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
建言动态
首页 > 委员建言 > 建言动态
     
 
陈娅莉委员:加快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来源:市政协】 【 】 【2018年03月29日】

我记得:“4年前, 84岁的外公离开了我们。在他去世前的两年时间里,因为年迈失能,长期在医院治疗。但是,他刚从医院治疗正常,出院到养老机构,不到两天全身就发生褥疮。没有办法,只能再送他去医院,周而复始,最后只能回到家中,请保姆照料。尽管家人和保姆悉心照料,但令人伤心的是,他最后还是带着满身褥疮,痛苦离世。”这一实例,对于全市失智失能老人而言,却是一个不争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我市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在“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的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以下简称“医养结合”)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医养结合”就是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整合,实现养老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化防止出现资源过度占用和闲置浪费,从而有效满足自我照顾能力或家庭功能不足老人的养老需求。近年来,我市重视“医养结合”工作,在“医+养”和“养+医”等两大类型中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医养结合”的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我市推进“医养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失能、失智老年人9.1万,现具备医疗护理功能的养老床位仅1000张;“医养结合”体系建设在行业定位、设施投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

(一)行业定位不够清晰

作为一种养老模式的创新探索,其准确定位是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在“医养结合”认知上有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简单地认为“医养结合”就是医疗和养老功能的机械叠加;二是片面地认为“医养结合”是市场化的个性需求产品,“医养结合”公共产品特性严重缺位。二者叠加效应使得不少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定位没有很好地契合本地区的人口结构、实际养老需求,往往定位高端市场、瞄准高端人群,难以满足大多数普通收入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部门间职责不够明晰

从实践情况来看,当前推行“医养结合”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所涉及的业务主管部门较多,主要涉及民政、人社和卫计等部门,分别负责养老和医疗保障事务,交叉重叠的部门管理直接导致襁褓中的“医养结合”处于“多龙治水”的局面,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模糊,极易出现责任推诿,阻碍“医养结合”的健康发展。

(三)医保政策不够完善

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是制约“医养结合”发展的主要瓶颈。当前,部分失能、失智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但在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机构,则出现把“养老床位”变相为“医疗床位”,套用医保资金来支付养老床位费,存在“套保”风险。这一两难困境急需建立老年人康复护理费用的保障机制来解决,在管理上科学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

二、推进我市“医养结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医养结合”就是让失能失智老年群体无困扰、高质量、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定位上突出公共服务特性,在建设上丰富配套层次,在机制上加速有机融合。

(一)加强创新,健全“医养结合”衔接协调机制

为打破条块分割,有效对“医养结合”进行统筹管理,明确牵头部门,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并主要抓以下工作:一要制定“医养结合”养老发展规划,将卫生事业、医疗机构设置和养老规划进行多规合一。二要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相关促进发展政策,形成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的共推共建局面。   

(二)抢抓机遇,构建多层次“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围绕我市区域康养中心城市建设,利用“大建大美”契机,全域谋划“医养结合”空间布局,采用新建提升等方式加大硬件建设,构建市、县(市、区)、镇(街道)、社区四级“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一要政府投资建立大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形成引导示范效应。二要放开手脚允许多种形式兴办“医养结合”体。鼓励有条件的民营医院转型为优质的“医养结合”体;把条件比较成熟的镇乡卫生院与敬老院进行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为新型的“医养结合”体。

(三)多措并举,破解医养结合瓶颈难题

一要将老年人健康体检部分纳入基本医疗范畴,从根本上减少医疗投入和盲目过度地就医等问题。二要设立强制性长期照护保险,建立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和监管体系,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需求。三要推动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多样化的补充保险产品,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