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高宏:一路前行的委员工作室
专题首页 活动要闻 与温州同行 媒体聚焦 光辉历程 政协小知识 美术书法作品展
吴高宏:一路前行的委员工作室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协 发布日期:2020-01-03


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为了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市政协决定编撰《与温州同行》史料专辑,并将其作为献礼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六个一”活动之一。全书记录70年来我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在人民政协的大舞台上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开拓创新、助力发展的真实故事。10月25日起,温州市政协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与温州同行》系列文章。今天是第十一篇《吴高宏:一路前行的委员工作室》。

吴高宏:1962年出生,文成县人,现任温州市政协常委、委员工委主任;曾任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温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温州市政协副秘书长等职务。

2017年1月,我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的岗位转任市政协担任专职副秘书长,联系委员工委工作,3个月后,出任政协第十一届温州市委员会常委、委员工委主任。记得到政协上班的第三天,与在政协工作时间较长,很有才华的老朋友虞秋生(时任市政协人资环委主任)串门聊天,因我初到政协,自然也有出于客气与礼节的因素,请教他在政协应该怎么干。

他倒是很坦诚直率,对我讲了四句话:第一,啥事不干,那是不好意思;第二,如果拼命干,那是啥意思?第三,要干一点,意思意思;第四,最好是干成一点你想干的事,也会挺有意思。这话好像听似有些调侃,倒也是说准了我当时的心态与想法。发展“委员工作室”,就是我选择“要干一点,意思意思”的事——温州市政协“委员工作室”从原先由县(市、区)级委员的自发性建设,经历了由市级政协出台政策予以扶持并实施规范化建设的一路前行过程。我作为这项工作的策划者、主导者和见证人,以三句话来说说其发展过程及自己的心得。

一、前世:并非“无中生有”

时间流逝,如白驹过隙。一晃就是2017年10月下旬,大家都在着手谋划第二年的工作,我也在思考未来一年“要干成哪一点,让自己感到挺有意思”的事。回忆近一年的政协工作,有两次接待工作,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次是2017年3月,四川攀枝花政协考察团来温考察“委员工作室”建设情况。时任市政协委员工委主任黄林华同志安排由我负责陪同。瑞安胡奎委员工作室,是客人考察的主要对象。

当我一进胡委员“工作室”的门,看到墙上挂着省政协主席乔传秀视察工作室的一张照片,感到甚是惊讶!一个小小的县级政协委员工作室,如何能吸引省政协主席的关注?我于是向胡奎主任了解详情。

胡奎主任介绍说,那是乔(传秀)主席在2013年10月25日到瑞安考察工作并到胡奎委员工作室指导时拍下的工作照。当时,乔主席听了有关工作汇报后,充分肯定了“委员工作室”的做法,对下联系基层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宣传国家政策;对上传导群众呼声,提出建议意见。乔主席还勉励他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及职业专长,为民发声为政府解忧。送走攀枝花客人后,我自然也就没把工作室的事放在心上。

到了2017年7月,接到湖南常德市政协来温考察调研的公函,其中有一项是考察学习温州市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经验。当我向委员工委办公室主任潘强华同志了解市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情况和书面材料,得到的回复是市政协本级没有做过此事,也没有任何文字材料。我了解到鹿城、瑞安、瓯海等县(市、区)有部分委员自发在做,市政协没有太多过问,自然也就谈不上对这项工作的部署和总结。这让我颇感无奈和遗憾。因此,只好对湖南常德市政协的来温考察内容做一些调整,引导他们考察市政协建立委员履职考核量化工作、委员培训等相对做得较好的方面上来,回避了考察委员工作室的事。

常德市政协来温考察内容被临时调整一事,激活了我脑子里暂搁一边的思考,“委员工作室”——“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我们要的结果吗?!

