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0
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昨天上午开幕,列席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吴昊认真聆听着政府工作报告。当听到新一年市政府将“拓展完善县(市)城乡一体化公交、城市公共自行车和慢行系统,多管齐下治理交通拥堵问题”时,他一阵欣喜。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吴昊在去年市两会上提交的《关于要求设立城市公共自行车站点的建议》,已由提案变为现实:鹿城区建成204个公共自行车站点,首批5000辆橘色自行车已全部上路。而毗邻的龙湾、瓯海也相继启动公共自行车建设计划,将于近期建成投用。骑公共自行车出行,俨然已成为许多温州市民践行环保的一种方式。
面对政府的重视与落实,以“为民履职”为己任的政协委员们在表示欣慰的同时,也把进一步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的群众呼声,带到了今年两会上。会前,市政协提案委就收到了多份提案件,内容涉及市区公共自行车通借通还、自行车专用道建设等热点。
多件政协提案
呼吁推行公共自行车
“这几年市区的行路难越来越明显和普遍,不管是作为市民还是作为委员,这都是我最关注的。”吴昊告诉记者,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他想起在杭州等城市见到过的公共自行车,觉得这是解决市民短途出行的一个好办法。于是,去年两会前,他针对温州实际,结合搜集到的外地公共自行车有关资料和身边同事朋友的意见建议,向市政协提交了《关于要求设立城市公共自行车站点的建议》,作为自己身为市政协委员的第一个提案。
在这份提案中,吴昊提及推行公共自行车“不但能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更是改善城市空气污染的有效途径”,并介绍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在公交站点、公园、居民小区附近等处设立网点,市民用“诚信卡”免费借车骑行的做法,及公共自行车如何防盗、维保成本等方面情况。之后,他的这份提案件被市政协正式立案,并交由鹿城区政府承办。
事实上,吴昊不是建言温州建立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的第一人。记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的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委员沈丽君提交的《关于改善市中心区交通状况的建议》中,就提出了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议。在之后的每年市两会上,有多位委员提出相关的提案或建议。只是,在这些委员得到的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函中,承办的职能部门表示,“条件尚未成熟”。
这并没有影响委员呼吁推行公共自行车的热情。在去年市两会上,除吴昊外,市政协委员胡慧雷、王斑铭等也分别提交了关于在市区推行公共自行车、倡导绿色出行的提案件,并均被正式立案。
政府重视落实 五千公共自行车出街
截至1月17日下午5时,共办出 6.4万张借车卡,为2056张市民卡办理了借车对接服务;截至目前的借车总量为266.55万次,日均借车量约30868人次,单车人均使用率达6次……这是鹿城区公共自行车运营部门给记者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
“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的喜爱和运行情况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全程参与的鹿城区公共自行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章志义说,这得益于社会的高度关注,得益于委员提案的不懈推动,也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落实推进。
去年3月,当人们还在热议温州能否推行公共自行车时,鹿城区委、区政府将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列入交通畅通工程专项行动,并作为“2012破难攻坚大行动”重要内容来抓,确定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政府主导、规范运营,一次规划、一次实施”的公共自行车建设管理原则,并专门成立区公共自行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5月,负责制订具体方案的章志义等人交出了包括30个点、500辆自行车的初步方案。但是结合杭州、绍兴、常州等兄弟城市的成败得失,筹备组意识到,必须扩大首批设点和投放车辆的规模,以此吸引市民积极参与,形成良好效应。很快,一个东至会展路、西至翠微大道、南至温州大道、北至望江路(瓯江路)的鹿城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范围被划定,并按照成网成系、方便换乘、景观协调、远近结合等原则规划了180个自行车站点,确定投入5000辆公共自行车。
