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全会新闻 全会日程 图片传真 大会发言 大会简报 大会资料 全会报告 媒体聚焦
徐克美委员的发言——协同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促进地方新兴产业持续发展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当前,我市正处于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温台职教高地建设国家试点政策机遇期,形成各类教育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新格局,协同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为新兴产业培育新工匠,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装上加速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调研发现,我市职业教育办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我市五年制(3+2中高一体化办学的中职学校与省内对接的高职院校,综合实力普遍不强。中职与在温本科院校七年制(3+4中本一体化试点培养通道尚未系统谋划,2022年全省9所本科院校向我市招录9大专业192名初中毕业生,其中仅温州大学1所在温本科院校招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40名。

二是专业集群设置与各区域主导产业尚未匹配到位。我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么供给过剩或老化,要么供不应求或短缺。据我市2021年统计,增加值占比最大的是电力、热力生产和燃料加工等行业,2022年在温职业院校均未开设与之匹配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仅有2所高职院校招收为数不多的装备制造大类中的智能光电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5所在温高职院校招收电子商务类专业近2000人,却未开设直播电商、农村电商等新兴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三是产学研用一体化与育人机制尚未深度协同。我市尚缺乏产教融合育人的激励政策,一方面政府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缺失,企业对人才培养职能流失、培养人才责任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地方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能力不足,主动服务企业意识不强,导致职业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不贴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企业对毕业生综合素养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为落实20225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精神,加快协同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新高地,探索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打造温州职业教育发展新样板,提出如下建议:

一、注重一体化发展,打通上升通道

市委市政府要组建由在温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发展创新研究院,开展政校行企研联动,形成一盘棋格局。筑牢中职教育基础地位,顶层系统设计课程贯通、遴选机制的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省级支持,开办更多符合温州产业需求的在温中职和本科院校一体培养的中本专业,优化在温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的中高职”“专升本一体化培养办学模式。借鉴上海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高水平专业,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提升温州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二、科学设置专业布局,优化专业匹配

对接我市5+5产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在温职业院校应立足各自优势,整合相关专业,发挥在温普通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特色优势,加紧布局与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匹配,且与一二三产业无缝对接的新优专业集群。借助职业教育发展创新研究院,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产业学院或产业班,分流、迭代和裁撤一批供给过剩、竞争力不足的专业。同时,开发建立产教协同大数据平台,引入第三方社会专业机构,对专业建设质量进行长期跟踪监测与定期评估,科学制定灵活的减停、并转、培育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优化方案。

三、加大政策供给,深化产教融合

建议市发改委牵头统筹推进职教政策创新,加快推进《温州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办法》《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实施意见》等配套制度的出台,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在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重大政策收官之际,进一步落实日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教育领域扩大投资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中专项贴息贷款政策,借助国家级职业院校试点和国家级、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助力温州新兴产业专业集群建设及双师型教师培育。永嘉、平阳、苍南、文成和泰顺等山区县的中职教育基础保障建设,应予以优先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共富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愿景。充分发挥温州民营经济、民办教育的优势,通过政策性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教育费附加减免等多种手段,激发民企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和走向深度产教融合的新动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