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孕育大学,大学反哺城市。从牛津到剑桥,从哈佛到耶鲁,大学都成为了城市的金名片。大学也是区域发展的发动机,谁拥有更多更好的大学,谁就会赢得发展先机。近年来,一些省市的经济副中心城市和经济强市,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通过各种手段,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保持和强化城市竞争力,广东深圳、山东青岛、江苏苏州等地无不如此。深圳市在高校争夺战中,引进了17所985、1所211、6所香港高校,青岛市共签约引进高校32所,已有16所落地运行。近两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省。我省杭州市在未来十年,将引进近60所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全球排名前百位的世界一流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发展成为下一个高等教育高地。宁波市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宁波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仅2018年就与浙大等5所以上名校签约,浙江人才次中心初现雏形。我市要巩固和强化在全省铁三角的地位,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是必由之路。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办好现有院校,做好温州高等教育的存量文章 温州现有11所大专院校,在校生8.6万人,已有一定规模,且办学形式多元、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层次多样。温州医科大学是拥有博士点的医科类省属高等院校,温州大学是温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是全省唯一的中美合作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根据在温高校的类型、特点、发展阶段,促进各高校强化特色、提升水平,在各自的学校类型中升等晋级。要积极争取省市共建或部省共建,加大省级层面和国家部委层面对在温高校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对新办院校如温州肯恩大学,要扶上马,送一程,多添一把柴火,鼓励支持通过申请硕士点等途径,提升办学层次,切实落实好部省会商会议精神,“将温州肯恩大学列入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重点建设对象,支持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打造成在温州有作为、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国际有特色的一流国际性大学。加大高校引才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温州高校工作。进一步提升温州高校国际化水平,依托温州肯恩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吸引世界各国学子来温留学。 二、推进大院名校来温办学,做好温州高等教育的增量文章 我市和杭州、宁波及国内其他同层次的先进城市相比,温州高等教育无论在规模、质量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如杭州高校数为46所、宁波14所,我市才11所(含2所独立学院和1所电大)。吸引大院名校来温办学,是温州高等教育实现弯道超车的好办法,近年来我市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华中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的落地生根,但在吸引国内名校来温实现规模化办学方面,我市目前还是空白,和广东珠海等地形成较大反差。要启动制定新一轮温州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推动温州高等教育加快发展。要紧紧抓住国内双一流建设的契机,通过土地、资金、政策等杠杆,吸引省内如浙江大学、省外如厦门大学或中西部省份名校,来温开设分校。已经在温建有研究所研究院的,可以升级合作,建设分校区。 三、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提升温州高等教育的活力 办大学,经费投入是基本保障,体制创新是活力源泉。我市要充分发挥温州民营资本充裕的条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落实好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民办高校实行更加灵活的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或投资。广泛宣传发动华侨、温商和企业家,通过入股、冠名捐赠等方式参与温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在高校后勤产业与高教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探索利用PPP模式等途径,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在条件具备的温州公办普通高校采取董事会(理事会)制度,吸收非国有部门的捐赠或投资。 四、借力全世界温州学人,为温州高等教育提供优秀“外援” 温州不但崇商,也重教。温州商人遍布各地,温州学人也遍布全球。改革开放以来从大陆走出的近30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中,来自温州的就有2位。我市在发展高等教育中,要转变引智观念,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积极心态,充分利用好全球温州学人。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优秀“外援”。建议邀请温籍著名学者,成立温州市高等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针对温州高等教育进行定期咨询与指导。利用海外温籍学人的“学术年假”等条件,邀请其来温州高校短期工作一年或半年;积极创造条件,让精力旺盛的温籍海内外退休高级人才发挥余热,服务家乡高等教育。 五、深入推进学城联动,谱写教育强市的新篇章 加强校地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健全在温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协作机制。成立温州校企政联合委员会,由在温高校、工商界及政府部门组成,在人才培养与输送、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校企(校地)合作项目开发、大学城建设、市民继续教育、大学科技园建设与科技项目孵化等方面进行互动与合作。建立在温高校联合会,通过联席会议,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创造平台,让在温高校大有用武之地。发挥在温高校的人才蓄水池和智库作用,在政府和部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各类产业发展规划、各类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时,邀请或委托在温高校参与其中。积极建立由高校、地方或(及)工商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或合作项目。引进省级或国家级大科学项目或科研平台。依托温医大、温大、肯恩等在温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和省州合作,探索国际协同创新。支持鼓励高校开门办学,设置政府专项资金或由工商企业捐赠专项资金,促进高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等方面,更加面向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科教新区建设,推动市域铁路网各高校相关站点及快速公交线路(BRT)建设。进一步建好茶山高教园区,支持瓯海区推进肯恩小镇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宜学、宜居、宜游、宜创业的国际化大学小镇,成为温州的国际人才社区和人才小镇。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流传着“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的说法;在中东,盛产石油的土豪国没能成为发达国家,资源贫瘠的以色列却成为了发达国家,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教育的力量。大学兴则城市兴,大学强则城市强,温州要在改革开放的下一个征程中再创辉煌,必须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我为温州高等教育鼓与呼!谢谢。 ———————————————————————————————————————————————————————————— 发言人工作单位及主要职务: 党派:中共 温州肯恩大学理事长、党委书记 界别:教育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