9月22日“世界无车日”当天,鹿城公共自行车系统启用,80个服务网点率先投用,靓丽的橙色公共自行车首次出现在温州街头,绿色出行从愿景变为现实。10月底,该区一期规划的18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全部建成。
委员再发民声 建议一卡“通”三区
如今,越来越多市民“恋”上这种既节能环保又灵活方便的出行方式。公共自行车,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看,我现在随身带着借车卡,有需要时就骑,非常方便,我们单位很多同事跟我一样。”采访中,吴昊这样告诉记者。
然而,在一些市民看来,登陆温州不到4个月的公共自行车,仍需完善。刚刚开幕的市两会,就成为委员为民发声的最好场合。如市政协委员钱建华、方岚就在提交此次市两会的《关于完善我市公共自行车体系的提案》中,提出了“设置与交通主干道隔离的连贯市区的自行车道,保护骑行者的安全”的建议。任职市城建设计院的方岚表示,我市中心城区交通拥挤,设置自行车道看似会影响机动车目前的行车与停车,但倡导公共交通、建设慢行系统势在必行,而公共自行车正是两者结合的一种很好方式,也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希望政府部门能着眼长远,结合道路网改造、绿道建设等,逐步推进自行车专用道建设,使城市交通转入良性循环。
政协委员朱彬则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的提案》中直言,在大都市圈框架下,鹿城、龙湾、瓯海三区市民往来日益密切,建议市级有关职能部门强化统筹,努力实现通借通还、一卡“通”三区,切实给市民带来便利。他还建议,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建设要深入居住区、商业区、校园等,并根据不同地域使用人群出行类型、周边交通状况等,按需设点和配备相应规模的车辆。
加强统筹协调
今年三区投用7500辆车
记者首先就市民和委员反映强烈的自行车道建设问题进行了调查。鹿城区规划局局长刘建兴解释说,此前他们已选定东西向的雪山路、人民路、黎明路三条道路作为试点,并确定了规划改造方案。不过,由于专用自行车道的橙色沥青为特制产品,从选定到生产供货耗费了一些时间。目前,沥青和相关技术都已准备好,但因铺装需要气候干燥且气温摄氏14度以上,他们将在开春后正式施工。目前他们已委托专业机构对市区尚未实施机非分离的总长为144公里的主次干道开展自行车道改造建设规划,为今后分批施工奠定基础。
针对龙湾、瓯海两区“何时能骑上公共自行车”问题,记者分别采访负责本区域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管理任务的两区城管与执法局。龙湾区城管与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公共自行车首期建设重点将落在龙湾城区中心区范围,主要包括万达广场商区、永中街道罗东大街商区、状元街道核心区、温州高新区核心区域及瑶溪风景区,共建设60个站点,投入1500辆公共自行车,计划春节前后试运营。
瓯海区城管与执法局副局长廖文寿则告诉记者,自这个项目启动以来,他们所有工作都围绕通借通还进行,包括供应商、自行车颜色、借车卡等,目前在建的管理平台,也随时可并入鹿城的平台。根据此前公布的瓯海区第一批公共自行车建设方案,瓯海将在景山街道、新桥街道、温州(南)火车站、温州中学、温医附一院新院区等处设立109个网点,共计3000余个桩位。根据进度,春节前,将率先完成与鹿城毗邻的景山、新桥共50个点的安装,投放1000辆自行车。廖文寿坦言,三区融合涉及维保经费等具体问题,现在还是三区自己“谈恋爱”,真正实现“一城一网”还需要市里这个“家长”进行统筹协调。
针对通借通还的问题,市城管与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要统一管理平台,借车卡要互通,不能各搞一套;二是要对今后车辆如何维护、维保经费如何分担等问题达成共识。下一步他们将向市政府提交调研报告,就三区公共自行车的统一调度、管理及维保等提出建议。
而针对部分市民关心的公共自行车晚上9时以后不能借、车身过重不好骑等问题,鹿城区公共泊位服务中心表示,前个问题,由于全部实行24小时借车服务将导致调度员人力成本翻番,而实际需求量不大,因此今后将通过延长有特殊需求市民借车卡借车时间的办法进行解决。至于后者,他们目前已与自行车协会等进行沟通取经,计划通过一些改良措施提高自行车的骑行舒适度。根据安排,今年,鹿城区还将设置80个网点,新投放5000辆车。随着公共自行车覆盖面的扩大,随着绿色出行理念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未来,公共自行车有望在温州越骑越远……
记者手记>>>
从近4个月运行情况看,目前鹿城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每天的租车收益仅为百元左右,而一辆车加一个泊位的一年维保费用为一千多元。同时,由于我市公共自行车采取政府主导、事业单位运作的模式,借车卡押金难以通过资本运作产生收入。因此,公共自行车是一项基本没有经济效益的需要财政出钱“养”的公共服务。而这种入不敷出的尴尬,也是多家民营公共自行车服务公司相继倒闭或退出北京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呼唤进一步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络、改善城市骑行环境的同时,我们还要思考,能否为民资介入这一公共服务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和通道,让这股橙色旋风在我市长期刮下去,让绿色出行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