于是,我开始关注和思考“委员工作室”这项工作。据我了解,鹿城区政协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已成立十余家委员工作室。如蒲鞋市街道“委员工作室”,在市重点工程所涉辖区的拆迁事务中,积极与870户拆迁户面对面,及时交流沟通并召开协商会,传递群众诉求,助推项目顺利进行。华侨委员许鹏怀“委员工作室”,通过分布在五大洲的20余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华人社团,成立联络点,组建海外传播员队伍,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已取得显著的社会影响。法律工作者陈文俊“委员工作室”以“月月红”形式,坚持开展一月一活动,收集民意、传递民声、解决民忧、温暖民心和服务民生,坚持了三年多,得到各界的好评。而对这些基层委员的履职新方式,以及呈现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市政协竟然没有掌握相关新动态,可以说给了我一头雾水。

习惯成自然。委员履职长期以来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政协在县以下没有机构设置,委员履职向基层延伸不顺畅;二是相当一部分委员存在着临时抱佛脚现象,即“两会”临近前往往临时履职、突击履职。

尽管市政协已经建立委员履职量化考核办法,但还需要探索创新一些有效的履职载体。委员工作室的事,有没可能继续延伸与拓展呢?

我在想,既然基层委员能将这个事情做得风生水起,上级政协领导又是那么肯定,这是令人欣喜的。但在市级政协这个层面却没有一点痕迹,这是不应该的。不过,这也是日后推行此项工作的着力点和大空间。据我了解,其他省、市政协也有类似委员工作室这样的个别案例,但都没有系统性,更别提经验介绍和成功模式可供借鉴。这事到底值不值得做,值不值得推广,是不是委员履职的有效平台,虽说尚有吃不准的心态,但总要让自己先动起来,边摸索边借鉴,做做看吧。一个大胆的决定,由此闪入我的脑子。

2017年12月份,我把县(市、区)委员工委主任请过来,先召开一个“诸葛亮”会议,以听取大家的意见。会议中,经大家讨论、商议,决定实行市县联动,携手共进,以“围绕中心,服务民生”为目标,牢牢把握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职能定位,推进创建委员工作室工作。我们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分三步走,先挂牌,后规范,出经验。全市共创建120家左右委员工作室。其中市本级10多家,各县(市、区)各建10家。

上述就是“委员工作室”作为一种创新履职的雏形,她生于草根,长于扶持,并非我“无中生有”。

二、今生:并非“一帆风顺”

谋定而后动。我们马上以市政协委员工委的名义,做好了温州市政协委员工作室的牌子。并着手以下步骤进一步开展工作。

一开始是找合适的委员人选。对一贯以来政治素质好、履职表现好、有专业特长的委员,我们上门走访,动员其成立委员工作室。2018年1月16日,以关注营商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徐亮委员工作室第一个挂牌开张。紧接着,以企业改制为主要工作对象的陈肖锋委员工作室,以服务外来新温州人的徐立新委员工作室,以关注民生类工作的欧阳委员工作室以及关注企业破产资产处置的马文兵委员工作室相继挂牌。到了同年4月,就有了5家市本级委员工作室。

在“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挂”的同时,有关媒体介入了。2018年5月9日,《人民政协报》以《委员履职的好推手——温州市政协探索委员工作室的“民情”工作机制》予以报道。

2018年5月25日,省政协主席葛慧君同志来温前往许鹏怀、陈文俊“委员工作室”实地视察调研。她认为,“委员工作室”是政协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是一种很好的履职形式。对此,《联谊报》以《展示政协形象 彰显委员风采——温州政协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小记》为题予以报道。葛主席回杭后,紧接着省政协副主席副书记孙景淼,省政协副主席马光明等领导密集来温调研委员工作室的运行情况。

在高层领导支持关注和嗅觉灵敏的媒体人推波助澜下,外地省市政协纷纷前来我市参观学习,几个月之中陆续接待了江苏常州市、河北邯郸市、辽宁锦州市、盘锦市、广西崇左市以及本省宁波、绍兴、丽水等十多批次政协系统的考察学习。此时,市政协领导就更加重视并要求加快推进工作,时任市政协主席余梅生同志连续两次调研委员工作室,提出“组织实施有计划、立足委员有特色、明确功能有作用、为民发力有情怀、完善机制有保障、团结各方有影响”的“六有”创建标准。时任分管领导的陈作荣副主席要求我们总结经验、推广试点、着手顶层设计、形成制度,早出成果和经验。

