

设法将外地馆藏的温州文献影印回归家乡

深化“温州学”研究的最大瓶颈,是温州大量乡邦文献藏于外地。“温州学”研究人、文、古、今四大板块。文,是前提与基础,没有乡邦文献大量收集,“温州学”研究就无法进一步深化。

作为温州乡邦文献收藏最为丰富的藏书单位,温州图书馆已建立了温州学文献中心。但由于机制原因,市外温州乡邦文献收集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建议分两步解决该问题:第一,我市相关部门下发规定,市图书馆以及各县(市、区)图书馆可从每年的购书经费中支出一部分,自行购买温州地方文献的影印本或温州人著作的旧书。或者由市、县级社科联每年支出专款,用于地方文献的购买。

第二,国外馆藏丰富的温州文献,该如何影印回温州?宣传部门与社科联应进一步重视,作为重大项目推进问题解决。同时,建议编写《外地馆藏温州文献目录》,推动温州馆藏以外的温州的国宝、市宝回归家乡;编写《温州文献总目提要》,重新梳理和整体盘点全球现存的温州地方文献,做出简目,影印全部文献,建设温州研究数据库;着手推进温州文献汇编重大工程。

市政协委员、温州新闻网舆情部副总监王长明:

以全局视野、系统思维推进“温州学”研究的深化

当前“温州学”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框架有待进一步明确,相关的学科体系建设有待健全,本土文献挖掘整理有待进一步深化,海内外温州相关文献的搜集抢救亟待全面启动,“温州学”研究的认知度与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为此建议:一是以宏大的视野,开放的胸襟,推动“温州学”赢得更广泛的认同。要以全球性的眼光、全时空的维度,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

二是以全局性眼光、系统性思维,强化“温州学”研究既洞察历史、又服务当下的导向。要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研究合力,深入探寻温州人精神特质、温州历史文化与温州早期现代化实践、温州当代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梳理温州由传统走向现代、从本土融入全球的历史脉络,掌握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未来走向。

三是以全方位的触角、全载体的理念,加快全世界范围内温州相关各类文献的抢救、整理与共享步伐。要组织专门力量,制定长远规划,通过各种形式搜集、整理域内外温州相关文献。全面启动馆藏档案的深度挖掘与利用。

市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叶建:

加强温州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与宣传

当前温州名人研究和纪念活动较为活跃且内容丰富,但仍存在活动组织缺乏统筹规划,资源保存保护存在空白、短板,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等诸多不足。为此建议:

成立高级别的“温州学”研究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将“温州历史文化名人(个体及群体)研究”列入温州学的核心项目加以推进实施,制定出台专门的文化专项工程计划,认真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并在年终审核具体工作进展。

整合温州历史文化名人(个体及群体)研究的资源,建立以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合作为核心的学术交流平台;建立温州全市历史文化名人及群体基本文献的数据信息库;对已纳入及尚未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墓葬进行统一维护和修缮。

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关注、从事温州历史名人(个体及群体)研究。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开辟介绍温州历史名人及温州人研究的专栏或专题节目,积极培育保护名人故居、弘扬名人文化的社会氛围;合理保护、开发名人故居,引入新运营模式,将部分故居打造成行业博物馆、温州乡贤馆等新文化地标。

市政协委员、市委党校教授、市社科联副主席(兼)朱康对:

加紧第一代企业家口述史研究

“温州学”研究,须紧扣温州模式研究这一核心任务,真正体现“温州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温州学”和温州模式的研究主体应围绕改革开放以后创造历史的温州老百姓,尤其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率先闯荡市场,创办企业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

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口述史是“温州学”研究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创业经验和企业家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系统整理第一代企业家的口述史,不仅能记录当时的社会历史场景,且便于从百姓的视觉观察特定社会条件下如何选择创业的道路,对营造良好宽松的营商环境也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目前温州第一代企业家多数已完成交接班,有时间也有意愿把自己的创业史记录下来。

建议在开展“温州学”研究时,把第一代企业家的口述史研究作为紧迫任务来抓,把第一代企业家的口述史作为“温州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予以立项,由课题组组织简单的专题培训后开展调研,全程跟踪和掌控调研的质量。口述史调研成果要及时整理,并分卷出版。

温州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温州市叶适与永嘉学派研究会会长、教授陈安金:

深入推进永嘉学派研究传承与宣传工作

永嘉学派是温州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是“温州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温州的核心文化基因,代表着温州独特的精神标识。

建议:一是搭建好全市统一的永嘉学派研究院(或中心),支持其成为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办好学术辑刊《永嘉学派研究》,每年定期举办永嘉学派先贤纪念大会、专家学术报告会。对研究院(或中心)在场地、经费、人才引进上给予大力支持。

二是建设好永嘉学派展示馆、各代表人物纪念馆所和永嘉学派文献中心。全面系统展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生平事迹、思想传承及其当代价值,收集整理永嘉学派相关古籍等实物及文献资料。馆(所、中心)的内容一定要全面、权威、准确,要能代表永嘉学派研究的最高水平。

三是做好研究成果的运用转化和宣传推广工作,扩大永嘉学派在各类人群中的影响。编写永嘉学派高校通识课程教案和中小学乡土教材,推动永嘉学派思想内容进入文化礼堂,向世界温州人宣传普及温州传统文化。

四是规划设计好永嘉学派文旅特色景观,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

五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让永嘉学派研究传承工作长盛不衰。

瑞安市政协副主席陈良明:

加强永嘉学派研究亟需解决三个维度问题

当前温州研究永嘉学派颇盛,但大多各讲各的故事。对永嘉学派讲什么,思想内涵是什么,哪些内涵又可以为当代发展所借鉴,在深化研究中,亟需解决三个维度问题:

冠名与格局的问题。南宋的三大哲学流派中,永嘉学派的事功学是以温州人为主,其他地区也有所涉及。建议温州可与相关地方职能部门和文化团体做好协同研究,体现事功学的跨地域性。

深入与浅出的问题。“深入”,至今少有人对永嘉学派进行深入研究、提炼与概括;“浅出”,目前尚没有一本关于永嘉学派通俗易懂的读本。该如何让永嘉学派理论走进校园,在学生和老百姓中有效推广,值得研究。

平台与影响的问题。扩大永嘉学派影响,要善于借助权威媒介和专家“大咖”的力量。建议市政府统筹有关研究经费,由温州大学与国内知名高校成立事功学说研究所,确立重大研究课题,加大对永嘉学派的研究,出版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和通俗读物,办几场大型学术峰会,扩大学术影响力,同时借势培养一支温州本土的学术研究队伍。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