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鹿城)轻工产品交易中心已于日前获批全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这项试点是国家推动外贸创新发展和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将推进温州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发展。
此前,鹿城区已就这项试点展开一系列工作。建设温州(鹿城)轻工产品交易中心是我市出台的《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中的重点项目之一。
在今年的全省对外开放大会上,我省要加快培育进口商品“世界超市”,建设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是其中重要内容。
一直走在改革前沿的温州,已将建设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作为培育进口商品“世界超市”的首要任务。那么,温州该如何培育“世界超市”?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本期《委员观察》栏目邀请多位学者、市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三年计划
集散中心呈“一核多点”空间布局
消费品进口额年增速要超过20%
我市如何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超市”?行动计划已表明要将浙南闽北赣东地区打造成特色鲜明、品种齐全、结构合理、模式多样的进口消费品“世界超市”。
在打造“世界超市”中,我市将抓住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依托海内外温州人、交通辐射条件等优势,在集中建设一批进口平台基础上,再先行先试一批重大改革、集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统筹建设一批交通配套、组织开展一批展会活动。
根据计划,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将采取“一核多点”的空间布局。一核,是指规划建设一个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该核心区位于瓯江口新区一期,以温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其东、西侧仓储物流用地,南侧商业商务用地为重点区域,以保税物流、跨境电商融合发展为特色,打造浙南闽北赣东地区进口商品仓储、展示交易中心、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多点,是指建设温州(鹿城)轻工产品交易中心、温州空港新区、瓯海丽岙华侨进出口商品贸易基地、对台小额贸易进口特色基地、瑞安侨贸小镇、文成欧陆风情街等平台,借助温州的产业特色、温州人资源等优势,使平台闻名全国、走向全国。
实际上,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的建设涉及30多个重点项目,其中部分项目已开启,像总投资达60亿元的温州(鹿城)轻工产品交易中心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工作。该交易中心东至康盛路,南至金温铁路线,西至山后路及西向排洪工程,北至瓯江,占地3.6平方公里,内有国际鞋博城、交运物流中心、电子信息城等,还将围绕鞋服、五金、眼镜等轻工产业产品,挖掘现有市场潜力,加快新的市场建设,未来该中心的市场面积就超过25万平方米。
同时,我市还计划集聚一批跨境电商企业、现代物流企业、进口商贸企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谋划打造温州进口商品展会品牌。根据目标,到2020年我市重点培育进口龙头企业10家,全市实现进口到货总值26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消费品进口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委员声音
市政协常委、民进温州市委会副主委、温大商学院副院长林俐:
利用好温商优势,将点连成片,走差异化之路
行动计划既符合十九大的开放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也切合省市近期提出的开放战略。建设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要利用好温商优势,尤其是侨乡优势,毕竟温州有近70万的海外华侨,拥有360个侨团和全国地市级商会268个,目前有38万人活跃在“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与地区。“温台丽三地有300万人活跃在世界各地,在建设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时,要形成三地联动机制。”
温州港是我国重要的深水港,目前已开发建设的5万吨级商用泊位超过4个,万吨级以上泊位超过16个。但温州还要补上物流短板,如向西对接义乌再直通中西部,向北连接宁波杭州舟山,向南对接福建等地,使温州成为进出口货物的重要周转中心之一。不仅如此,温州也是省内为数不多几个拥有“B保”的城市,要充分利用“B保”资源,为进口生意服务。
在利用好温州现有资源的同时,在建设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上还需从三方面加强。首先,要加快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红利,并对接好我省自贸区建设及相应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其次,在行动计划中提及的各点的建设,要将瓯江口、文成、瑞安、瓯海等点进行合理整合,突出各个点的特色,如在进口产品结构上要避免雷同,同时要考虑如何把这些点串成片,以打造成具有温州特色的进口商品集散地;当然,建设进口商品集散地还要跟宁波、舟山等省内城市已有进口商口集散地形成差异化发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局面。再次,在建设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时,在国际商务、法律、物流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骤增,应通过引进和培养两种方式同步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其中,在温州各个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就是一个不错的培养途径。
市政协委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汪焰:
补齐物流短板,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制定数字贸易实施方案
行动计划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清晰,“一核多点”空间布局和主要任务既符合温州实际,又彰显了温州的特点和优势。
不过,在实施行动计划中,还需在多个方面进行强化。其一,在“一核多点”空间布局方面,建议增强瓯江口新区与相关各县(市、区)的建设和管理互动,确保各类商品进口平台突显特色,错位发展;可以引入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和线下产业园区“两平台”及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诚信、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体系等监管和服务“六体系”做法。其二,继续加强国家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申报,以获得通关税费和流程便利等政策支持。其三,进一步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剖析和梳理温州产业发展所需的跨境电商人才结构和层次,通过外来高端人才引进、加强本地高校人才培养、强化行业企业培训三管齐下,为区域进口业发展提供支撑。
在建设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时,温州须补齐物流短板,在目前中欧专列建设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要整合温州港、乐清湾铁路支线、温州铁路货运西站等物流资源,发挥公铁联运、公水联运、铁水联运等物流资源,推动温州市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为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与运营提供交通物流支持。
与此同时,我市还需研究制定温州发展数字贸易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对接阿里巴巴交易平台、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杭州实验区、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舟山江海联运数字服务平台等省内高端平台;建设或引入进口商品溯源平台,打造高质正品进口品牌;培育数字贸易示范企业,打造数字进口贸易展会品牌,构建数字进口贸易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市政协常委、市酒类行业协会会长徐亮:
汲取以往经验,整合物流资源,打造进口商品温州品牌
温州作为全国著名侨乡,有几十万人在全世界闯荡,早在2010年温州的进口葡萄酒生意就做得风生水起,一时酒窖、葡萄酒专卖店遍地开花。“温州人所做的进口葡萄酒生意闻名全国,绝对不是偶然的,更不是盲从,而是温商价值的体现。”
早在2012年,我市启动打造中国(温州)国际葡萄酒交易集散中心建设,计划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集市场交易仓储保税、红酒品鉴、商品展示等于一体的葡萄酒交易平台,但因种种原因,该项目最终未能成型。对此,我市在建设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时,要汲取以往经验,整合资源,找出短板,将这些短板补齐。
由于温州港口与上海、宁波、厦门还存在着政策、环境、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差异,进口商更倾向从上海、宁波、厦门等口岸进关。我市需进一步整合海陆空的物流资源,降低进口商在温州口岸进口商品的物流成本。
在建设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中,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尺度,并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吸引温商回归创业。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需加大项目的推广宣传,要利用温州人在遍布国内外的优势,将进口商品的温州品牌宣传出去。另外,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如进口葡萄酒生意,就要充分调动酒类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相应酒类进口商打造温州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