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
首页
> 专题专栏 > 十届五次会议专题 > 大会发言
     
 
张付钢委员的发言
】 【2016年02月26日】
——温州市科技孵化器(园)现状分析及建议
  
  2014年以来,温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作为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大事来抓,摆在突出位置,抓实抓好。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抓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孵化成效逐步显现,成为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主要基地。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温州全市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三十多个,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建成3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4个省级科技孵化器、7个市级科技孵化器,
  2011年7月,温州市大学科技园管委会揭牌成立,标志着温州市大学科技园正式启动建设。四年多来,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园区建设坚持以“政府主导、高校参与、广泛合作、共建互赢”为基本原则,按照“1+N+X”的模式,多方共同参与建设。目前园区已入驻在孵科技企业62家,引进院士1名,国千3名,省千6名,逐渐形成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互联网与物联网、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产业集群,毕业10多家企业。截止到2015年第三季度,成果转化项目达150项,其中源于高校项目88项,占比58.7%,实现产值4469万元,净利润458万元,上交税金309万元。有效推动了我市产学研互动和优势创新资源的发挥,促进了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但是,温州市科技孵化器(园)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孵化器本身未形成先进赢利的模式;二是管理模式单一,主要由政府出资;三是软硬件服务失衡,缺少公共技术平台;四是孵化器专业化管理的缺失。
  为此,建议: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发展初期政府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办与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孵化产业的发展,但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单一投资主体模式越来越暴露出诸多弊病给孵化器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不利于它的更新完善,因此,应在投资主体方面应加快整改,由以前的单一政府行为投入转变为政府和社会资本融资的渠道方式投入。
  二、建立企业化、市场化的管理运营模式
  科技企业孵化的管理运营体制应该由事业化向企业化机制转变,以市场为主体,按照市场的运行规律,洞察和知悉企业的管理运用本质,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三、加强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制定更加倾向对孵化内企业的扶持力度的政策,打破扶持的局限。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广方面的资金支撑和风险支持,对于不愿意找投资公司承担风险的企业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优的优质环境。
  四、加强人才制度建设,提升孵化服务水平
  孵化器要执行和健全内部企业的申请、考核、档案、统计以及培训后其的跟踪指导等体制制度,提升孵化服务软性支撑,规范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孵化器的管理团体建设,加大人才的培育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力、加强投资融资、培训、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层次。
  五、提升科技企业孵化软实力
  科技企业孵化器不仅包括办公场地场所、硬件基础设备、物业管理及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等硬性服务,更应注重孵化器的增值服务。当代企业的发展更加需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综合服务性能,传统的办公施工服务已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初期创立需求,它的培育与发展需要软硬兼备的一站式多功能的服务环境。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在各创新主体之间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
  六、利用各种科技资源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各种最新科技技术成果,掌握资源优势,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从源头上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的疑难,帮助高校、科研机构的理论成果寻找出路及时转换成实践,提高孵化企业的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孵化内部的绩效。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