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委员代表共青团界别的发言
三垟湿地被称为温州“城市之肾”, 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满足温州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未来城市提高竞争力的优势之一。当前,三垟湿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湿地合理有序开发仍不乐观和有待深化。
一、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自2007年《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三垟湿地以治水为中心,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实施工业企业外迁、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清运、河道底泥清淤、河道外源污染拦截及河道生态修复等工程,经几年的努力,湿地水质恶化势头得到遏制,河面景观从原来的“多彩河”逐步向比较清洁的景观水质转变,但是实地调研中发现仍存在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一)人口超荷,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根据环境专家分析,湿地的区域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亚健康水平,即使对区域进行完全的封育,要恢复至少要20~30年。而13平方公里的三垟湿地现包含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1.3万,外来人口约2.5万,总人口约3.8万。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带来直接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已大大超出三垟湿地的生态承载能力。2004年12月实施的《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确定了5个村外迁计划,今年新修编的规划明确为9个村全部外迁,共需拆迁住房面积约71.8万平方米,目前仅完成了2万多平方米,不足3%。
(二)生产生活,致使湿地生态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原住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二产(微小企业)和一产(种养植业)。一产方面,湿地内原有工业企业1000多家,以无纺布、电镀等污染企业为主,规模相对较小,多以家庭作坊式存在,虽经多年搬迁,仍有少量隐蔽小作坊存在。而湿地内缺少截污纳管,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无论直排还是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都极其恶劣。二产方面,瓯柑种植是三垟湿地传统优势农业,种植点在湿地中分布广泛,丰收季节在三垟湿地周边甚至形成密集零售摊点。供需两旺一直支撑湿地农业种植的兴盛,而经济作物种植将对湿地生态产生有机淋溶等污染、对生态物种平衡造成人为选择性破坏。
(三)监管不力,促使湿地生态环境污染的间接诱因。湿地内河流纵横交织,密如蛛网,是湿地生态环境循环的“血管”。实地调研中发现湿地河道两岸仍存在少量禽牲畜养殖场、原材料加工作坊,居民生活区河道岸边发现有大量垃圾堆积、河面有一些固体废弃物漂浮,这些直接威胁湿地水环境质量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及时清理,而河道边的农业种植点,河道中菱角、荷藕等水生作物和淡水鱼类的围养点以及河道中架网捕鱼现象分布杂乱,没有得到有序引导,造成河道侵占、行洪受阻,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步升级。同时,三垟湿地近年周边兴起的餐饮业、建筑业产生的废水和垃圾,屡屡发生的偷倒泥浆渣土、偷窃驳坎石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威胁着湿地环境质量。这些都需要依靠健全的环境保护执法巡查队伍及时监管、有效处置、合理引导。
(四)保障不足,制约湿地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原因。从2004年成立生态园管委会开始,三垟湿地生态园的建设资金是“自求平衡”,通过自筹资金来完成生态项目建设任务这在全国是第一例,而现有通过温州生态园自身的资产抵押融资和依靠土地出让融资的路子必然越走越窄,资金不足直接导致了三垟湿地建设项目进度缓慢。三垟湿地生态公园的建设规划中,目前只基本完成五福公园、西入口公园及一期游线公园建设,大部分生态公园建设进展缓慢,横向比较开发起步晚于三垟湿地的杭州西溪湿地、绍兴镜湖湿地,差距十分明显。此外,用于湿地内居民和企业拆迁安置的农转用土地资源稀缺,政策处理工作推进不够到底,导致诸多湿地生态整治、修复项目无法落实。
二、三垟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湿地保护价值远远超越了旅游观光和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程,需要着眼长远、有序推进。作为权责合一的生态园管委会必须坚持“统一规划、标本兼治、突出重点、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点面协调、治管一体、逐步完善”的方针,加速推进《生态园总体规划》的实施,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生态修复为要求的保护性开发和建设。
(一)大力清除三垟湿地污染源头。要严除重度污染源。执法单位对重度污染、无证无照企业一律予以取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和规定的现有企业限期治理或予以关停,加强对现有千余家无纺布、电镀等污染企业的管理力度,通过严管重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和违法成本,落实时间表,逐步外迁或关闭三垟湿地内现有的生产、加工企业。要降低种养业污染。环保部门对河道及两岸的种养殖业强制推行低残留,采取增收排污费等方式加以限制;规划、农业部门要在生态保护区以外划出足量的专门区域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提升种养殖业的综合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要严防污染源再生。健全环境监督执法队伍,加强环境监管巡查力度,实行网格化管理,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任何生产、加工企业(场所),通过供电、供水、消防、规划等限定上严格控制地下生产的苗头再生,对偷倒、偷排、破坏生态设施等行为要予以及时打击和处置。
(二)积极引导湿地村民向三产转移。单一的内部限制、外迁安置政策无法满足湿地居民谋生存求发展的根本需求,必须优先解决其就业创业问题,引导湿地从业人员从易产生直接污染的一产、二产,向不易产生污染的三产转移。管委会要统筹推进湿地居民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将湿地环境修复项目、旅游配套后勤、社会管理服务等所需劳动力向湿地居民倾斜;积极推进种养殖业的政策处理工作,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另谋职业的湿地内原种养殖业农民,给予办理养老社保或给予生态奖励金等合理的生态补偿。市级人力资源部门要统筹全市人力资源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湿地居民提供就业创业培训和实习岗位,鼓励其从传统的农业种养殖向生态农业产业链转移,从“低、小、散”企业经营向特色化或集约型绿色企业经营或管理转移。
(三)优先推进生态保护项目实施。管委会要加快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湿地污水管网集约改造,将生活污水、企业废水统一集污纳管或就地生态处理。加强河道维护,开展湿地全范围的河岸驳坎修缮、河道疏浚清淤。国土、规划、经贸部门要落实足量湿地内居民外迁用地,提供更多鼓励湿地内企业外迁的优惠政策,降低集中入园门槛。管委会要广开融资渠道,可以组建投资建设公司等金融平台,运用市场化手段吸纳生态建设保障资金,时机成熟情况下,可以实行三垟湿地旅游开发合资、股份制合作模式,或者实施经营权整体或局部转让、租赁、委托等形式,吸引外资或民间资本支持生态项目建设。
(四)合力推动三垟湿地发展。首先要发挥湿地原住民的主人翁精神,在湿地村民尤其是青年中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开展“爱我湿地,护我家园”环保宣传、巡查,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还要在三垟湿地(生态园)组建囊括规划、环保、财政、公安、水利、林业、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门的联合行政执法管理平台,打通壁垒、简约流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集约、更直接的履行行政执法管理职责。环保部门要鼓励民间环保组织参与湿地环保宣传、污染监督和生态巡护,协助政府开展三垟湿地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工作。
发言人工作单位及主要职务: 党派:中共
共青团温州市委副书记 界别: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