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潘桥街道因潘桥村得名,潘桥村又因村中的一座宋代石桥而得名。而这座石桥的名字,便和温州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潘文虎有关。 潘文虎(1089~?),字世则。永嘉楠溪合溪(今溪口)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登钦宗、高宗两科武状元,初任黄岩县尉,后授光禄大夫,任闽广宣抚使兼南路道都统总管。文武兼备,博通兵法,擅长文章。曾在永嘉县十七都捐建仁寿桥,后人因此其地为潘桥。绍兴初年,潘文虎阵亡,恩荫潘柽,授武职,参与军事幕僚,召试为閤门舍人,授福建兵马钤辖,为永嘉四灵诗派的开创者。 潘氏家学渊源
永嘉楠溪流域文通武达,武科功名发达甚早。苍坡李邦为北宋温州府第一名武进士,潘文虎是温州第一位武状元。由于宗族兴衰迁徙,许多历史人物籍贯和事迹湮没不详,以潘氏家族最为突出。潘氏宗族居住合溪(今溪口),宋代遭遇洪水淹没,人口分散迁徙上游潘坑、黄南潘塘、张溪蟠山檡树等地,有的迁居郡城西部郭溪潘桥一带。溪口有乡谚云:“潘家的街,刘家的巷,给戴姓人好受用。”由此顺藤摸瓜,可以追溯潘氏宗族的迁徙史。目前所见永嘉地方文献《潘氏宗谱》、《叶适集》、《弘治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等,涉及潘文虎生平事迹仅有寥寥数语而已。搜索全国性文献《全宋文》等,才能大致勾勒潘文虎的生平事迹和家学传统。
清金瑶《洛湾(龙湾)、檡树(下潘)潘氏世谱序》:“吾瓯蟠山檡树潘氏,实唐进士荆扬安抚元吉之裔。先世居大名,历数迁至温州,代出伟人,书香不替。”清末,潘鸣岐《潘氏世系序》介绍,潘氏先祖潘亨,字元吉,号潜室。唐武德庚辰(620)进士,授侍御史。贞观丁酉(637),为中议大夫,历任荆扬安抚使。宦游福建剑浦(今属南平市),迁居杭州。传至潘千一,迁徙温州郡城东山,旅居谢池巷。后裔散居括苍、赤城,再扩散到黄岩、仙居等县。北宋道学显著时,潘旻,字子文。年十一,读诗书能嗜好礼义。其父送他到瑞安肄业。十九岁,入泮。三十六岁,中举。与鲍若雨、谢佃(用休)结为契友,自愿不做官,同入洛阳,师从程颐学习,得理学渊源。身后,从祀鹿城书院。南渡以来,有潘文饶、文孝、文礼、文虎联翻科第。文虎嗣子潘柽善于诗书,著有《拙庵集》传于世。柽从子凯,登绍定二年(1229)进士,累官刑部尚书、宝章阁待制。裔孙潘骥,登嘉定癸未(1223)进士,任建康守。
北宋,郡城谢池巷潘氏迁入楠溪合溪,可能是受到谢氏宗族诱导影响所致。郡城谢池巷谢氏是南朝宋初永嘉郡太守谢灵运后裔,历代陆续迁入楠溪各地聚族而居。溪口《明文戴氏宗谱》载,“始祖讳东(1049~1102),字天旭,先世自闽来台之仙居黄婆滩(今皤滩)。
天旭翁弱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至温之楠溪,宿于合溪,其地谢姓者一见而异之……天旭翁未几相度地形,为合溪鼻祖。六世而理学出,金昆玉友,果萃于一门。”永嘉蟠山檡树(今张溪下潘)潘氏迁居仙居县下各瓜洲,到十三世潘君彦,在宋咸淳九年癸酉(1273),邀请仙居县官路后里吴村吴坚(1213~1276)撰写《檡树潘氏宗谱序》时,称吴坚的曾祖母潘氏是瓜洲潘氏第八世孙。福建莆田县菰田李氏迁入合溪,晚于戴氏。
西洲《李氏宗谱》载,西洲李氏先世有李尚,字一达,世居闽之泉州莆田,登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进士。其十世孙李钰,字伯先,号求志。年十八,遭遇寇乱,“官舍民房一炬靡遗,男女长幼,尸横遍道。”遂偕母逃生,断炊三日,到永嘉合溪山根,得潘公“赈之以衣食,舍之室庐,且召西宾,纳吾淑女”。李钰羡慕西洲(今溪口小舟垟)山水之胜概,筑室而居。传十六世李诚斋,由西洲转迁合溪上菜园,耕读传家。与戴姓合居,复与刘氏为邻。
潘文虎为焦伯强外孙,潘约子,具有家学渊源,崇文尚武,深得时贤推许。南宋大臣周必大《跋焦伯强与潘简夫帖》介绍,他为乡贤欧阳修整理《文忠公集》时,在书信类有《与伯强帖》十六件,看到欧阳修对焦伯强关怀备至,寄予厚望,情深意切。现在从焦伯强《遗永嘉潘简夫十六帖》中看到焦伯强对女婿潘简夫也是这样,这是有传统的。潘简夫,名约,后为焦伯强女婿。“三子:文饶,字民则;文孝,字少颖,绍兴间,相继擢第;文虎,字叔山,亦尝魁荐,乡评推焉。少颖之子桧,今为临江军职官。”宋淳化三年(992),析清江、新淦、新喻三县置临江军。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临江军为临江路,治所清江,在今江西樟树市临江镇。
越州(今绍兴)知州范仲淹曾说:“钱氏为国百年,士用补荫,不设贡举,吴越间儒风几息。”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诏令州县都要设立学校。当时,温州还是偏僻下州,科举教育落后,进士数量依然较少。焦伯强《乐清建学记》说:“宋朝开国治理天下,文风兴盛,人物辈出;唯独乐清县没有几个人登科第,近百年之间没有人考取进士,其风俗真是简陋之极。”自从“皇祐三先生”在乡间讲授儒学之后,温州文风开始有所改观。由于得益于外祖父和父亲的良好教育,潘文虎兄弟脱颖而出,在两宋之际相继登科,成为楠溪光彩耀人的科举世家。潘文虎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富于军事谋略。
黄田岭下《潘氏宗谱》载,潘文虎元配钱塘周氏,续配胡氏,合厝三十四都屿岙飞凤山。子三:楠、朴、柽。女二;长适进士张易之子,次适进士赵容之子。陈傅良《分韵送王德修诗序》提到:“赵容,字叔静。”登隆兴元年(1163)木待问榜进士。“吾乡风俗,敬客而敦师友。”潘柽和木待问关系密切。绍兴三十二年(1162),温州郡士木待问(1140~1212)得漕荐后,到李文公庙求梦,梦见许多人抬着棺材从他身边走去,然后回头看他。请同舍生潘柽解梦,潘柽认为木待问当魁天下。潘柽年龄长于木待问,木待问又长叶适十岁。叶适介绍弟子永嘉四灵的文学成就时,说潘柽是永嘉诗派的开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