领导的重视成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推力。与此同时,有几十名政协委员主动请缨,要求建立委员工作室。由此一来,原先由我们上门动员到如今的委员主动要求,态势出现了喜人的转变。

2018年1月16日,吴高宏(右)给徐亮(左)委员工作室授牌

于是,我们因势利导,在2018年6月4日,对黄小敏、杨立忠、陈海清、黄永滔、毛信吉、王贤俊、吴之欧、叶剑淼等8个委员工作室进行集体授牌,市本级“委员工作室”由此增至13家。

随后我们再次召开了县(市、区)委员工委主任会议,传达了领导指示精神,要求各县(市、区)政协要认真负责地选好对象,加快挂牌数量。到同年6月底,全市委员工作室挂牌数已达75家。

随着工作局面的打开与迅速推进,陆续也传来了一些质疑和忧虑的信息和声音,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来自上级政协。会不会把“委员工作室”变成“第二信访室”?假如做成了第二信访室,那就脱离了政协的职能和初衷,这是上级政协给我们的提醒。

二是来自部分政协委员。尤其是连任的老委员,他们认为,政协政协,顾名思义就是“协政协政”即可,还是按部就班为好,不要做先行先试的挑头事。也有些委员认为这是出风头搞噱头。

三是来自市政协机关内部的声音。担心一些人会不会利用政协委员工作室名义把经念歪了,委员工作室万一有违纪违法的事,其责任主体和责任连带问题如何处理?与其自寻烦恼,不如平安无事。

这些不同声音和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我们前进步子,仿佛是一脚急刹车,也更像是一道紧箍咒,让我们工作暂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就在这个时候,时任市政协主席余梅生同志以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坚定的政治定力,表现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担当,鼓励我们大胆实践,不能半途而废,要高位嫁接省政协委员会客厅的做法,拉高标杆、继续奋进,把经验总结好,推广好,奋力书写“委员工作室”创新履职的新篇章。

经过反复思考和认真调研,我们认为,“委员工作室”是委员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职能的有效载体,定性定位没有错、推进方式方法也不存在问题,但对这种很鲜活的履职方式,是否值得更进一步拓展推广,如何才能进一步完善,需要怎样的规范和提供哪些保障等等,是我们亟待深度思考和着手处理的问题。

基于这个考虑,我们起草了《政协温州市委员会关于加强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的实施办法》(温政协办〔2018〕40号),并于2018年8月23日经市政协十一届二十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实施办法》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设立条件、资格审查、制度台账、统一标志、考核晋级等多个方面对“委员工作室”予以规范。

2018年10月29日,全市政协委员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工作交流会在许鹏怀委员工作室(温州市海外传播基地)召开。全市125个(全市已建成政协委员工作室125个,其中市本级17个,县级108个)工作室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市、县(市、区)两级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委员工委主任等220人莅会。可谓规格高、规模大。会议旨在加强对全市层面的工作指导和交流研讨,也算是对全市委员工作室的一次大检阅。

会后第三天,省政协副主席马光明来温调研。我们又在许鹏怀委员工作室做了一场“跨境远程协商会”,邀请马主席参加并将全市政协委员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工作交流会有关材料一并呈报。他在现场观摩后评价说“(委员工作室)这种履职方式确实好,有影响,适合基层政协工作的延伸。”在此之前,我们已邀请过马光明副主席莅临出席全市政协委员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工作交流会议指导,也许这是他从另一种形式来肯定我们委员工作室的做法。

2018年9月19日,时任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作荣调研委员工作室,推进工作规范开展。

这是2018年“委员工作室”一路走过来的大致历程,虽无大风大雨,但也算历经曲折,并非“一帆风顺”。

三、未来:并非“无言的结局”

经过我们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委员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原来仅仅是考虑做做看,有一个盖棺定论说法的目的应该说是已经达到了,而且到如今应该是“有点板头”了。

