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琴委员的发言
温州在北宋晚期,诞生了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南戏”,成为中国戏曲的发祥地。“南戏”开创了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戏曲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音乐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长篇故事的综合性艺术体系。“南戏”作为中国戏曲的母体,以其强大的发轫,使中国戏曲绵延千年而不衰,成为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的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唯一的幸存者,温州更以“戏曲故里”光耀于世。
一、“南戏”是中国戏曲之祖。“南戏”血脉贯穿中国戏曲上千年全部历史的始终,并与当代戏曲紧相沟通。现仍流行的许多古老地方剧种,还在不断上演沿袭南戏戏文旧本的传统剧目,音乐声腔跟古南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衔接,新兴剧种也在不断移植和改编南戏传统剧目。温州本土戏曲从“南戏”开始即流向外地,于全国各地扎根;外地戏曲亦流入温州,于温州落户,一千多年来,这种交流从未停止。“南戏”遗存活态至少包括:一是南戏曲牌音乐大量保存在永嘉昆剧与温州高腔之中;二是南戏嫡传剧种在温州尚有昆剧与高腔两种;三是南戏剧目大量遗存温州。如《王魁》被温州高腔改编为《活捉王魁》,《赵贞女》被高则诚改编为《琵琶记》,成为“永昆”的看家戏。南戏的舞台艺术,包括副末开场、人作道具等至今尚在永嘉昆剧中运用。
二、“南戏”具有独特的深邃与活力。当今“南戏”已引起国内和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温州启动“新编南戏剧目系列工程”,《荆钗记》等六大新编剧目在2000年展演。南戏新编及其他不少舞台剧目、影视作品入选中国艺术节、戏剧节、越剧节、昆剧节、木偶皮影节等全国性艺术盛会,荣获文华新剧目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戏曲学会奖、金狮奖、飞天奖、金鹰奖、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同时还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戏剧创作队伍,被称为“温州剧作家现象”。“南戏”学术研究也引人瞩目。1987年组建了全国性南戏学会,2000年举行了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举办了“高则诚诞辰700周年暨《琵琶记》研讨会”。《温州戏曲史》《温州戏曲口述史》等项目已开展,南戏博物馆开馆,“温州市戏曲艺术研究基地”落成。“永嘉昆剧”、“瓯剧”、“泰顺药发木偶戏”、“平阳木偶戏”、“单档布袋戏”等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嘉昆剧”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三、“南戏”是温州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温州“依山傍海、富庶安宁”,
为戏曲的诞生提供了人文地理环境。温州是歌舞百戏之地,为戏曲的诞生储备必要的艺术元素。温州是诗词之乡,为戏曲的诞生作了文学与音乐上的准备。“瓯俗多敬鬼乐祠”,丰富多彩的祭祀仪式,为南戏的产生提供演出形式与场所。“永嘉学派”的先进文化思潮也促进“南戏”的产生与发展。温州人“好为人先”的性格成为生成“南戏”的主观因素。北宋末年,综合艺术“永嘉杂剧”(即“南戏”)应运而生,开辟了我国戏剧史的一个新纪元。“南戏”无疑凝聚着温州本土源远流长的文化生态,流淌着温州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加强“南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搞活文化主体、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载体。保护、传承“南戏”文化及其生成的文化生态,就是保护、传承温州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在我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活动中,“戏曲故里”是一张不可多得的金名片。因此建议:
一、尽快落实建设中国“南戏城”,打造“温州•中国戏曲故里”文化
地标
“南戏城”的建设,并非仅仅对应温州历史在戏曲上的资源和优势,应以古老的南戏为文化资源整合的龙头,将温州许多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艺术、景点资源进行打包整理,全面展现温州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积淀。要落实在服务温州社会发展与打造温州精神相匹配的框架中,以此为契机,打造温州人的文化认同感。要真正提升到为我市搞活文化主体、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载体的高度来对待。加快建设温州市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项目,尽早落实九山书会、城门牌坊、戏彩堂、洗马桥、宋钟亭、三杯亭、五鸡岭、双莲桥等南戏遗韵。
二、以温州古戏台为线索,打造“中国戏曲南戏故里行”文化旅游线路
据调查,温州建有戏台不可移动文物561处,现存的541处中,始建年代为唐、宋、元、明、清代。遍布温州大地的古戏台,亲历了南戏的发展和繁盛,目睹了中国戏曲的传播与流布,更重要的是见证了民间对戏曲的热爱。她是现存的、固态的戏曲文化遗存,它勾勒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是温州让世人领略、研究温州古建筑史、民俗文化和戏曲艺术宝贵的遗存。我们要以古戏台为龙头,以温州地方剧种及专业、民营剧团的“南戏”和其它戏曲演绎为主体,把戏台周边的山水、餐饮、度假、休闲等特色温州旅游文化资源进行规划和整合,设计一条“中国戏曲南戏故里行”文化旅游线路,让世人“感受久远南戏,体验温州风情”。
三、依托温州大学、南戏博物馆,建立“南戏学”研究中心
打造戏曲故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到占据学术高点,得到学术精英的高度认同并为之鼓与呼。寻求创新模式,有意识地经营做大南戏品牌。争取将南戏整体进入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中。具体措施为:
1.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温州大学,创办国际“南戏学”研究中心、博士点,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继续开好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
2.“南戏学”研究中心核心项目为“高则诚•琵琶记”国际研究中心。元末瑞安人高则诚所作《琵琶记》,是“南曲之祖”。在中国戏曲浩繁典籍中,《琵琶记》版本最多、流传最广,全国多数剧种都把《琵琶记》做为保留剧目。要联合温州大学、温州市社科联、温州市艺术研究所、南戏博物馆、瑞安市高则诚纪念馆,全面搜集《琵琶记》版本、演出录像,汇编研究论文,定期举办专题活动。
3.委托国内顶尖专业人士拍摄大型文献专题《南戏》,在全国范围内播出。将温州这几年改编创作成功的南戏作品,如《张协状元》《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洗马桥》等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艺术片。鼓励剧团继续新编排演“南戏”剧目,到全国乃至世界巡演。
4.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精英,邀请全国文化产业专家为温州献计献策;举办各类以南戏和温州文化为主题的书展、剧展和画展;邀请世界各地的温州籍贯人士资助和策划南戏历史和艺术的世界性巡演或展览,引起世界对南戏的注目。邀请白先勇、余秋雨等文化名人参与温州南戏的普及性讲演,尽可能在全社会引发人们对南戏认知的热度。
发言人工作单位及主要职务: 党派:无
温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 界别:文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