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泰顺县政协在温委员工作室邀请专家学者、传承人线上线下齐聚一堂,通过政协委员工作室的平台,为加快推进泰顺廊桥申遗和保护工作建言献策。 架木为拱、跨溪成虹,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的泰顺,有留存至今的32座古廊桥,其中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名单的有15座。它们是群众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象征,也是推进泰顺全域旅游的宝贵财富。 座谈会上回顾多年来泰顺开展的大量积极有效的保护管理工作,探讨如何借势发力打响泰顺廊桥品牌,加快推进廊桥申遗工作,并就完善廊桥管理机制、加强廊桥传承传播、促进廊桥合理利用、统筹廊桥立法执法普法等方面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此次国家出台《行动计划》,同时国家文物局要求此前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项目,以及新申请列入的项目,均需填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申请表》。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全力以赴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泰顺廊桥入选新一轮预备名录。”作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和闽浙木拱廊桥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的主要学术推动者,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主任刘杰教授建议。 我国首部廊桥保护地方性法规《温州泰顺廊桥保护条例》的主发起人和推动者,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委员、经济法学院院长胡戎恩教授将目光聚焦在用“法”的力量建立对廊桥系统的长效保护。他呼吁,廊桥文化遗产立法保护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全面推进廊桥保护属地责任落实,做好立法“后半篇文章”,为廊桥下一步正式申遗做好制度保障。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原所长吴松弟教授是泰顺廊桥保护的先行者、探索者和海外传播者。他表示,二十多年来,泰顺县对廊桥的保护、研究和文化传承,包括他本人在国际上推广廊桥做了大量工作,为廊桥保护下一步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三年行动对泰顺廊桥保护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为泰顺廊桥申遗保护和文化出海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项剑萍一直关注着泰顺廊桥。她表示,正是政府和民间的双向推动,才使得木拱廊桥的传承和保护得到很好的重视。要抓住三年行动的大好机会,通过政府作为、民间推动,齐心合力守护廊桥的时代课题。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家快建议,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传承人队伍的扶持培养,将造桥师傅们的工匠精神以及造桥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泰顺县政协在温委员工作室牵头委员陈秋夏表示,针对《温州泰顺廊桥保护条例》的实施要成立普法小组,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条例落到实处。 泰顺县政协在温委员工作室牵头委员、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会长钟晓波建议,要推动廊桥学术研究、完善廊桥数据库、创建“廊桥书屋”,打造廊桥文化IP、输出廊桥文创产品,加大廊桥宣传、深入挖掘廊桥人文故事、出版廊桥文献,推进廊桥出海和对外文化交流,加大廊桥数字创意创新。 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温州市主委胡荣党指出,要以贯彻落实《行动计划》为契机,全力以赴做好木拱廊桥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安全防护等各项工作,全力推进廊桥申遗工作。要充分利用好《温州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建立普法执法机制,实现系统性保护,做好廊桥遗产地的建设控制地带、缓冲区的保护,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下协调好廊桥保护与地方经济建设关系。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泰顺县政协在温委员工作室要利用好平台优势,充分整合科研院校专家资源、做好廊桥宣传工作、制定廊桥保护三年民间行动计划,借力借智借势,为廊桥保护申遗群策群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