但以“委员工作室”为载体的委员履职新方式的探索实践,仅仅是一个开始,或者说是个逗号。从现有成绩的取得来看,要不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委员工作室”,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对于如何进一步深化拓展,更顺畅地运行,这是下一步要思索的主题。比如,委员任期满了之后的问题怎么处理?“委员工作室”的经费如何解决?持续的动力在哪里?委员个人意外风险如何防范?开展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法规风险如何规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研究与破解。做事,总是伴随辛酸苦辣;试错,必定带来担心,我们总归还是有所顾虑,甚至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但我们将此事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是不容质疑的。

如何做好“委员工作室”的后半篇文章、跑好下半场,我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依我目前的考虑,较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中规中矩、不温不火,按照我们规范化建设工作交流推进会的精神、委员工作室建设的实施办法,因势利导,一步一个脚印,直到换届。二是拉高标杆,高位嫁接省政协委员会客厅要求,不断注入源动力,不断制造引爆点,不断激发委员履职热情,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真正成为履职的创新平台,甚至是典范。这是我们又一次处于两难选择的关口。

2019年4月2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汪永清来温调研地方政协工作,我有幸参加了汪永清副主席亲自主持召开的调研座谈会。17名应邀委员代表一一发言。会上,许鹏怀委员、徐立新委员专题汇报了各自主持的“委员工作室”成立以来的运营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工作建议。市政协主席陈作荣和我本人等多位同志的发言也从不同角度汇报了我市“委员工作室”的探索与实践过程。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汪永清副主席指出,温州市政协结合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实践创新,说明新时代人民政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温州的实践给我们一个启示,许多工作还需不断地实践、探索、创新,才能更好地认识、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发展规律,才能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更高的阶段。他说:“对你们实践探索创新,我都给予肯定与表扬,给你们点个赞!正是这种好的效果和丰富的实践,给我们人民政协事业展现了无比光明的前景,新时代人民政协还需广泛的实践,不断地探索实践空间还非常大,探索可以回过头来看看,需要不断完善,探索的步子还可以更大一些,我在北京时刻关注着你们。”

汪永清副主席的讲话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令人无比激动。对于汪永清副主席的讲话精神,我在会后常常加以斟酌,也有了一些更深层的理解和领悟,这让我彻底打消了从前的疑虑和顾忌。

2019年7月,省政协副主席马光明出席林芬芳委员会客厅活动。

我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新思想、新理念的引领,就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2019年6月11日,我们召开县(市、区)委员工委主任学习会,传达汪永清副主席讲话精神,学习省政协委员会客厅有关文件,反复讨论,统一认识。与会的同志认为,要与时俱进,提升标准,以坚定的决心、坚决的态度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确定我市委员工作室工作今后从三个方面的继续探索实践与创新。

一是明确新定位。拉高标杆,对标对表省政协委员会客厅的标准,明确“四个新”的新定位,即学习交流的新载体、联系群众的新纽带、协商民主的新路径、团结联谊的新平台。

二是发挥新功能。随着定位的变化而变化,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搭建开放性平台,把原来以资政建言为主,向资政建言与凝聚共识双发力转变,使委员工作室成为资政建言新渠道、凝聚共识的新载体。通过委员影响界别群众、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更好地把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等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三是树立新样子。全国政协汪洋主席提出,“新时代的人民政协要有新时代的样子,新时代的政协委员也要有新时代的形象”。结合省政协今年部署开展的“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样子”专题讨论活动,我想,“委员会客厅”也好,“委员工作室”也罢,不管名称叫什么,本质就是一个委员履职平台,是我们政协开展工作的一个载体,只要有利于委员高质量做好“委员作业”,只要有利于发挥好委员主体作用,只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就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实践和创新,不断地完善人民政协的新样子。

可以预见,委员工作室并非“无言的结局”,而是会有更加精彩的曲目继续上演,探索创新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她的的确确是人民政协事业的一部分,有着无比光明的前景!她的一路前行,也会让我们政协人切切实实感到政协工作挺有意思、干好才够意思、越干越有意思。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