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
首页 > 委员风采
     
 
“三八”妇女节特辑 | 市政协委员陈洁:“高处”的光明
【来源:市政协】 【 】 【2023年03月09日】

微信图片_20230309085115.png



坚守医者初心,陈洁连续十年发起“川藏青光明行”公益项目,获“中华慈善奖”。她每年坚持带领团队到海拔4000多米的藏区,累计行走5万多公里,为5个民族近4万余名群众建立眼健康档案,帮助9000余人重见光明,为当地实现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作出重要贡献。
青藏高原的春天总比内地来的要晚,经历了漫长的寒冷,光秃秃地荒山终于慢慢绿了起来,冰消雪融,天气清朗,一切都欣欣向荣。春天一过就是夏天,这里的百姓更加盼望,除了久违的温暖,他们还总期待着能在这个时节见到那些背着药箱,开着车来的医生。
不出意外的话,陈洁便会准时出现在人群里,11年前,陈洁走出温州,踏上高原,为这里的眼疾百姓实施手术。此后,她与高原许下约定,总会在夏秋之交如约而至。


一坚持就是11年

高原反应是什么感觉?陈洁和她的同事们对此再清楚不过了。低烧持续不断、浑身乏力、头痛欲裂、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对于在平原地区待惯了的人来说,突入青藏高原,便是名副其实地闯入了“生命禁区”。回想起自己初上高原时的工作经历,陈洁仍然记忆犹新。

2012年8月,陈洁团队一行二十人应邀踏上这片相隔几千公里的土地,并在剧烈的高原反应下,完成了67台手术。也正因为这次远行,她们目睹了眼病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疾苦。

青藏高原光照充足,地表温度不高,但紫外线极为强烈,在正午的烈日下待久了,眼前便会有发黑的感觉,是我国眼科疾病的高发地区。于是在回程中,她们定下了第二年要完成1000台手术的目标,这便是“川青藏光明行”年复一年接力棒的开始。

漫漫高原路,一走就是十多年,然而每一次的“光明行”依然充满了未知与挑战。高原的气候变化无常,短短一天就经历春夏秋冬。道路危机四伏,这些路常常狭窄得只能容得一车通行,车轮几乎是擦着悬崖经过,崖下就是滚滚的湍流。行车途中,泥石流、塌方、车轮子飞出去、油箱破裂……他们都遇见过。而高原反应,更让很多新人的血压飙升至200多,头疼欲裂、夜不能寐。

除了身体不适,缺医少药更是让高原手术难上加难。高原的水电供应不稳,经常停水停电,手术车上的用水,是她带人从山底舀起来运上去的;机器的消毒水,是她多方联系从成都成批买回来的,因而要省着用;没电,就靠临时搭建发电机供应,她甚至一个电话将远在温州的先生召唤到高原来协助解决断电问题。

手术车内因太阳暴晒高温,她带领大家临时自制冰块降温;当地藏民对体检的不理解,她带着志愿队的大伙们苦口婆心地劝说;距离太远的病人无法来到临时医疗救治点,她组织医疗小分队持续奔波,送医上门……



“世界是我的了”

家住海拔4200多米的青海果洛,藏族姑娘依毛生来有一双漂亮的眼睛。然而先天性白内障却让黑暗久久地笼罩在了她的世界里。依毛从小就萌生了一颗梦想的种子:她想知道,什么是大眼睛;娃娃是什么样子的;她还想读书写字,像别的小朋友一样高兴地做游戏。2012年,依毛的种子发芽了,“光明行”团队找到了她,决定为她提供治疗。

当时果洛当地不具备手术条件,团队当即决定把依毛接到平原地区治疗。陈洁自信地安慰她:“一定是全中国最好的医生给她做手术,全世界最好的医生给她做后续的方案。”

依毛如期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获得成功,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光明行”团队又持续陪伴着她进行了康复训练。她实现了读书、写字、做游戏的愿望,她真的看到了这个世界。

“世界就是我的了。”这是一位患者重获光明后说的话,也是一个人获得巨大惊喜与欢乐时的感慨。这句话一直铭刻在陈洁的脑海里,激励着他们数十年来坚持不懈地走向川藏青高原,去尽一个医生的职责。

如今,依毛已经长成了十四岁的大姑娘,她不仅实现了五岁时的梦想,还从高原来到上海,开始崭新的生活。


带不走的队伍
陈洁深知,即便日复一日的超负荷工作,仅靠每年几次带领医疗队去藏区开展医疗救治,还是远远不能解决高原地区群众对眼健康的需求。
“在我们小金这样的地方,空间、设备等硬件已经不错了,最难解决的是软件和人才的问题。”四川省小金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王玉华说:“提升我们本地医生的技能水平,培养能够留得住、稳得下来、能够扎根的医生,非常关键。”
为了建立长效模式,陈洁一直致力于为合作藏区医院医生、护士以及视特殊教育教师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或进修项目,通过培养更多属于当地的“光明使者”,促使藏区健康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她将活动模式从自发组织逐渐转变到多方参与,走出了一条高校实施、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公益之路。在她的牵头推进下,温医大眼视光医院帮助川藏青当地成立了眼视光中心11家,建立了眼科手术室3间,开设了低视力教室1间,设立了远程平台8个。
他们探索打造了“建立1个完善的眼健康体系,提供个性化的3套服务方案,实施5项具体举措”的“135服务模式”,以“一救助、二帮扶、三自给”形式将医疗资源长效输出,解决当地没医生、没设备、没技术看病等问题,填补高海拔地区眼保健服务系统的空白,打造中国东西部眼健康事业发展共同体。她说:“我们不仅送去光明,还留下了点亮藏区光明真正的火把。”
与此同时,她还十分关切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参与创建“可信、可行、可及、可支付”的近视普查“温州模式”, 推动温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先行示范区,打造近视防控的“浙江方案”,牵头成立了全国大学生近视防控科普联盟,为推动全国近视防控工作取得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









【浏览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